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魔盒的“寻呼机行动”
作者: 白水泉战术成功创造经典战略失策后果难料
从实施连环爆炸到后续一系列定点清除,以色列对真主党的打击可谓犂庭扫穴式的,在短短10余天内,就使真主党陷入群龙无首、百孔千疮的状态。从情报搜集、方案策划、组织协同到具体实施,一连串行云流水般的行动体现出极高水平,以色列的情报和军事实力再次让全世界感到震惊。“寻呼机行动”成功的关键是在上游供应链环节进行渗透,通过大面积爆炸迅速瘫痪真主党的指挥系统,为后续打击创造条件,而这一切全依赖于隐蔽手段,在很多方面都突破了对现有战争“界限”的认知,可以说是一场典型的“超限战”,足以载入人类战争史册。
一是创造性。单单是远程遥控爆炸,或是将常见通信工具变成“炸弹”,技术上并不困难。但要将这些“炸弹”神不知鬼不觉地精确附着到数千名攻击对象身上,然后在同一时间遥控引爆,出其不意地制造大规模杀伤,这就需要出色的想象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连环爆炸案的创意既高明又狠辣,而且史无前例。甚至一些细枝末节上,比如让寻呼机在爆炸前发出持续蜂鸣,同样也体现出策划者所动的脑筋,因为这个小花招会吸引真主党成员察看寻呼机,爆炸时面部和手指首当其冲,增加了袭击的致残效果。
二是精准性。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的当下,寻呼机的固定用户已经是凤毛麟角。而真主党之所以反其道行之,目的只是在保障指挥通信的同时提高应对以色列电子侦察的防护能力,因此其使用者基本上都是真主党中相对重要的人员。而以色列正是借助于此,将这个只占黎巴嫩总人口0.1%的群体轻易甄别出来,然后进行定点清除,有效减少了空袭、安设炸弹等常规暗杀手段造成的附带伤亡,以高效率的点对点杀伤来实现预定目标。此外,攻击的时间节点也把握得相当精准,一方面加沙战事进入尾声,哈马斯武装已无力回天,以军可以腾出手来向北出击,另一方面美国大选持续胶着,美方没有精力顾及以色列的动作。
三是有效性。综合媒体公开报道,此次攻击导致3000~4000名真主党成员受伤,差不多占到其总人数的4%~5%,其中数百人重伤致残、彻底失去战斗能力,而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指挥层以及核心骨干成员,对真主党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损失。另外,根据沙特透露的一份被以情报部门截获的真主党关于2024年9月17日、18日两轮爆炸的内部报告,死亡人数达到879人,包括131名伊朗人和79名也门人,其中291人是高级指挥官,另有509人失明、2187人截肢、1693人烧伤。这份报告的真实性虽然存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袭击后果极其严重。如果仅凭常规军事手段,要想取得如此战果,至少需要战役规模的动员和消耗,奋战数月并付出重大牺牲才能实现,而以色列地面力量在此期间并未踏入黎巴嫩一步,更未有一兵一卒的伤亡,在费效比上可谓十分划算。


不过,虽然“寻呼机行动”在战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作为一种“一次性”手段,它对于中东局势的战略性影响只能说是聊胜于无,远期影响则难以预估,而且这一行动附带了国家形象和信誉的极大损失,不利于巩固以色列所取得的军事和政治成果,体现的仍是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短期、应激式思维,所导致的后果包括但不局限于:
外交上持续被动 从以方角度看,连环爆炸只是以色列对真主党武装的一次特种作战行动,但将常见通信设备变成群体性杀伤武器,法理、道义上都有超出合理限度之嫌,而且从实际攻击后果上看,连环爆炸发生在市场、街道和家庭等日常生活场所,影响范围较大,事实上无法精准区分被攻击对象是武装分子还是平民,特别是这种行动由国家层面来组织实施,更加令人不安。联合国人权事务负责人沃尔克·图尔克对此发声谴责,要求禁止这种利用高科技的“先进”作战方式:“在不知道谁持有目标装置、袭击时他们的位置和周围环境的情况下,同时攻击数千人,无论他们是平民还是武装团体成员,这种行为都违反了国际人权法,也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必须追究下令和实施袭击之人的责任。”沃尔克强调,国际人道主义法禁止使用诱杀装置,禁止设计和制造容纳爆炸物的看似无害的便携式物品,因此在寻呼机、对讲机中设置爆炸装置是违法行为。2024年9月2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发言时也表示:“通过远程操纵通信工具,发动无差别袭击,造成大规模平民伤亡,制造社会恐慌,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闻所未闻……袭击事件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令人发指,必须予以最强烈的谴责。”果然,以色列随后在外交上遭遇了一系列失败。9月18日联大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以色列结束对巴勒斯坦领土非法占领的提案,共有124票支持、43票弃权,仅有14票反对,且反对票中除美国、匈牙利、阿根廷、捷克之外,都是一些战略价值微薄的小国,这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观点,法国、土耳其更是明确提出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无疑使得以色列的胜利大打折扣。


引发地区长期动荡 以色列对真主党和“新月联盟”的系统性打击,触动了伊朗的底线,让后者无法再置身事外。2024年10月2日凌晨,伊朗革命卫队对以色列发动大规模袭击,共发射近180枚中程弹道导弹,以色列全境拉响防空警报,首都特拉维夫、南部城市贝尔谢巴及北部的海法多处被击中,特尔诺夫空军基地也遭到打击。而此前,以色列已经在与真主党、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以及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什叶派民兵组织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双方冤冤相报、往复循环,难有终结之时。就“寻呼机行动”而言,尽管成果是压倒性的,但真主党的组织体系并未完全瓦解,仍然是一支人数众多、拥有重武器的武装组织,其攻击性、破坏性不能低估。同时真主党在黎巴嫩苦心经营40多年,有着相对完备的防御设施和庞大的人员基础,很难通过“有限打击”彻底摧毁,10月份以来以色列在黎南部的艰难推进和巨大伤亡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如果提升到全面战争层次,以色列则很难避免重蹈1982年、2006年的覆辙,将黎巴嫩卷入新的内战,甚至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对伊朗及其仆从者的战争,导致冲突持续外溢扩大,彻底引燃中东“火药桶”。








影响和破坏全球供应链 从渠道和手段上来说,“寻呼机行动”是一起典型的供应链渗透及污染事件。《华盛顿邮报》引用美国智库专家阿尔佩洛维奇的话:“(该事件)可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实体供应链攻击”。“棱镜门”曝光者、原美国国家安全局承包商雇员爱德华·斯诺登表示,这一事件“让世界上每个人都变得更不安全了”。他强调,如果有一天苹果手机出厂时也塞满爆炸物,“媒体就会更快明白(以色列)今天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可怕先例。没有什么可为此辩解,这就是犯罪”。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普通民众对于消费电子设备安全性的怀疑,对于本就处于困境的经济全球化带来新的打击。从短期看,将对亚洲乃至全球的电子产业带来一定冲击,部分需求将转向本土供应商或者其他“政治安全”的供应商;从长期看,将会引发各国对全球性供应链的猜疑,而这种猜疑一旦形成就难以打破,结果是各国纷纷优先扶持本土电子产业,全球分工体系建设将遭受重大阻碍。此外,供应链安全将再度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但在全球贸易不平衡的大背景下,这很容易成为不同国家相互指责及限制彼此产品进口的理由。
结语
2024年10月16日,哈马斯政治局主席、加沙地带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在南部城市拉法被以军打死,同时北部的贾巴利亚也升起白旗,原本被认为短期内无法再有显著表现的“加沙泥淖”突然出现转折,巴以、黎以局势预计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不过,即使以色列控制了加沙走廊,也只意味着在这一带的军事行动规模逐渐缩小,仍有人质危机需要解决。而“寻呼机行动”及其后续行动的开展,本质是内塔尼亚胡政府谋求与真主党的对抗升级,进而对伊朗强硬施压,以便获得一些让以色列民众有所感受的战果,一旦作战停止,内塔尼亚胡个人政治生涯就会遇到大麻烦,因此短期内绝不会放弃以黎边境这个新战场。因此,最大的可能是当前的主要战场一分为二,以色列还要付出更多军事、经济与舆论成本,哈马斯与真主党会被严重削弱,但不会消失,两场战争都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在这场多方冲突中,只要没有人主动妥协,危机就会持续。
总体来看,中东局势仍然会向着更不稳定的方向发展。(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