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百年前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梦回百年前0

在历史长河中,1925年是一个饱含厚重意义的年份。这一年,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爆发,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时代的洪流,激起千层浪,推动着中华民族觉醒与国民革命的巨轮滚滚向前。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100年前的1925年,会发现科技文化领域同样发生了诸多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本刊形象人物“小新”和他的AI电子宠物“奇点”,一同穿越时空,重温1925年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五卅运动爆发

一道强光闪过,小新和奇点被卷入时空隧道,开启了一场奇妙的穿越之旅。当光芒渐渐消散,小新和奇点发现自己置身于1925年的上海街头。

“这里就是1925年的上海?为何到处都是嘈杂的声音和忙碌的人群?”小新瞪大了眼睛,好奇又紧张地打量着周围说道。一旁的奇点用身上的摄像头快速扫描了一圈,解释道:“小新,现在的上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在这里横行霸道,肆意剥削和压迫中国人民,矛盾一触即发。”

1925年2月,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殴打和无理开除工人,上海22家日商纱厂近4万名工人先后罢工。1925年5月15日,内外棉七厂的日本资本家枪杀了工人领袖、共产党员顾正红。1925年5月30日,租界巡捕逮捕了100多名声援工人斗争的学生,随后,万余名群众集中在公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门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为此开枪屠杀无辜群众并造成数十人死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这一惨案迅速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迅速涌来。

五卅运动像一声怒吼,唤醒了无数沉睡的中国人,让更多人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才能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它拉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科技文化领域也在悄悄孕育着新的生机。

¤知识贴¤

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

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1925年5月,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成立了中国工人阶级全国统一的工会领导机关——中华全国总工会。五卅惨案发生后,为支援上海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及中华全国总工会领导的省港大罢工爆发,大大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

中国核潜艇事业奠基人彭士禄出生

小新和奇点又来到广东省海丰县,此时是1925年11月18日。小新好奇地问:“我们来这里做什么?”奇点神秘一笑:“今天有一位重要人物出生,他将对中国未来的国防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奇点说的重要人物就是我国核潜艇事业奠基人之一——彭士禄。童年时期的彭士禄遭遇了许多坎坷与磨难,他的父亲彭湃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母亲在他3岁时被捕牺牲。父母的早逝让小小年纪的他经历了生死考验,但这些苦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1961年,彭士禄以国家之所需为己任,开始从事核潜艇研究设计工作。正当大家鼓足干劲开展调研时,核潜艇项目却于1963年搁浅了。很多专家技术人员都被调走,彭士禄依旧坚持学习,他“坐下来、钻进去、入了迷”。为了学习更多相关知识,他学完俄语又补习英语,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背单词、啃书本,上厕所都拿着书。

彭士禄和同事们的坚持,让核动力的研究工作得以延续,为后来正式研制核潜艇打下了技术基础。

1965年,中央专委正式批准研制核潜艇,彭士禄担任技术负责人。当时一无像样的技术支撑,二无必要的试验设备和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在彭士禄的带领下,硬是靠着自主钻研,很快提交了设计方案并获得批准。

在工作中,彭士禄果断决策,敢于拍板。他深入研究,大胆修改不合理数据,勇于承担风险,及时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确保了重要试验的运行安全。

1970年,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陆上模式反应堆提前建成并投入试验运行,顺利达到满功率运行,各项性能指标都符合设计要求。1971年9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安全下水。这是继原子弹、氢弹之后,我国核技术和核工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成就。

回顾从零开始的工作,彭士禄曾说:“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难,最重要的是始终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

¤知识贴¤

核潜艇——浮动的海上科学城堡

与常规潜艇相比,核潜艇在机动性和隐蔽性方面具备很大的优越性。再与导弹和其他先进设备结合,核潜艇成为当代海军的主力战舰。

核潜艇工程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涉及航海、核能、导弹、计算机等几十个专业,堪称浮动的海上科学城堡。研制队伍汇聚了物理学家、造船专家、核反应堆工程专家、火箭专家等全国一大批优秀人才,彭士禄就是其中的光荣代表,他是我国核潜艇的首任总设计师,第二任总设计师是黄旭华。

故宫博物院成立

1925年10月10日,这一天对于中国文化界来说意义非凡——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了。

小新和奇点来到人山人海的成立仪式现场,看着故宫博物院内精美的文物,感叹道:“这些瓷器、书画都好漂亮,住在北京的人们太幸福了。”奇点介绍道:“以前这里是皇家禁地,普通百姓根本看不到这些物件。现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了,大家才能近距离欣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借助VR和AR等技术,更多人能‘身临其境’地欣赏这些文物。” 一旁的小新感到很自豪。

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座集古代建筑群、宫廷收藏、历代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院藏文物体系完备、涵盖古今、品质精良、品类丰富。现有藏品总量已达180余万件(套),以明清宫廷文物类藏品、古建类藏品、图书类藏品为主。藏品分为二十五大类别,其中一级藏品8000余件(套)。

如今,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瑰宝,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更是让其中的文物“活”了起来。每年都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知识贴¤

气势磅礴的紫禁城

紫禁城建成于1420年,占地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城内由外朝和内廷两部分组成。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东西六宫,是皇帝日常处理政务和后妃居住的场所。从明代“永乐大帝”(朱棣)到清代最后一位皇帝宣统(溥仪),共有24位皇帝曾在此居住。

量子力学研究进入新阶段

100年前,德国物理学家维尔纳·海森堡发表了《运动学和力学关系的量子力学重新诠释》论文,标志着量子力学进入了现代研究阶段。

小新和奇点来到海森堡工作的地方。小新看着海森堡在黑板上写满了复杂的公式,一头雾水。奇点介绍道:“他正在研究量子力学呢。量子力学的发展为现代物理学、化学等很多学科奠定了基础,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影响巨大。”

在传统物理学中,人们习惯用连续的、可预测的方式来解释世界,海森堡打破了这种常规思维,他的理论表明,微观粒子的行为具有不确定性,它们的位置和动量无法同时被精确测量。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许多物理学家一时难以接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了海森堡理论的正确性。几乎在同一时期,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这个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另一个角度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之后,从半导体的研发到量子计算机的探索,量子力学的应用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世界的面貌。

¤知识贴¤

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他是国际量子信息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的先驱和开拓者,在量子信息领域创造了多个属于中国人的辉煌。比如:率先突破量子信息处理关键技术,全面解决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现实条件下的安全性问题;牵头成功研制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构建了首个空地一体的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雏形;等等。

“初代”电视机诞生

1925年,英国发明家约翰·洛吉·贝尔德成功展示了机械电视系统,这一创举标志着电视时代的开端。

在英国的一间实验室里,小新和奇点看到了贝尔德正在忙碌地调试着一台奇怪的机器。小新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看起来好复杂。”奇点说:“这就是贝尔德正在研发的机械电视系统,他马上就要成功了!”

贝尔德从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好奇,他梦想着能发明一种可以远距离传输图像的设备。后来,他利用尼普科夫圆盘,通过机械扫描的方式,将图像转化为电信号,再在接收端还原成图像。虽然最初的电视画面十分粗糙,只有30行扫描线,图像也模糊不清,但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视机的画质、音质和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电视机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种娱乐工具,更是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知识贴¤

现代家电大超市——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

3月20日至23日,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以“AI科技AI生活”为主题,众多家电和消费电子产品融合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大模型,带来更智能的主动式服务。一款升级版的透明Micro LED屏幕在展会上亮相,这种屏幕技术将透明显示与高清画质结合,为家庭影音娱乐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

结束穿越之旅的小新和奇点回到了现实世界。小新感慨地说:“1925 年发生了这么多值得铭记的事件,这一趟真是不虚此行。”奇点一边点头一边总结道:“1925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只是人类历史璀璨星河中的一部分,但它们蕴含的精神和价值,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指引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发明与创新》编委、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高级政工师吴明静参与本文撰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