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学彦:让万吨巨轮梦照进现实

作者: 本刊综合

许学彦:让万吨巨轮梦照进现实0

许学彦,中国科学院院士、新中国第一代舰船设计专家,凭借着对船舶制造的天赋和钻研热情,创造了中国舰船设计史上的多个第一。

迎难而上造巨轮

1957年2月,我国决定自主设计并建造一艘万吨级远洋运输船。在当时特殊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这艘“万吨轮”的设计周期被压缩至3个月。然而,当时国内不仅没有设计“万吨轮”的先例,更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团队。面对有限的造船经验以及外国专家的质疑,身为总设计师的许学彦常常夜不能寐。他顶住压力,迎难而上,决心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万吨轮”。

在设计过程中,许学彦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方案比较。他创造性地提出整船采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制造的想法,这一方案显著降低了船体自重,使整船的装载量、快速性等多项船舶性能指标均得到了大幅提升。

1960年4月15日,“东风”号从船台滑道平稳地滑入黄浦江,其快速性、装载量、钢材消耗量以及机舱长度等指标均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这艘船成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并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万吨级远洋轮,标志着中国造船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勇挑重担铸辉煌

1967年初,44岁的许学彦只身前往北京,肩负起建造洲际导弹测量船和人造卫星测量船的“绝密”任务。这两艘船在承载量、航速等多个关键参数上基本一致,主要区别在于对船载观测设备的要求不同。为了缩短建造周期,许学彦提出将两艘船的设计合二为一,这不仅大幅缩短了建造时间,还有效控制了建造成本。

然而,建造过程依旧困难重重。首先,测量设备必须满足各自的视角要求。陆地上设备的视角较宽,受限于船体长度,船上视角难以达到与陆地相同的效果。其次,船舶晃动容易导致船体钢材结构变形。对要求安装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精密测量设备而言,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此外,船舶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测量精度产生不利影响。

许学彦攻艰克难,面对挑战从未退缩。为确保测量视角一致,他将所有测量设备垂直排列;为减少船体晃动,他在船的两侧安装了伸缩式减摇鳍;为防止船体变形,他采用更厚的碳素钢替代合金钢;为降低船体噪声,他用蒸汽轮机取代柴油机;……“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成功制造,标志着我国成为第四个能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许学彦的奋斗历程堪称新中国舰船科技史的缩影。在他看来,造船事业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他对其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名师点拨

许学彦院士展现出的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及不断追求创新、勇于突破的求变意识,是对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

活用素材,编织多维图景

写作中,可将“两船合一”的设计理念与《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匠心精神融合,通过类比展现人物在船舶设计领域的独到匠心,彰显人物在应对复杂难题时表现出的精神气概。

提升意境,浇筑时代丰碑

当描述“远望号”刺破碧波的场景时,可借助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构建时空对话,运用通感等修辞手法,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叙事之中。同时,穿插人物的内心感悟,展现其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例如,许学彦对船舶的深情犹如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通过多维度素材,增强文章的层次感和感染力。

——长沙市珺琟学校 杨晓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