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仕女画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从美妆到女性意识的多维解读
作者: 左睿思本文主要研究仕女画中女性形象随时代变化的过程,梳理仕女画从兴起至繁荣的历史轨迹,后通过对一系列仕女画画作和妆容仪容之美的分析,揭示女性形象背后的朝代更迭、社会审美差异及女性情绪心境的变化;对比不同时代审美特征展示出的文化差异,探讨女性在古代、现代及未来的社会角色演变。
一、仕女画的演变
“仕女”一词的演变历程颇为曲折。它最初泛指男女,后来逐渐专指贵族妇女,最终成为香闺绣阁中美人佳丽的代名词。这一演变过程与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仕女画发展轨迹不谋而合。从无到有,从萌芽阶段到日益兴盛,直至蔚为大观,仕女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仕女画是一种兼具唯美与世俗、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特殊类别的人物画,具有丰富的内涵。由于描绘对象的独特性,仕女画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女性形象和时代审美标准。
二、仕女画中的女性美
(一)时代变迁与女性美的认知演变
在当今时代,文化与社会的快速变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对女性美的认知也在不断发生显著变化。我国传统仕女画中的审美意识,往往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对女性的刻板要求相契合,其中许多内容甚至迎合了对女性道德标准的限制以及对女性情绪的管控。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这也导致女性在各类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情态与面貌存在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与男性对女性的情绪期待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然而,也有许多作品寄托了对女性美的向往,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审美标准的多元性和非单一性。
(二)仕女画中的情绪表达与教化功能
仕女画的发展历经波折,其背后的情绪表达灵动而神秘,吸引着我们去探究。无论其呈现何种形态,画面背后的原因都有迹可循。例如,绘画史上第一幅人物画《人物龙凤帛画》虽与后世仕女画差异较大,但具有里程碑意义。这幅画中的女子阔袖长裙、细腰婀娜,明显受到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影响,甚至与《墨子·兼爱》中“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记载相关,反映了统治者审美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仕女画中带有教化功能的女性题材,多以道德高尚的女子为榜样,引经据典,旨在树立女教典范,同时展现了风雅才情兼具的女性形象。画中人物的心理和精神气质被着重刻画,但女性容貌多千人一面,暗示了女性在当时的社会从属地位。这种对女性的审视风气直接体现在仕女画中,形成了带有情绪要求和理想化的女性图像。
(三)唐代仕女画的开放与丰腴之美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地位有所提升,女性题材画作增多,女性意识逐渐显现。唐代仕女画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女性的独特气质与时代风貌。例如,《簪花仕女图》描绘了六位贵族妇女的日常生活,她们身着华丽服饰,头戴鲜花,展现出唐代女性的娇、奢、雅、逸。画中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设色浓艳富贵,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性柔软、动人、温和的气质。
这种审美风尚的兴起与唐代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例如,杨贵妃的丰腴身材成为唐代以丰腴为美的重要体现,推动了宽衣大袖、袒胸露背的服饰流行,尽显女性身材的丰腴之美。
(四)明清仕女画的含蓄与理性之美
相比之下,明清时期的仕女画风格则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改琦的《子夜歌图》描绘了一位体态柔弱、面露愁容的女子,手持长箫,展现出一种内敛而理性的气质。这种画风反映了当时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严谨、含蓄,与唐代的开放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而从作品鉴赏角度看,唐代《簪花仕女图》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唐代女性的奢华与优雅。而《子夜歌图》则通过柔弱的女性形象,传达出一种凄凉与哀怨的情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压抑氛围。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化。
三、不同时期审美趣味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体审美观点和个体审美趣味不断演变。个体审美趣味受时代背景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意识形态和艺术发展等因素。以仕女画为例,其欣赏过程是审美活动,受时代特征制约。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不同变化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美的不同要求,也体现了男性对女性情绪和形象的期待。审美观念的演变受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
(一)唐代仕女画仪容
1.仪容美学的多维体现
人的仪容之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修饰,更蕴含着内在的气质,二者相辅相成。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将仪容美学归纳为人体美、化妆美、首饰美、服装美和文艺美等五个方面。以唐代女性仪容为例,其不仅是个人审美的体现,更是时代风尚与社会文化的缩影。绘画作品中人物的形态变化,也能间接反映出社会审美风尚的变迁。随着朝代的更迭,女性仪容在这些美学维度上不断演变。
2.文学作品中的唐代女性仪容
唐代女性的仪容之美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便是一个例证。该词细腻描绘了女子起床梳洗时的慵懒与妆成后的娇柔,通过服饰和容貌描写,巧妙地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词中的女子形象栩栩如生,宛如一幅唐代仕女图。
3. 妆容变迁与社会背景
在妆容方面,初唐时期的女性偏爱淡妆,即素粉妆,仅用铅粉而不加红粉,这种简约的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尚。妆容清新自然,强调通透与活力,与现代女性的某些化妆理念相契合。
随着唐朝国力的强盛,汉胡文化的交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仕女画也迎来了重大发展。女性面妆的样式愈加奇特多变,红妆盛行,女子用晕染的方式将红粉、胭脂涂于脸颊。眉间常以花钿作为装饰,同时,唐代女性流行开额,即剃去部分发际线和眉毛,露出空荡的额头,再配以“三白法”(在“T”区和下巴敷白粉,鼻若悬丹)和“桃花妆”(在两颊打胭脂),形成独特的妆容风格。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女性妆容开始转变为偏白偏厚重的白妆,更加重视眉毛的描绘。后期仕女们的眉头开始变得浓重,由深到浅,不同风格主要体现在眉毛尾巴的区别上。比如《捣练图》中的仕女妆容,眉毛微弯细长,眉尾向下,被称为“长眉”或“蛾眉”。这既是女性在战乱时代哀怨、愁苦情绪的体现,也反映了唐王朝的兴衰变迁。
4.服饰与命运的交织
有关唐代女性容貌服饰美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她们衣饰随风飘拂的优雅,也反映了当时仕女命运不公、婚姻不由自主的悲哀。各种表达生活细节的工笔作品都能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唐代诗人杜牧在《杜秋娘诗》中便描绘了女子天生容颜姣好、不施粉黛也落落大方的形象。这足以看出当时的文人、画家已经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女性美的追求,这不仅是社会开放富饶、人们精神世界丰富的体现,也是思想意识开始解放的信号。
5.唐代女性地位的提升与自我意识的觉醒
唐代仕女形象通常展现为拥有丰腴华贵的鹅蛋形圆脸、小巧的嘴巴和丰满健壮的身躯。在众多代表作中所描绘的女性神态中,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男性审美观念中对于丰满之美的偏好。唐代社会风气开放,外交往来密切,还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武则天,女性地位逐步提升,女性自我意识提升。在物质基础繁荣的基础下,女性形象气质的美由内而外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开发。
(二)明清仕女画的仪容
1. 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变迁
明清两代,随着理学与朴学的广泛传播,社会风气逐渐变得内敛保守,封建思想的束缚日益加强。人们的生活态度从唐代的开放繁盛转向平淡自然,更加注重“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准则。这一社会文化变革对大众审美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审美逐渐倾向于淡雅、恬静与理性之美。
2. 女性形象妆容的质朴化
在仕女画领域,女性形象的妆容变得愈发质朴,身材则以娇小纤弱为美,与唐代女性的丰腴之美形成鲜明对比。例如,唐寅的《秋风纨扇图》描绘了一位瘦小的仕女在秋风中手执纨扇徘徊于庭院,其体态优美却流露出惆怅伤感,巧妙地表达了画家的怀才不遇之感。此时的仕女画不仅是人物形象的描绘,更是画家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普遍追求与审美标准。
3. “以柔为美”的审美价值观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对女性人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以柔为美”的审美价值观。社会上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逐渐定型为“小眼细眉”“瓜子脸”“樱桃小嘴”等特征,这种审美观念在美术作品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在仕女画中,秀弱愁怨的淡雅之美被推向极致,男性审美理想得到强化,而写实技巧相对削弱。
4. 仕女画中的独特审美标准
明代中期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清秀圆润。陈洪绶的作品以广目方颐的脸型和硕长奇伟的身躯为特点,展现出独特的变形之美。清代仕女画则以瓜子脸、修长身材为主,“费派”仕女更是面容清瘦、身材纤细,被称为“病态美人”。例如,仇英的《修竹仕女图》中,仕女形象含蓄内敛、神态安然,与竹子的组合赋予画面清雅之感,象征仕女高尚情操。画家通过独特造型手法,传达出男性审美标准下女性应具备的依附、卑弱、顺从与忠贞品格,以及瘦长清秀的外在形象。
明清时期的仕女画是男性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自唐代以后,仕女画愈发注重突出女性的可消费特质,以满足男性的审美愉悦与心理需求。在男性画家主导的明清画坛,仕女画成为男性欣赏女性相貌与品格的重要媒介,逐渐沦为男性审美观念的消费品,这一现象在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尤为突出。
四、结语
艺术创作受社会形态、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的制约,具有时代特色与审美价值。仕女画不仅呈现了女性的温婉、素雅与端庄之美,更映射出男性对女性所期望的柔顺、娴静与秀美等品质。在社会压力下,女性愈发注重自我装饰,这种现象也体现了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仕女画作为人物画一种重要题材,表达了女性细腻、含蓄的内心情感。其中的典型作品完善了仕女画的性质,揭示了女性美与时代审美观念。这些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女性情绪价值要求,对了解不同时期仕女画中对女性美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沈阳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