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赴下一场澎湃
作者: 马忠1995年,我到同事家做客,看到他家中有很厚一摞《知音》杂志。同事说,他订阅《知音》多年了,感觉里面的文章兼具新闻性和可读性,可作为报纸“新闻人”的参考文本。
之前,我在报刊亭看到过《知音》,但没过多关注。听老同事这么说,我便细细翻阅起来,发现确实如老同事所言,文章从选材、成文到标题制作都有自身特色。之后,我也成了《知音》的订户。
1998年初,我所工作的《读者报》,在一次性给付启动经费后,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机关报位置上,被一把推到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里。作为新闻部主任的我,订阅《知音》杂志,除了欣赏多样的纪实文章外,还很注意从中寻找赢得市场人气的新思路、新视角。
1999年3月,本报首次推出了“新思路、新视角”的新闻尝试:独家邀请当时大爆剧中的两位人气主角来成都与粉丝开展为期三天的联谊活动。
紧锣密鼓的三天时间里,我作为随行的文字记者,夜以继日写活动报道,写与几位明星相关的其他文字,再配上摄影记者拍摄的大量精彩照片,加班加点印在省新闻出版部门特批的彩色增刊上(每天出八版,时间一周),翌日拉到成都各零售报刊摊点。那一周,本报在成都市场的零售量每期高达近8万份!如此火爆的零售量,就连《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的朋友都感到惊讶!
之后,《知音》杂志在纸媒市场发起冲刺,以拓展更为广阔的市场,于是有了《知音》上半月刊、下半月刊、月末刊,有了《知音》海外版、《知音·打工》,也有了《知音·好日子》(彩刊)等系列产品。作为报纸记者和“码字匠”,我也有了向《知音》投稿的冲动。
2003年开始,我采写了“成都2003@青春无极限”选秀冠军张红、四川人体艺术摄影家姜商波等纪实稿,还撰写了一些散文、随笔稿,先后刊发于《知音·好日子》《知音·打工》。从在《知音》刊发第一篇文章起,我对《知音》有了一份深藏心底的情愫。直到今天,我依然在网购《知音》杂志。
网媒爆发,纸媒式微,但《知音》依然在坚守阵地,真诚地面对作者。如今,已退休的我在中止投稿10年后,忍不住又向《知音》投稿了(该稿件在本期刊发)。
今年春节前夕,报社老同事和一些文友聚会,有人对我说:“我们同时代的人,现在还写稿的就只剩你了。都这岁数了又不缺那个钱,图个啥?”我笑道:“我图多动脑子防脑痴,同时也回味一下当年给《知音》投稿的感觉。”
编辑/张亚萍
(“四十有你”之“我为知音写首诗”“我与知音有故事”“我给知音留墨香”征稿活动正火热进行中,来稿请发至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