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四次选择

作者: 金涌

钱学森的四次选择0

编者按: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和代码,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类故事的集合。从本期开始,“科苑史话”栏目邀请本刊科学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金涌开设“创新启示录”小专栏,为读者讲述不一样的科技故事,解读故事背后的创新启示。

故事综述

钱学森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在报考大学专业时做出的。数学老师认为他聪慧过人,建议他报考数学系,将来做个数学家。国文老师认为他文章写得好,可报考中文系,将来成为作家。也有老师建议他学画画和作曲。而这时的钱学森有他自己的主意,他认为中国经济落后是因为交通不发达,他要学铁道工程造铁路。

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在校园里目睹日本飞机在上海上空肆虐,钱学森做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他认为铁道工程对现在的国家用处不大,要改学航空工程,将来造出能打下日本飞机的国产飞机。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期间,钱学森觉得要造出世界一流的飞机需要有理论指导,掌握航空理论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于是他做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当时航空理论研究的最高学府是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只身敲开了导师冯·卡门教授办公室的门。凭借勤奋与聪慧,他很快得到了导师的赏识,并最终成为航空理论界杰出的科学家。

钱学森回国后,做出了人生的第四次选择。钱学森晚年曾对他的秘书说:“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研究……”但既然国家需要,他便义无反顾地转向工程和科研,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中国航天事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的导弹、火箭、人造卫星等都已处于世界前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在仪式上说:“我这一辈子已经有了三次非常激动的时刻。”

第一次是1955年被允许回国时,钱学森将刚出版的《工程控制论》送到导师冯·卡门教授手上并向他告别,导师感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第二次是1959年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第三次是看到王任重同志为《史来贺传》写的序中提到,中共中央组织部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史来贺和钱学森这5个人,作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人民说我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就是最高奖赏!”钱学森说。

院士点拨

在清华大学校园的“地质之角”科普园里,矗立着7根黑色的玄武岩石柱,其中一根上面镌刻着爱因斯坦的一段语录: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的,这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作出同样的贡献。

当人们崇敬爱因斯坦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时,他却时刻想着要回馈社会。这告诉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除了外在的学术成就,都还有其强大的内在品德作支撑,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和献身科学事业的原动力。

这种品德之于钱学森,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是追逐自己的科学救国之梦,具体表现为追求客观真理,自由探索、理性质疑、执着求新,为人类进步、幸福和自我解放而不懈奋斗。而这一切是在民族危亡、民生凋敝的环境下形成的,这也是科学精神永恒的主题。

上一篇: 梦回百年前
下一篇: 会呼吸的衣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