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真的不能打
打孩子似乎是父母在无奈之下的选择,尤其是在孩子调皮、不听话或犯错的时候。但其实,很多父母并不清楚,这种选择究竟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在漫长的养育中,一顿棍棒对于父母来说可能只是一次不愉快的记忆,过几天就会忘掉。但对于孩子来说,暴力造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体罚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要知道孩子天生依赖父母,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保护。当父母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孩子会感到恐惧和困惑,甚至产生“爸爸妈妈不爱我”的想法。
演员陈乔恩在参加一档节目时,曾透露自己在童年时经常挨打,甚至被妈妈用枯树枝打到流血。她回忆道:“我常常会觉得很恐惧,因为小时候活在恐惧之中。她(陈妈妈)常常压力很大,我不知道怎么跟她讲话,因为怕她打我。”这种情感上的创伤,如果没有得到疗愈,可能会伴随孩子一生,导致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并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
体罚并不能真正纠正孩子的行为。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指出,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其内在动机。打孩子只能暂时压制他们的行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进一步说明,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害羞、孤僻、口吃、尿床、打架、说谎,甚至不爱学习等。如果父母采取暴力去制止和打骂,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被打而学会撒谎、逃避责任,甚至变得更具攻击性。
体罚可能会对孩子的脑部发育产生负面影响。人民网-科普中国曾刊登《孩子不打不长教训,只有打了才能记住?》一文,指出体罚不仅会损伤记忆和降低智力,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文章引述了新罕布什尔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观察了超过1500名儿童,发现2~4岁未受过体罚的孩子,4年后智商比受过体罚的同龄人高出5分;而5~9岁未受过体罚的孩子,智商则高出2.8分。无论哪个年龄段,孩子受到体罚的次数越多,心智能力的发展越缓慢。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遭受体罚的孩子,大脑中与情绪调节、认知功能相关的区域可能会受到损害。这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能导致情绪失控、行为问题等后果。
体罚不仅会伤害孩子,还会让父母陷入自责。很多父母在打孩子之后感到后悔,但往往因为缺乏更好的教育方法而陷入恶性循环。
除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破坏亲子关系的和谐美好,打孩子还可能会触及法律底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如果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违反法律,情节严重者可能会被剥夺监护权,甚至面临法律制裁。
曾看到一篇报道:一个父亲经常以孩子不听话为借口实施殴打、体罚,导致孩子遍体鳞伤。尽管民警和妇联工作人员多次批评教育,这个父亲依然毫无悔意。最终,当地人民法院依法撤销了他的监护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