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的美学建构

作者: 张珂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首演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艺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舞蹈和音乐元素的巧妙融合,《只此青绿》成功地将静态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动态的舞台表演,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只此青绿》通过其独特的美学建构,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东方美学特色的舞台艺术。该舞蹈诗剧在视觉美学、舞蹈语言和音乐设计等方面的创新,不仅展现了编导团队的艺术才华,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呈现提供了新的可能。作品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更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诠释。

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创作背景与主题内涵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源自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编导团队深入研究了传统绘画技法,并试图将这些静态的艺术形式转化为动态的舞台表演。舞蹈诗剧的创作过程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了古典艺术的精髓,又注入了当代艺术的创新思维。这种独特的创作理念使得《只此青绿》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既古典又现代的特质。舞蹈诗剧的主题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展开,通过舞蹈语言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作品以“青绿”为象征,寓意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永恒。舞蹈诗剧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舞蹈动作和舞台设计中,创造出富有诗意的艺术境界。这种深层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编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也为观众提供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视角。

二、舞蹈编排的美学特色

(一)动作设计与意象表达

《只此青绿》的舞蹈动作设计紧密围绕《千里江山图》的意境展开。舞者通过细腻而富有力量感的动作,模仿山峦的起伏、水流的奔腾、云雾的缭绕等自然形态。

《只此青绿》编导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抽象提取笔法精髓,将其转化为独特的舞蹈动作语言。独舞片段中,舞者通过急促的碎步位移与手臂顿挫式发力,精准复现书画创作的节奏韵律,既保持了传统艺术的写意特质,又借助现代肢体语汇强化动作的锋锐质感,最终形成贯通古今的视觉美学体系。这种身体书写既保持了宋代艺术“尚意”特质,又通过现代编舞技术强化了动作的金石质感,形成独特的身体美学范式。群舞调度创造性转化了传统美学中的“圆”范畴。《只此青绿》的舞台设计以同心圆为核心,通过错落分布的环形结构呼应古典哲学意蕴。这种设计既暗合《易经》“周流六虚”的哲学观念,又通过黄金分割比例实现视觉平衡。这种编排策略实现了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重组,使古典美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舞蹈节奏与情感韵律

舞蹈的节奏是构建美学体验的重要因素。在《只此青绿》中,舞者的舞步时而柔婉如墨色晕染,在低回婉转中勾勒静谧时光;时而奔涌似江河激荡,疾速震颤与旋转调度交织出磅礴张力。动静之间,舞者以收放自如的韵律平衡虚与实,刚柔相济的肢体语言在疏密交替中形成时空交错的回响。这种节奏的变化与情感的起伏相呼应,使观众的情绪随着舞蹈的推进而跌宕起伏,深刻地体会到舞蹈所传达的情感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群舞与独舞的编排布局

舞蹈诗剧中群舞与独舞的编排独具匠心。群舞部分注重整体的画面感与协调性,舞者们通过整齐划一的动作或错落有致的队形变化,展现出宏大的山水景象或群体的情感氛围。例如,在某些场景中,众多舞者排列成连绵起伏的山峦形状,通过身体的高低起伏和动作的同步性,生动地呈现出群山巍峨的壮观景象。独舞则侧重于个体角色的刻画与情感表达,通过舞者精湛的技艺和细腻的表演,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

三、舞台设计的美学呈现

(一)场景转换与空间营造

舞台场景的设计是《只此青绿》美学建构的关键环节。该剧通过巧妙的场景转换与空间营造,将观众带入不同的山水情境之中。运用先进的舞台技术,如升降台、投影、灯光等,实现了场景的无缝切换与多层次空间的构建。例如,在表现从日间山水到夜间山水的转换时,灯光由明亮逐渐变为幽蓝,投影在背景幕布上的山水图案也随之变化,同时舞台上的道具和舞者的服装在灯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与质感,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夜间山水氛围。这种场景转换与空间营造不仅增强了舞台的视觉效果,也为舞蹈表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背景与情境依托,使观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舞蹈所传达的美学意境。

(二)色彩运用与视觉冲击

色彩在《只此青绿》的舞台设计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剧以《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色为主色调,这种独特的色彩选择既忠实于原作的色彩风格,又为舞台增添了浓郁的古典韵味与清新雅致的美感。在舞台灯光的配合下,青绿色的服装、道具以及背景相互辉映,打造出一种绚丽而不失庄重的视觉效果。同时,设计师还巧妙地运用了其他色彩进行点缀与衬托,如在表现日出时加入了橙红色的光影效果,在展现花卉时运用了鲜艳的粉色与紫色,使整个舞台画面更加丰富多彩,富有层次感。这种色彩的运用不仅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意境,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美的享受。

(三)道具运用与意境烘托

道具的运用是《只此青绿》舞台设计的一大亮点。剧中的道具如长卷、屏风、桌椅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作为舞蹈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到意境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之中。长卷作为贯穿全剧的重要道具,象征着《千里江山图》本身,舞者们围绕长卷展开舞蹈动作,仿佛在绘制这幅壮丽的画卷;屏风的设置则起到了划分空间、打造层次感的作用,同时其精美的图案与造型也为舞台增添了一份古典美;桌椅等道具在特定场景中的使用,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这些道具的精心设计与巧妙运用,使舞台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质感,有效地烘托出了舞蹈诗剧的美学意境。

四、服饰妆容的美学表达

(一)服饰风格

《只此青绿》的服装以石青和石绿为底色。在LED冷光源下,石青、石绿的色谱过渡精确对应宋代《营造法式》色彩体系,其色相渐变暗含五行相生的哲学逻辑。这种物质性重构超越了舞台美术的装饰功能,使色彩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叙事主体。“青绿”意象构建了多层符号系统:舞者通过仪式化的身体语言,既呼应传统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又以抽象符号隐喻艺术创作中“技进乎道”的精神追求。仪式化的动作,既是对传统绘画工序的考古式还原,又隐喻艺术创作中“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在“淬墨”篇章中,群舞通过菱形阵列的渐变位移,将颜料研磨的物理过程升华为精神淬炼的艺术象征,形成“技近乎道”的美学表达。

《只此青绿》的服饰设计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舞者的服装以宋代服饰为基础,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念进行设计。服装款式简洁大方,线条流畅,注重对身体曲线的展现,同时保留了宋代服饰的特色元素,如交领、右衽、宽袖、长裙等。在面料的选择上,采用了真丝、棉麻等材质,赋予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气质和美感。

(二)妆容造型与角色塑造

妆容造型在《只此青绿》中对于角色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舞者们的妆容以淡雅清新为主,注重对眼部和眉部的修饰,采用细长的柳叶眉和淡淡的眼影,突出了舞者的眼部神态,使舞者在表演中更具表现力。面部妆容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然、柔和的美感,与舞蹈诗剧所传达的清新雅致的美学意境相契合。在发型设计上,从唐代的发髻造型中寻找灵感等,并根据不同的角色和舞蹈场景进行了适当的改变与创新。

五、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音乐设计美学

《只此青绿》的音乐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创作手法。作曲者从古琴、箫等传统乐器中汲取灵感,将其音色和演奏技巧融入现代音乐创作中。同时,也运用了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的音乐风格。这种音乐设计不仅增强了舞蹈诗剧的艺术表现力,也为观众提供了独特的听觉体验。

音乐与舞蹈的配合是《只此青绿》音乐设计的重要特点。作曲者与编导密切合作,确保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的完美契合。音乐不仅作为舞蹈的伴奏,更成为舞蹈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情感渲染方面,《只此青绿》的音乐设计发挥了重要作用,作曲者通过音乐的变化来强化舞蹈的情感表达,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昂澎湃。音乐的情感渲染不仅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力,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主题内涵。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场景中,音乐的运用成功地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观众深受感动。

六、文化内涵的美学底蕴

(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呈现

《只此青绿》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舞蹈诗剧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舞蹈动作到舞台设计,从服饰妆容到音乐创作,无不体现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该舞蹈诗剧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源泉,不仅展现了宋代绘画艺术的高超水平,也通过舞蹈的形式再现了宋代的文化风貌、社会生活以及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在舞台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园林艺术的元素,营造出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空间场景;在音乐创作中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与音乐风格,如古筝、二胡、琵琶等乐器的演奏以及古典音乐旋律的运用,使观众在欣赏舞蹈诗剧的过程中仿佛穿越时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学理念。通过对《千里江山图》中山水自然景观的舞蹈诠释,表达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与热爱之情。舞者在舞台上通过优美的舞姿展现出山水的灵动与生命的活力,强调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关系。这种美学理念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也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它使观众在欣赏舞蹈诗剧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美感,也能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审美境界与文化素养。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美学建构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舞蹈编排、舞台设计、服饰妆容等多个维度的精心打造,展现出独特而丰富的美学特色。其具有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也为中国舞蹈诗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只此青绿》成功地融合了现代审美观念,使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广泛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国舞蹈诗剧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互鉴。笔者相信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只此青绿》将继续发挥其美学典范的作用,激励更多的艺术家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的优秀舞蹈诗剧作品,为推动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作者简介:张珂(2001—),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舞蹈科学训练与实践。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