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上云霄!95后女电工锚定80米高空

作者: 袁正琴

史明君是国网宜昌高空作业人员里唯一的女电工,常年在80米高空的高压线上行走。

望着远处的巍巍群山,她觉得自己像极了武侠小说中“御剑飞行”的大女主——

不一样的选择

史明君从小胆子大,有主意。

1999年,她出生在湖北省宜昌市的一个普通家庭。2017年,她被三峡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录取。

2021年,史明君大学毕业,考到国网湖北超高压公司宜昌运维分部。几个月轮岗实习结束后,她选择了特高压输电运维工。妈妈孙宜俊得知女儿的选择,一个劲地鼓励:“女孩不比男孩差,野外空气好,是个好工作!”爸爸史彬华有些心疼,但也尊重女儿的选择。

2022年5月,史明君第一次上塔。

这处铁塔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下堡坪秀水村,海拔1200米,塔高80米。

史明君仰头朝塔顶望去,这次的铁塔比平时实训要高一倍多。先行上去的师傅们在导线上只能看清一个身影,史明君定了定神,挂好安全绳背着工具袋,跟着师父开始爬塔。最开始,她一步一步紧跟着师父,可爬到一半时,史明君明显感到自己腿有些发抖,低头一看,心里一慌。

“要是上不来,你就下去算了。”师父在对讲机里面喊话。史明君不想放弃:“我上得来。”她调整呼吸,稍微停留了几分钟,继续往上攀。剩下的四十米,她憋着一口气一步一步爬到塔顶。

爬上铁塔只是第一步,关键的是要过金具。金具是铁塔和导线之间约5米的链接设备,这段距离只有单独的一根,四周无可依托的东西,这是去导线的必经之路。

“既然来了,就一定要走过去。”史明君深吸一口气,骑坐在金具上,一寸一寸向后挪动,连呼吸都控制得极轻。

好不容易通过了金具,后面又连接着两串近15米的瓷瓶串,绝缘子像算盘珠一样挂在导线上,远远看去像近40厘米的圆桶。

史明君手脚并用,以俯卧撑的姿势匍匐爬行,最终走上了导线。输电线路由6根导线组成,史明君双手紧紧抓住两侧导线,脚底踩在直径10厘米的导线上,开始边走边巡查。

5月的山间气温有点冷,由于导线张力不均匀,没掌握发力技巧的史明君也随着导线摇摇晃晃。

“我感觉我要掉下去了!”说完她整个人蹲在导线不停地摆动,导线之间距离太宽,她想站却站不起来,眼看就要头朝下倒翻下去。

师父见状急得大喊:“别慌,小腿打直,小腿打直,脚底发力踩牢,慢慢站起来。”因四肢都在不同的发力点上,加上导线的晃动,想要站起来并不容易。

史明君心里有点慌,她整个人像大字形,左手和右手分别抓着两根导线,趴在高压线上晃动。她努力调整呼吸,一边慢慢调节身体的平衡,一边努力回想平时实训的那些动作技巧,终于,她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了!

她努力稳住身形,朝前一步一步走过去……三个小时后,走线验收顺利完成。

因这次两座铁塔处于高低不同的位置,导线倾斜约有30度,走下去容易,往回走特别费力,加上风力的阻碍,往回走的每一步,史明君都大口喘气,风吹得她眼睛生疼。

师父大声鼓励:“还有10米、9米、8米……”几十米的高压线上,史明君越走越快。距离铁塔还有最后两米时,史明君身体悬空,在瓷瓶间手脚并用,一点一点挪到塔架开始往下退。等下到塔基,她的白手套已经染成黑色,掌心通红,四肢微微颤抖。“真不错!”孙宜俊和史彬华得知女儿顺利上塔后,忙不迭地夸赞。

巾帼不让须眉

史明君入职一周年那天,史彬华和孙宜俊夫妻俩去看望女儿,正好碰到女儿去山顶上塔。夫妻俩仰头看到女儿跟着男同事们一起爬上高塔,踩着导线来回巡检,看着晃动的导线,他们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紧紧地盯着高空作业的女儿。直到一个多小时后女儿安全地下来,史彬华眼角忽地流下了热泪。

孙宜俊调侃他:“你不是支持女儿选择这份工作的吗?”“看到这么冷的天,女儿爬这么高,真的很心疼。”史彬华扭头抹去眼角的泪水。史明君落地后看到父母的那一刻,激动地和他们拥抱。史彬华看见女儿的额头被头盔勒出一圈深深的印痕,崭新的手套也已经磨黑磨破,又一阵心酸。

高压线在野外风吹雨打的,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塔架上的螺栓帽松动、金具发热或防震锤滑移、导线散股等。看似不起眼,一旦问题产生,可能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每次巡检,史明君和同事们在高空中全力以赴,认真对待。

那天,史明君通过无人机探查,发现铁塔上面的转子图像异常,她和师父一起上了铁塔。“可以拉了!”做好准备后,史明君喊话塔底拉链条葫芦的同事。导线慢慢拉起来,史明君和师父开始拆卸坏的绝缘子,准备把新的换上导线。正当一切按照流程正常进行时,师父突然大喊一声:“小心!”

史明君这才发现,自己的手差一点就被夹住了。如果手被绞进去,整只手掌就会被挤成肉泥。“好险!”史明君心脏怦怦跳。

“上了塔,就得全神贯注,一不小心就是大事故。”师父告诫她。史明君和师父一起协作,拧好最后一颗螺丝才长长地松了口气。这件事,史明君一直没跟爸妈说。

为了节省上下塔的时间,史明君他们一般从早上上塔,一直忙到下午四点多才从塔上下来。她的手套、裤子都被磨破,全身都是导线摩擦的黑印子。整个工作过程,因要和塔底的同事互动,史明君的嗓子都因不停地喊话,疼得不愿意多说一句话。

只要上了塔,不能按时吃饭是常态。离村庄集市近的时候,会有同事买了盒饭传送到塔上。在塔上吃饭,要特别小心翼翼,史明君生怕一个不注意,盒饭就掉下去了。

妈妈得知女儿吃饭时间不定时,责怪她不会照顾自己。打那以后,史明君每次外出,妈妈就会把牛肉干、小面包、饼干等塞进她的背包。

除了白天,有时候有特殊保电时,夜晚也要出去巡检。史明君最怕黑,到达位于山林里面的铁塔附近,周围的树影晃动,看起来像张牙舞爪的怪物,她感觉自己汗毛倒立,手心都是汗。她甩了甩头,把注意力集中到工作中,靠着手电筒的一圈光亮,熟练地操纵无人机完成塔身多方位的拍照。

酷飒的青春舞者

参加几次高空作业以后,史明君感觉自己过金具、走导线没任何问题了。可没想到,高空作业的每一项,都是新的挑战。

那天的工作任务是更换一处偏僻山顶铁塔上的绝缘子。爬上铁塔以后,要从塔的一侧沿着软梯下到绝缘子的下部去拆除。“额,不对。”史明君刚迈下右脚,软梯忽然往右边飘动。软梯下方没有固定,每下一步,就飘往一边。史明君只能手臂死死拽住保持方向。

到达作业位置上,她将绝缘子的受力转移到缆绳上,然后和同事从上下两端将复合绝缘子拆除,并捆绑到传送缆绳上。复合绝缘子长3米,重约20公斤,因地处偏僻,大型设备上不去,只能靠人力吊装。地面的同事将旧的绝缘子拉回地面,又将新的绝缘子输送到高空。史明君从背包里面拿出各种工具,将新的绝缘子安装固定。工具与铁塔接触时叮叮当当碰撞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那天,她在塔上待了5个小时。

有些检修任务需要去外地,过年也不能回家。2023年春节,史彬华夫妻俩特意从宜昌市赶往巴东运维站和女儿团聚。史明君特别开心,高兴地给爸妈做了一份独创的可乐鸡翅。

史明君的工作常常在崇山峻岭中,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有一次,她只顾着仰头查看高压线,谁知脚底下一脚踩空,直接跌落到几米深的坑里面,再远一点就是深不见底的山崖。师父听到声音回转头找到她,将她从深坑里面拉出来,她的双手掌心已被磨破,身上多处擦伤。

史明君回家和爸妈聊天时说漏了嘴,妈妈急得大吼:“你走个路都要摔倒,以后出去看着点。”史彬华轻轻拍了拍妻子的肩膀,女儿也不容易。

冬天巡检时,山间下雪气温低,大雪漫过膝盖,山路湿滑,风一吹,全身凉透,有时候还会迷路。

2023年4月4日,史明君一行人在巴东线路检修,下山时由于气温很低,史明君那天又穿得少,回到运维站就开始头痛发烧,引起重感冒住院。史彬华夫妻俩日夜守护,寸步不离,好在一周后女儿渐渐恢复。打那以后,每次女儿出差,史彬华和孙宜俊每天雷打不动要和女儿发消息,直到女儿回复了才放心。

有人形容高空电力人像高空舞者。工作以来,史明君的“高空舞步”遍布特高压建苏线、500千伏盘宜线、三江线……从荒郊野外到崇山峻岭,从大江大河到峡谷沟壑。

参加工作几年来,史明君与高空高压线结下不解之缘。从第一次背着30多斤的装备爬塔,到第一次踩着摇摆的导线走线,再到第一次遭遇大风差点掉下来;从第一次在80米高空吃饭,到第一次拆除塔架上的鸟巢,再到第一次过金具……史明君的业务越来越娴熟。

她一年上塔100余次,检修验收走线20公里左右,最长的工作时间从早上爬上塔到晚上下塔,三天就用坏8副手套,裤子的大腿部经常被磨破……史明君却很享受,脚下是黛色的群山、开满油菜花的田野,湛蓝的天空偶尔几朵白云飘过,这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太好了!

“80米高空,史明君好飒!”“特高压线上的青春舞者!”史明君的事迹被《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纷纷报道,安徽卫视以《家宴》为题,专门拍摄了史明君工作的纪录片。看到视频中站在高高的导线上行走的女儿,史彬华夫妻俩只希望每一次高塔归来,女儿安然无恙。

编辑/李雪莲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