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亿市值医疗器械龙头:股价如何实现3年涨近4倍?

作者: 杜鹏

惠泰医疗(688617.SH)股价不仅没有受关税摩擦引发市场波动影响,反而还在不断走高。

在4月7日“全球黑色星期一”这一天,惠泰医疗盘中股价虽然大幅波动,但收盘仅跌2.89%,显著跑赢沪深300和医药板块。次日,公司股价大涨5.48%,完全收复失地。之后继续走高,4月15日盘中创下444.79元的近期新高,距离2024年10月最高价(480元/股)仅10%。

而在三年前,惠泰医疗股价尚不足百元,2022年4月27日盘中创下96.53元/股的历史最低价。从该低点至今,公司股价期间最大涨幅397.25%,4月15日收报443.36元,总市值430.41亿元。

与股价上涨相匹配的是,惠泰医疗自有公开数据以来的业绩,连续保持高增长。其中,营收从2017年的1.5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6.5亿元,年度增幅均在18%以上,多数年份实现35%以上增长;扣非净利润从1071万元增长至4.68亿元,年度增幅均在21%以上,最高达到307.74%。

2月25日,惠泰医疗发布2024年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66亿元,同比增长25.18%,净利润6.73亿元,同比增长26.14%,扣非净利润6.43亿元,同比增长37.36%,营收和利润双双继续高增长。

惠泰医疗成立于2002年,于2021年1月7日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是一家专注于电生理和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形成了以完整冠脉通路和电生理医疗器械为主导,外周血管和神经介入医疗器械为重点发展方向的业务布局。

电生理高景气,国产替代

惠泰医疗2002年成立之初就以电生理业务为主。该项业务产品线如今已经涵盖标测类、消融类以及通路类等耗材以及电生理设备四部分。其中,电生理电极标测导管和射频消融电极导管是国内首家获得注册证的国产产品。此外,公司的漂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也是该类别国内首个获得注册证的国产产品。

2017-2023年,惠泰医疗电生理业务收入从0.97亿元增长至3.6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86%。2024年上半年末,该项业务已覆盖医院超1250家,完成三维电生理手术约7500例,同比增长超100%。

该项业务持续高增长,首先受益于电生理行业高景气。

随着电生理手术治疗的优势逐渐得到临床验证,中国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电生理治疗手术量持续增加,从2017年的13.8万例增长到2021年的21.4万例,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7.46万例,2021-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

随着电生理手术量快速增加,以及国产企业技术应用持续突破,中国电生理器械市场实现高速增长。根据锦江电子招股书,国内心脏电生理器械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24.2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5.8亿元,预计到2025达到157.26亿元,2021-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24.34%。

国产替代则是推动该项业务高增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电生理市场由进口品牌占主导,2020年国产电生理厂商的份额仅为9.6%,强生、雅培、美敦力三大进口品牌所占份额为86.9%,国产品牌惠泰医疗、微电生理以3.1%、2.7%的份额位居其后。

而随着国内厂家技术实力不断提升,国产替代率逐渐走高,从之前的不足10%增长至2023年的15%-18%。有机构预计,到2025年国产份额有望突破25%。

国盛证券研报指出,惠泰医疗电生理耗材性能媲美进口品牌。公司是中国第一家获得电生理电极导管、可控射频消融电极导管市场准入并进入临床应用的生产厂家,打破了国外产品在该领域的垄断。公司电生理耗材产品在技术应用、生产工艺、操控性等方面与竞品不存在明显差异。

横向拓展业务

惠泰医疗业绩连续高增长,还受益于不断将业务不断拓展至冠脉通路、外周介入及非血管介入等新领域。

据了解,惠泰医疗自2008年就已经开始布局血管介入产品,如今已建立18条血管介入产品线,产品主要包括“造影三件套”、微导管、导引导丝、导引导管、球囊等。其中,冠脉通路细分领域中,薄壁鞘(血管鞘组)为国产独家产品,微导管(冠脉应用)和可调阀导管鞘(导管鞘组)为国内首个取得注册证的比类产品,预塑型导丝为国内首创预先塑弯的导丝。外周介入领域中,外周可调阀导管鞘(导管鞘组)是国内唯一被批准上市的国产产品,造影球囊是国内首款可用于封堵血管的产品。

2017-2023年,惠泰医疗冠脉通路业务收入由0.1亿元增至7.91亿元,年化增速高达105.77%。2023年该项业务营收占比47.94%,已经成为公司最大营收来源。同时,该项业务毛利率提升显著,自2017年的43.75%提升至2023年的71.87%,主要系销量扩大后规模效应体现及微导管等高毛利产品放量的影响。

国盛证券称,PCI手术需求持续释放,驱动冠脉通路市场不断增超。2021年中国PCI器械市场规模为12.70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到37.51亿美元,年复合增速为12.78%。惠泰医疗积极拥抱集采,冠脉球囊、导引导管、造影导管等产品陆续中选,驱动冠脉通路产品快速放量。

参考2020年湖北及贵州三地(贵州、重庆、海南)球囊导管集采结果,2020年中标后,惠泰医疗在湖北及贵州三地的销售单价同比下降35%-40%,但销量分别同比上升316.71%、829.75%,实现了以价换量。2020-2022年公司冠脉通路类产品分别同比增长38.25%、96.77%、49.08%,集采后冠脉通路业务持续扩张。

惠泰医疗外周介入业务也同步实现高增长,营收从2020年的6588万元增加至2023年的2.56亿元,占全部营收的比例达到15.53%。

《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4版》数据显示,中国外周介入器械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5亿元增至2023年的186亿元,复合增速达到23.22%。中国外周血管疾病的治疗渗透率仍处于相对低位,未来增长动力强劲。

迈瑞医疗赋能

2024年1月28日,迈瑞医疗(300760.SZ)宣布收购惠泰医疗控制权,4月15日完成股份转让过户手续,4月29日控制权变更完成,迈瑞医疗成为惠泰医疗的实际控股股东。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迈瑞医疗通过深迈控与珠海彤昇合计持有惠泰医疗24.61%的股权。

迈瑞医疗成立于1991年,总部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其产品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医学影像、体外诊断等多个领域,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94.85亿元、106.37亿元,总市值超过2500亿元。

这被市场视为重大利好。国联民生研报指出,通过引入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作为控股股东,有助于强化公司在电生理、冠脉通路、外周血管介入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研发和渠道能力,打造心血管介入领域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渠道方面,东方财富证券指出,迈瑞医疗拥有的超50家子公司和3000名员工的海外资源以及在全球主要市场的布局优势,也将大幅提升惠泰产品在海外市场空间的可及性,进一步落实公司的出海战略。

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惠泰医疗共取得15个产品的欧盟CE认证,并在其他9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和市场准入。通过设立海外子公司,增加驻地销售,公司海外收入实现快速增长,2017-2023年公司海外收入年化增速38.13%。

在地缘政治变化、全球经济波动等诸多扰动下,2024年上半年公司仍实现海外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19.73%,其中,独联体地区增长超124%,欧洲地区增长超51%。

在乐观预期下,也要注意到,总市值超过400亿元的惠泰医疗,2024年净利润只有6.73亿元,期末净资产25.11亿元。

东吴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向投资者提示,公司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新品推广不及预期、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战略与管理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