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丁善德钢琴作品《晓风之舞》的意境营造与表现

作者: 杨春霞

钢琴独奏曲《晓风之舞》系钢琴组曲《春之旅》中的第四首,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丁善德于1945年春季创作完成。当时,正逢中国音乐界对民族化创作理念深入探索之际,一大批中国作曲家热衷于通过西方的作曲技法塑造中国意境、传达中国文化蕴意。丁善德从大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以音绘景,运用娴熟的作曲技术以景诉情,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晓风之舞”意境。

一、以音绘景,意境生成

(一)曲作者

丁善德于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昆山市,自幼钟情于民间音乐,陆续学习演奏琵琶、三弦、笛子和二胡等各种中国民族乐器。14岁入昆山县立初级中学,参加校“国乐组”,常与同学排练合奏江南丝竹音乐。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现上海音乐学院),成为中国当代首批音乐专业生,以琵琶为主科(师从朱英教授),钢琴为副科(师从李恩科教授),第二学期改钢琴为主科。1929年,跟随俄籍钢琴家包里斯·查哈罗夫学习,后又随黄自学习配器与作曲。

1947年,丁善德前往法国巴黎音乐院深造,随加隆(Noel Gallon)教授学对位和赋格,随欧朋(Tony Aubin)教授学配器和作曲,随著名音乐教育家娜佳·布朗热(Nadia Boulanger)及作曲家奥涅格(Arthur Honegger)学作曲。留学这两年间,他极大地拓宽了眼界、丰富了学识,创作了如钢琴曲《序曲三首》《双簧管奏鸣曲》《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及管弦乐《新中国交响组曲》等佳作。1949年,丁善德回国,于上海音乐学院执教,任理论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

纵观丁善德的创作经历及作品,其涉猎广泛,一生都在致力于探索中西方音乐交融的路径,无论是小型钢琴独奏曲、室内乐还是大型协奏曲、交响曲,均不乏个性化的民族韵味。尤其是钢琴作品,如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儿童组曲》《春之旅》等,音乐中细腻的情感和耐人寻味的意境塑造深得人心,广受行业内外人士喜爱。

(二)作品《晓风之舞》介绍

钢琴组曲《春之旅》是丁善德正式出版的首部作品,该组曲以琴声描绘景色,衍生意境,其中的四首钢琴曲《待曙》《舟中》《杨柳岸》和《晓风之舞》,每一首都描绘了一处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的景色。第四首《晓风之舞》十分切合时宜,以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主题,全曲洋溢着浓烈的喜悦之情。

从作品标题来看,“晓风”意为早晨微微拂面的清风,显示出宁静和自然之美,充满诗意,且颇具东方审美意境。作品以“晓风”命名,点明了作品的核心意象主题,描绘了风的无形之美,营造了晨风轻拂、自然静谧的氛围,通过钢琴特有的音色变化和节奏律动,将早晨自然景象中的轻盈、舒缓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听众在音乐中体味自然的纯粹和人与自然的默契。除此之外,创作该作品时,作者或许受到了中国传统诗词意境的启发,意图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场景,使听众置身于晨曦之中,以乐音的交织感悟到大自然的静美与清新。不仅在音响效果上营造出清晨的自然意境,也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东方美学。

二、以景诉情,营造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传统的重要范畴。古往今来,创作者着力于对具象的形象、场景与内心深处的情思该如何融入艺术创作的探寻,力图使欣赏者从中得到感触与领悟。而对于音乐作品的意境营造,往往会通过对作品结构、节奏、和声与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精心构思来实现。在《晓风之舞》中,作者以乐句的结构拟诗词句法,以乐器独特的音色仿现实之声,以丰富的音乐语言激发听众对标题的联想,描绘、塑造意境。

(一)曲式结构创整体之境

从整体来看,《晓风之舞》的结构颇具规范、对称之美,其为带引子的再现三部曲式,音乐的起段与尾段相当对称均匀,创造出了一种整体形式上的美感。从作品的内部结构来看,音乐材料在递进和对比中不断推进,承担着“绘景”和“抒情”之任。另外,这种曲式结构上的对称还意味着创作构思中的严谨,不仅首尾两个乐部,其三部结构中每个层级结构、每个部分都十分规整讲究,长度恰当、排布得当,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逻辑严谨。

《晓风之舞》由引子、呈示部、中部和再现部构成。其中,引子部分共3个小节,率先烘托出轻松欢快的气氛。随后进入主体部分,呈示部(第4—22小节)共19小节,G宫调式,由A+B两个乐段构成。A乐段为(2+2)+(2+2)方整性乐段,其第一、三句材料相似,也可理解为一个复乐段,前句为开放性终止,后句为收拢性终止。B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前长后短,前一个乐句共4小节,后一乐句7小节,典型的主调织体,上方旋律线条细腻精致,以八度平行叠加,下方用三和弦衬托。此部分,上方旋律逐渐粗犷,营造出了众人在庆典中欢庆的氛围,最终于第22小节把音乐发展推向了第一个高潮。中部(第23—42小节)以E羽调为主调,并经历了E羽-A宫-D宫的转调,共两个乐段构成,其与呈示部在情感表现、旋律、速度、和声色彩等方面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其中,前一乐段使用大篇幅的四度音程,宽广而空灵。织体上则使用了八分音符的半分解断奏形式,速度轻快而紧凑。随着音乐的推进,旋律线条不断层层重叠,第29小节为第二个小高潮。该乐部的最后引用了引子部分的材料,形成过渡,为再现部准备。再现部(第43—52小节)干净利落,系呈示部主题的再现,构建出音乐结构上的对称之美,同时完成承前启后、首尾呼应的整体逻辑。

(二)核心节奏塑舞动之意

《晓风之舞》的节奏和速度是其意境营造的突出关键,作品从头到尾都洋溢着热烈甚至兴奋的情绪。首先,作品为Allegretto scherzando(诙谐的小快板),奠定了晓风初生之际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的基调。同时,略显急促的速度也为“舞”之意境提供了强大的动能。其次,纵观整首作品,作者极少使用长时值音。左手声部以八分音符居多,其次是十六分音符,而且相同的二八节奏音型常大篇幅出现,形成如舞步般规则的律动;右手负责主旋律,音符密度更大,多使用短时值的四个十六、三连音和小附点等节奏。最后,作品使用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核心节奏型,使其贯穿于全曲,起到了增强作品统一性、整体性的重要作用。它率先出现在开头引子部分,节奏型为 XX XX XX,有点类似于民间举行欢庆仪式时所使用的锣鼓点节奏型,活泼生动,企图立刻将欣赏者带入喜庆的节日意境中。紧随其后的呈示部,其下方左手声部整段都使用了该核心节奏型,塑造出了统一规律的舞蹈感。

(三)仿中国乐器造古朴之风

钢琴享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其音域宽广、极富表现力,常被用于模仿、捕捉其他乐器的音色或音效。为了让钢琴这件西洋乐器能够更好地表现民族韵味,原本就善于演奏民乐的作曲家热衷于探究如何以钢琴来表现二胡、古琴、竹笛和琵琶等中国乐器的风韵,寻找中西音乐交融的路径。

《晓风之舞》也不例外,作者通过对中国乐器某种典型奏法、音效或乐曲片段等的模仿,赋予钢琴别具一格的古朴之风。比如前文提到的引子部分的核心节奏,其以D和E构成的二度音程持续了

3个小节,这类不协和音程所形成的“音块”,以规律性地反复高度还原出了强调节奏特征的打击乐的击打之声,形象地模拟出锣鼓的音效特征。此番联想奠定了“晓风”的背景,实现了对欢庆场景和激动兴奋心情的引导,一开头便立刻将人拉进了那个正在举办庆典的古朴村落之中。另外,作曲家还用了附点节奏来表现锣鼓的“咚锵”音效。比如呈示段第12小节,上方声部为G—#F的八度音程,下行小二度进行。再如,第13、16和18小节等,其上方声部都出现了小二度下行附点的节奏,“锣鼓声”不断响起,一浪高过一浪,好不热闹。为呈现中国锣鼓特有的不谐和音效,作者大量使用三全音,同时还运用fa、si两个偏音。

除锣鼓外,《晓风之舞》中还有不少对古筝音色的模仿。古筝是我国的代表性乐器,自带古朴之风,演奏技法丰富,擅长模仿各种自然之声。其中,作者用钢琴声模仿古筝“扫奏”技法,以塑造“风”之意象。比如呈示部开头的第4、5小节和第8、9小节,五声音阶三连音加两个二八节奏快速下行(E-D-B-A-#G-E-D),一连串音符瞬间奏响,好似一阵强劲的风迎面刮来。此外,作者还使用四十六连续上行或下行的旋律线条来呈现流水的效果。该手法的运用,赋予了作品别具一格的雅致意境。

三、以技达意,演奏表现

要诠释好《晓风之舞》,就必须把握住该作品的整体意境氛围和情绪基调。其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而作,洋溢着欢乐热烈的气息。因此,从引子开始触键就尽可能干净利落,尤其在演奏核心节奏型时,手指要尽可能贴近琴键,不能离键,稳住手指,不可上下摆动,力量要均匀,五指快速跑动起来,表现出活泼调皮的感觉。

进入呈示部,左手声部加入,此时一定要注意双手的配合,左手负责伴奏,弹奏双音时力度一定要稍弱一些,突出上方主旋律,呈现出恰当的层次感。呈示部带有舞曲性质,是表现“晓风之舞”主题意境的重要段落,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五声音阶下行旋律。整体旋律起伏不大,以级进为主,听感上相当连贯,传达出晓风舞动时顺畅自在的姿态。此处一定要确保手腕左右平稳运动,并且手指的每个关节都要动起来,手掌稍稍紧绷,形成一定程度的肌肉张力,确保触键时呈现出明朗、华丽的颗粒感。此段落中短促的十六分音符连音还包含了不少转指的动作,一定要提前做好设计,以保证音乐的流畅度。值得注意的是,舞曲尤其强调律动,为了更好地表现出于大自然中舞动的意境,需要格外留意四四拍子强、弱、次强、弱的规律。与此同时,对整体乐句,以及前后乐句的力度变化的把握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注意谱面上的力度标记。例如,第20小节的“cresc.”处,八度音程构成的上下声部反向进行,力度越来越强,于第22小节的第二拍达到顶峰,营造出强烈的推动感。此处一定要处理好力度的变化,手腕放松,轻巧发力,大拇指和小拇指要同时触键,协同好手臂、手腕、手掌和手指的运动。作品最后用从下至上的刮奏华丽结束。

四、结语

丁善德的钢琴作品《晓风之舞》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塑造了丰富的意境。作品通过节奏的变化、旋律的起伏及和声的运用,生动地呈现出清晨微风拂面的清新景象和动人情感。这种意境塑造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作曲家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晓风之舞》的分析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丁善德在音乐创作中的独特审美追求,也能认识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重要价值。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杨春霞(1976—),女,苗族,贵州三穗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钢琴教育与民族音乐研究。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