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钰哲:星际追梦人
作者: 本刊综合
张钰哲先生是我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小行星与彗星的观测研究。为表彰他的卓越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2051号小行星命名为“张钰哲星”,而以他名字设立的“张钰哲奖”更是我国天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8岁那年,哈雷彗星横扫天际的奇特景象令张钰哲震撼不已,也在他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探索宇宙的种子。
1923年,张钰哲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前往美国学习机械工程和建筑学。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钰哲在图书馆读到了一本天文科普读物,这本书唤醒了他对天文学的热爱。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转到芝加哥大学攻读天文学。
1928年的一个夜晚,一颗小行星引起了张钰哲的注意。经过连续观测和精密的轨道计算后,他确定这是一颗从未被记录的天体。这一发现得到了国际小行星中心的认可,按照惯例,发现者享有对这颗小行星的命名权。为了纪念中国人首次发现小行星,满怀爱国热情的张钰哲将它命名为“中华”。
1929年,张钰哲婉拒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祖国的科学事业。1937年,他成功预测了一项重要的天文现象:1941年9月,中国境内将出现一场400年难遇的天文奇观。这引起了国际天文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受战争影响,各国天文学家纷纷取消了来华观测的计划,中国天文学界的观测准备工作也被迫中断。
面对困境,张钰哲没有放弃。他尽最大努力,组建了一支十余人的观测队,计划前往甘肃临洮开展天文观测。出发前,唯一的地平镜被日寇炸毁,而重新购置已来不及。紧要关头,张钰哲果断拆下一个摄影望远镜头,自制木架并裹以黑布作为镜筒,组装了一台简易的观测设备。同时,他多方协调,借来了望远镜、摄谱仪、等高仪等设备。
1941年6月底,观测队挤在一辆破旧的军用卡车上出发,在日机轰炸的威胁下辗转一个多月,终于抵达了观测点。
1941年9月21日,日全食如期而至。从初亏到复圆,观测团队拍摄了200多张照片,记录了170多项珍贵的天文数据。这次持续了约3分钟的日全食实况还被转播到世界各地,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仰望星空的执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名师讲评
话题一:胸怀祖国,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张钰哲面对他国抛来的橄榄枝,始终心系祖国,并坦言自己虽算不上“楚才”,也不甘心为“晋”所用。作为我国首位小行星发现者,他毫不犹豫地将新发现的天体铭刻上了中华民族的印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科学家铭刻于心的坚定信仰。
话题二:追求真理,严谨务实的求真精神。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毒性,屠呦呦不惜以身试药;为了给“中国天眼”选址,南仁东踏遍了贵州的山区;为了观测重要的日全食,张钰哲自制观测设备,冒着生命危险完成记录,以科学精神和无畏勇气守护科研的火种,向全世界彰显了中国人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精神。
本期点评教师:
北京中关村第二小学 李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