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根”

作者: 王垚

引导阅读探究,培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改革强调关注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课业压力大、教学效率低等问题,教师要从课堂教学入手,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知识的生成与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深化理解、提升素养。

比如,在《爬山虎的脚》教学中,教师为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学习工具和预习单掌握生字词,总结文本主要内容。在预习单中,教师提出问题:“爬山虎的脚长什么样子?有什么作用?是如何进行攀爬的?”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有重点地阅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爬山虎,介绍爬山虎的外形、生长习性等,促使学生形成直观印象。通过放大功能,教师让学生观察爬山虎脚的构造,并据此制作爬山虎脚的模型,总结攀爬的原理。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究活动,发现爬山虎脚的秘密。在课堂延伸环节,教师让学生走出校园,寻找爬山虎的影子,探索爬山虎的生长规律,并请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总结发言,这有助于锻炼语言能力,加深知识印象。

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时期的学生性格活泼,想象力强。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情境化教学等方式增添教学趣味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教师将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情境、图片等,借助游戏、故事等导入方式引出学习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故事具有丰富的情节和立体的人物,对学生来说吸引力十足。教师借助与文本主题有关的故事抓住学生视线,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投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比如,在《题西林壁》教学中,教师通过故事引出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苏轼的生活经历有所了解。随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古诗,分析古诗的主要内容、意境、哲理等,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提供与诗歌题材相似的其他古诗,引导学生迁移经验与方法,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探究诗歌中的人生哲理。

游戏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游戏渗透语言知识,引导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游戏可以降低学习难度,逐步提升学习效果。比如,在《草船借箭》教学中,教师为学生介绍事件的前因后果,介绍文中提到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等,然后让学生预判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接着,教师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借箭目标。学生每完成一个教师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得到相应数量的箭,总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在游戏中,学生互相配合,展示智慧与能力。教师做好观察与指引,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游戏过程,分享游戏感想。通过游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

进行拓展延伸,提升实践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学科,语言知识的学习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新课程标准改革提出核心素养目标,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等进行全面培养。教师基于语文教材挖掘背后的文化要素,延伸课堂教学空间,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比如,在《将相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总结人物形象,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探究文本主题,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深度探究,参与角色扮演、课件制作、海报设计等多种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主动性。借助不同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如利用课件展示人物,通过表演再现情境,制作海报表达见解等。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探究问题,发展批判思维。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观察,点评小组的创意学习方法。对学生展出的学习成果,教师邀请其他小组学生进行评价与学习,让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鼓励学生参与个性化学习。基于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教师挖掘学生潜能,构建高效课堂。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明确。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基于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分层教学。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设计游戏教学活动、合作探究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获得成就感,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金山小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