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锁
作者: 何乐不为自锁是指交流接触器通过自身的常开辅助触头使线圈总是处于得电状态的现象。
——《电工学基础》
储能单元蓄能恢复预期值,146-73战线计算中心主计算机系统重启……自检结果:设施完好度19%,可用单位二十八个,预计在能源单元状况无任何改观的状态下系统运行时间剩余三天十二小时。等待输入……确认所有工作人员无生命体征。按照第123号指令进入完全自动处理模式。
伴随主计算机的重启,战线上的各作战单元也开始重新运行。不出所料,之前处于危险区域的作战单元都已经完全损毁,幸存的防空、火炮等单元也只是靠周围自给自足的全自动火力点苟活。但是现在,这条战线重新活了过来,火控系统的数据不断更新,经过中央处理器的运算后被分发至各火力单元,沉寂许久的数据链重新连接到了周围的其他战线计算中心,开始检索任务更新。
没有任何来自上级的任务更新,也许这是好事,省掉了不少计算机算力,让计算中心有时间重建对战线周围空间的认知模型、重新构架区域防线,以应对也许很快就会到来的敌方攻击。在攻击到来之前,它需要和其他计算中心共同计算出最佳的防护策略。
火控单元捕获了一个空中目标,这个空中单位的应答机没有响应,敌我识别系统判定为敌机,火控单元向防空单元发送了击落请求,同时将数据共享给了防空单元的独立火控系统。空中单位进入了导弹射程,但是系统报告显示弹药库内已经没有备用的防空导弹了。事实上,战线的补给已经迟到了两次。这条战线因为曾经待机了一段时间,反而是附近战线中备弹最多的。
火控单元持续跟踪目标,目标很快进入了激光防空系统的射程,激光防空系统完成自检,随后警告信息马上跳出,系统的镜头发生了未知的故障,无法发射。终于,火控单元在其毫无戒备地进入防空炮射程之后锁定了目标。防空单元的防空炮开始射击,敌机释放出干扰弹,但成效显然不大。一串串穿甲弹掠向目标,击打在目标的机翼和机身之上。
“警告!左右襟翼非对称展开!警告!一号发动机火情!警……”
飞行器驾驶舱内警告不断,飞控计算机开始微调油门,收回襟翼。与此同时,数据链将这一地区的情报更新快速回传到了后方的基地,便于基地的计算中心及时修正决策树,调动力量袭击。以前侦察工作由无人机完成,但是如今无人机已经损失大半,出动的任务机不得不分担部分职责。由于这项任务占用了飞行器计算机的部分算力,加上远程无人遥控系统的不稳定性,目前以远程无人遥控方式运行的飞行器事故率显著上升。话虽如此,如果不是工作人员全部阵亡,远程无人遥控系统也不会启用,有问题是正常的。
火控吊舱开始扫描目标,被击毁的敌方补给基地一如既往地忙碌,来自后方的损管机器正在重建基地。飞行器弹仓开启,激光制导炸弹落下,一切努力都荡然无存。这是针对这一目标的第三十九次同类打击任务,任务的最终结果也一模一样,双方似乎达成了某种奇特的循环。
回程并非原路返回,而是走了另一条路线,不经过任何一个正在运行的敌方战线的防空火力打击区域,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但是如今的火力密度大不如以往。返程中,雷达跟踪告警一直在闪烁,但是锁定告警从未响起。理论上,飞行器应当利用这一时机,用反辐射导弹执行电磁压制任务,但是电子战吊舱已经报废,反辐射弹药也极为紧缺,就像敌方弹药库里的防空导弹一样少,所以一般的任务也不会挂载。
在机场盲降系统的指引下,飞控计算机精准地操作飞行器降低了高度,完成了进近,几乎完美地落向跑道。
“嗒嗒嗒嗒嗒……”
火力支援车的炮塔转动,对准了目标,30毫米机关炮精准地将正在着陆的敌方飞行器一侧主翼从翼根切断。飞行器因为升力不平衡重重翻滚坠地,炸成巨大的火球。与此同时,其他方向上的战车纷纷开火,展开了攻势。基于对当前任务的运算推演,AQ-17战区的所有战线计算中心一致决定派出最后的装甲力量对敌方区域制空的中枢设施,也就是这座机场实施打击。这支部队由坦克、火力支援车、攻坚战车和装甲检修车组成。而这一行动将缓解区域对空压力,为后方重新集结部队和补给争取时间。
对方的抵抗非常激烈,双方的火力点和战车都不时被炸成火球,但是总体来讲,进攻方面处于优势位置。火力支援车的火控计算机完成了毁伤评估,重新锁定了另外一个目标,发射了反坦克导弹。敌方战车的全向主动防御系统自动激活,拦截了这一发导弹。随后,由另一台己方坦克发射的一枚125毫米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直接命中了这台敌方战车,击穿装甲之后引发了弹药架殉爆。敌方战车飞溅的残骸带着火苗,引爆了一边的加油车,而后,又顺着加油车连接的飞行器加油管线引爆了机库中的飞行器。与此同时,存储弹药的地下掩体中也传来了惊天动地的巨响,攻城爆破小组的攻坚战车应该完成了任务,很快,在一系列的各类殉爆和火灾之后,机场的绝大多数设施都被夷为平地。敌方战车纷纷开始后撤脱离战斗,于是车队的作战优先任务就转为了破坏机场主控计算机,塔台轰然倒塌,随后攻坚战车爆破开了地下区域的门,杀伤榴弹和高爆弹摧毁了地下的所有设施。
车队依然停留在机场的废墟之中,它们需要在此维持占领,直到后续车队到来并建立起支持体系。
十余枚激光制导炸弹落下,刚刚占领这处我方机场的敌方战车队伍被全部摧毁。
任务“清道夫-2414”已完成,确认目标全部被击毁,正在返航。
固定翼无人机重组队形,掠过依然烟尘滚滚的损毁机场,在导航的指引下,向着正在本区域上空巡航的巨型自律无人机母机返航。长期以来,这只编号为EUAF-aUAVpa-13的巨鸟徘徊于防区上空,用自己的载机牢牢掌控局势,确保区域制空权依然握在己方手中。尽管近来因为设备老化和补给问题减少了出动架次,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制空权的象征。
无人机编队呈现菱形,从后方接近母机。从这个角度可以看见它平滑机体后方的核动力喷气式发动机喷口,还有机腹上的各类近防武器系统。无人机自动匹配它的速度,滚转180度,自动对接控制系统操作控制面不断转动,消解涡流带来的颠簸,机头的对接头与引导线末端的接口闭锁,随后在引导索的拖动之下,沿着伸出的引导轨道滑入贴合于母机表面的凹槽,勤务机构自动运行,开始为无人机加注燃料,引导机构缩回机体内部,保持气动外形。
虽然外表光鲜亮丽,但是实际上这台母机已经饱受老化之苦。仔细查看它的外表,就可以看到不少空置的凹槽,这是因为损失的载机没有及时得到补充。同样,本来应该平滑的机体上面有不少凸起,那是故障的引导机构和因为机械问题无法收回的控制面和电子设备。把目光转向它的体内,则会发现,三台核反应堆都已经处在危险边缘。为了维持反应堆功率,绝大多数控制棒都已经抽出,即便如此,也只能让它保持巡航速度不变。如果在此时的地面飞控中心内观察,一定会发现所有的显控台都闪烁着红色的警告信息。但也正是因为所有工作人员全部死亡,这头巨鸟依然需要战斗,直到最后一刻。
核实信息,确认防区内水域A-43有敌方航母编队活动,疑似准备执行对空打击任务。更多信息等待进一步核实。
信号丢失,侦察无人机被敌军击落。机体内的勤务机构开始运行,弹药井中的运输平台将所剩不多的反辐射导弹和反舰导弹送入自动装填机构,挂上无人机的挂架。确认准备完毕之后,两个四机编队组成的攻击波被抛离母机机腹,自行组队开始作战。以目前尚存母机的指挥和电子支持系统的能力,一波攻击波只能派出这么多无人机。下一波攻击波需要在确认上一波已经开始返航之后才能放飞。
在强大的电子干扰系统的帮助下,在航母编队的预警机发现之前,八架无人机中的两架对空挂载无人机就对它发射了远程反辐射空空导弹,完成了“暗杀”。随后,无人机火力全开,发射出了所有的反舰导弹,并且按照预案脱离了攻击航道。但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编队遭到了不明身份的敌方飞机攻击。编队中的长机化为火球,被导弹击落。编队中的其他战机紧急抛弃了所有非对空载荷,进入了对空迎击状态,在规避敌方导弹的同时试图击落敌方目标。但是非常显然,敌方机型并没有在任何可以查询到的空战数据匹配库内。因为很快,所有无人机都化作了坠落的火球。
截击任务完成,编队重组,准备返回航母。
航母自动着舰辅助系统引导战斗机着舰,无人牵引车把战机牵向升降机,此时的航母正在为全甲板出击做准备。在中枢指挥计算机的指挥之下,所有护航舰艇犹如一体,警戒着周围的风吹草动。没过多久,伴着发动机的轰鸣,一架架无人战机被放飞,冲向天空,仿若执剑的勇士。
行动代号:狩龙-7。行动目标:击落敌方无人机母机。参与部队:第九航母编队,AQ-17战区。所有指定单位均已进入攻击航道,行动开始。
第一波攻击波很快遇见了敌方截击编队,数十架无人机成编队横向扩散,组成了坚不可摧的长城。双方预警机播报了敌机方位,机群制定了进攻并决策的时间表,强大的联动空战自动化计算机快速建立了初始线、任务线和作战线,双方开始加速上高,力图在接敌前建立起高能量优势发射条件。双方进入彼此的最优发射区之后,纷纷以高抛角度发射了中距主动弹,并建立决策线。在使用运动学和电子干扰手段躲开敌方中距导弹拦射之后,双方不约而同地采用了重新攻击回转机动。先进的传感器系统计算出了动态发射区数据,协助计算机进行策略计算,鉴于敌方无人机编队并未获得舰载无人战机的有效数据,它们采取和舰载无人战机一样的空战战术无疑是一场豪赌。最终的胜负将会由谁率先发射导弹分出。
舰载机编队首先发射了导弹,将敌机纳入不可逃逸区内,而后马上执行了应急防御回切,转入冷航段,开始规避敌方导弹。在确认敌情之后又一次回转,开始清理残存的敌机。此时的天空中已经没有了之前远程对波的整齐尾迹,取而代之的是一团由白色凝结尾迹组成的乱麻。最终,从坠落的流星群中飞出的制空无人战机,与从航母放飞的挂载了大量的远程空空导弹和空射诱饵弹的第二批舰载机编队汇合,共同组成了新的第一波攻击波,在沉默中继续向着敌方母机方向靠近。
截击作战失败,本体保全作战项目启动。所有无人机加挂空战武器并马上放飞,切换操作格式为长僚机分级遥控,解锁主动格斗模块,修正本体航向至139,节流阀调整至最大,请求地面指引至最近的紧急迫降机场。
无人母机机腹剩余的无人机纷纷脱离并自行重组编队,开始截击敌机。位于母机机腹的近防炮位解锁,火控雷达开始运行,自卫用弹舱开启。外挂的火箭推进器短暂地为它提速,最后因为燃料耗尽而被丢弃。巨鸟向着大陆的方向飞去。
第一波导弹攻击波到达。
前往截击的无人机已经全部失联。在这一波导弹进入攻击范围之后,自卫弹舱内的主动反导弹就已经发射,实施了拦截,漏网之鱼也已经被近防导弹系统击毁。但是这样一来,早已所剩无几的主动反导弹彻底用尽。
第二波导弹攻击波到达。
所有近防导弹在这一次拦截中也已用尽,近防炮和近防激光器已经投入战斗,敌方的第三波攻击机群仍在迫近。
第三波导弹攻击波到达。
火力密度比前两次大为增加,实现了更好的突防效果,很明显这才是真正的杀伤攻击波。这一波的导弹重点照顾了火控雷达等电子设备,同时通过集束炸弹布撒器,有效地破坏了无人机母机的气动外形。相同的速度下,母机的高度已经明显下降。也正是在此时,无人战斗机机群回转脱离,弹药已经用尽,在此次行动中,它们的戏码已经结束。
无人母机浑身损伤严重,只能完成基本的飞行动作。反应堆已经处在崩坏边缘,弹药库内的非自用弹药都被紧急抛弃,机载飞控单元不断计算,控制其向着最近的备降场地下降。一阵气流经过,损毁的管线中液体飘飞而出,在其后拖出了长长的尾迹。
高度已经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透过云层的缝隙可以看见地面,受到自身状态的限制,损毁严重的巨鸟不得不飞越战区的上空。如同牛皮纸一般的地面,到处都是轰炸留下的焦黑痕迹,以及各种武器留下的弹坑。被摧毁的半永久火力单元留下了一处处矩形的废墟,分布在广阔的大地上,仿佛地球上的一个个针眼。
无人母机尚存的电子对抗系统和近防系统全力运行,等待着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攻击。数据链勉强连接到了地面上的己方终端,并根据上传的数据,重新构建了区域地图。主计算机的结论是地面上没有威胁,警戒等级下调至二级。然而就在此时,右侧电子对抗系统的一个光电探头发现了红外视野中的异常——被标记为“补给区(已摧毁)”的设施区域有大量热特征明显的敌方单位。随后,电子战系统报警显示至少有五台大功率火控雷达锁定了母机。地面态势图上的敌方单位数量激增为至少十台发射车,而它们发射的至少三十枚导弹正在向本机飞来。没有滞后,无人母机的主干扰弹发射系统开始了抛射,铝箔和烈焰弹在它的身后形成了神圣的“天使之翼”。同时,最后的通信天线以最大功率定向广播了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