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乐作品《战台风》的叙事结构及其精神特质分析
作者: 张艺璇本文以声乐作品《战台风》为研究对象,深度解析其歌词叙事结构与古筝曲精神传承。歌词以时间为序,从台风突袭的紧张开篇,到码头工人齐心抗击的高潮,再到战胜台风的振奋收尾,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抗灾全景。作品对古筝曲精神的传承体现在声乐版与古筝曲均彰显了面对灾难时坚毅果敢、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对比分析,本文主要揭示不同艺术形式如何以独特方式传递相同的精神内核,以期传统音乐的跨媒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声乐作品《战台风》概述
1965年,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王昌元在上海码头体验生活时,亲身经历了台风来袭的惊险场景。码头工人面对凶猛台风毫不畏惧,齐心协力顽强搏斗,全力保护国家财产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她。这份震撼与感动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回到住处后,王昌元迅速将所见所感倾注于笔端,创作出古筝作品《抢险》。后来,在正式演出前的音乐审查中,她认为“抢险”一词无法充分展现码头工人在台风面前主动出击、英勇无畏的精神,遂将其更名为《战台风》。这一改动使作品主题更为鲜明,战斗气息扑面而来。
《战台风》古筝曲凭借磅礴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生动展现了码头工人与台风激战的紧张过程和战胜台风后的喜悦与自豪。一经推出,便广受赞誉,成为古筝曲目中的经典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并丰富艺术表现形式,《战台风》被改编成声乐作品。声乐版在保留古筝曲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人声的表现力。通过歌词的叙事、旋律的起伏与人声的情感抒发,听众能更直接、更深入地感受码头工人与台风战斗的艰辛和伟大,进一步弘扬了作品所蕴含的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战台风》叙事结构剖析
(一)叙事线索梳理
《战台风》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情感的声乐作品。它的歌词生动地描绘了台风来袭、码头工人抗台和最终战胜自然灾难的全过程。整个作品结构紧凑,叙事流畅。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作品展现了工人在面对天灾时的勇敢、团结与坚韧。
作品开篇以“码头上一片繁忙,起重机在紧张地摇晃”作为引子,画面似乎是平静而有序的。码头上的一切都显得正常,工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他们或操作起重机,或检查货物,整个港口充满了忙碌而有节奏的气息。这一幕不仅展现了工人们的日常工作状态,也为后面台风来袭的突发事件作了铺垫。此时,歌词通过平静的描述,展现了日常生活的有序和对未知灾难的疏忽,为整个事件埋下伏笔。紧接着,歌词突然转折,描绘了台风的来临:“忽然狂风呼啸,乌云滚滚翻卷,台风像猛兽扑向港湾。”风雨的来临瞬间改变了现场的氛围,台风的猛烈与不可抗拒让一切显得无比紧张。歌词通过生动的视觉和听觉描写,将听众带入台风来袭的紧迫感之中。狂风呼啸、乌云翻滚,这些描述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也突显了这一事件对港口工人们的挑战。
台风来袭后,工人们的反应迅速而有效。他们紧急集合,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灾难:“工人们紧急集合,守护着货物和船舱。”这一刻,所有的忙碌和有序变成了面对天灾时的紧张与责任。歌词通过“拉紧缆绳,加固桩,齐心协力对抗风浪” 等词句,进一步展现了工人在危机面前的冷静与坚定。他们不畏风浪,迎难而上。此时,工人们不仅要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还要确保港口的安全,防止货物受损,展现出他们在风暴面前的团结与勇气。在抗台过程中的描写充满了力量感。歌词通过细节刻画,生动展现了工人在面对灾难时的集体力量和坚韧意志。尽管台风肆虐,工人们毫不退缩,逆风而行,拼尽全力保护着他们的工作场所和生命财产。
当台风渐渐平息时,歌词转向了平静的描绘:“风停了,雨住了,阳光洒在港湾。”这一转变标志着灾难的过去与新生的开始。风雨过后,阳光重新照耀,港口恢复了平静。此时,歌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恢复,也象征着工人在经历风雨后内心的坚定与胜利。最终,工人们的欢呼雀跃与脸上的笑容,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灾害抗争后的胜利与自豪。整个过程中的喜悦与满足感,体现了劳动者对于艰难时刻的征服和对生命的不屈追求。
整条叙事线索从台风来袭的紧张,到工人在逆境中的奋斗,再到胜利后的欢庆,层层递进,节奏紧凑。通过这些富有情感的描述,歌曲不仅展现了工人的勇气与团结,也让听众感同身受,深刻传达了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类的不屈与奋斗精神。
(二)情节发展与情感起伏
《战台风》歌词通过生动的词句,展现了情节发展与情感的起伏变化。在台风来袭前,歌词营造出一种繁忙有序的氛围,传递出工人劳动时的充实与平静。而台风的突然降临,瞬间打破了这种平静。“狂风呼啸”“乌云滚滚”“像猛兽扑向港湾”等描述,营造出紧张、恐怖的氛围,让听众真切感受到台风的强大破坏力和危机的迫近。
此时,工人们的情感从日常的平静转为高度的紧张与警觉,他们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抗台战斗中。歌词中“紧急集合”“守护”“拉紧”“加固”等动词,不仅展现了工人动作的迅速与果断,更传达出他们坚定的决心和守护家园、保护国家财产的使命感。在与台风搏斗的过程中,情节愈发紧张。“风更大,雨更狂,巨浪一次次冲撞”,描绘出恶劣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工人们的情感也随之达到高潮。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当台风终于过去,“风停了,雨住了,阳光洒在港湾”,简洁的词句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与之前的紧张氛围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受到如释重负的轻松。工人们“欢呼雀跃”“笑容绽放”,生动展现出他们战胜台风后的喜悦、自豪与满足之情。情感从紧张激烈的战斗状态,逐渐回归到平静与喜悦之中。这种随着情节发展而产生的情感起伏,使歌词充满了感染力,让听众能够深刻体会到码头工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复杂情感变化。
(三)歌词叙事结构的独特性
《战台风》的歌词叙事结构独具特色,与常见的叙事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常见的叙事结构注重情节的曲折性和人物的复杂性,而《战台风》则聚焦于码头工人抗击台风这一特定且时间集中的事件。它采用简洁的线性叙事方式,避免旁支情节,使故事脉络清晰,听众能迅速抓住核心内容。
在情感表达上,《战台风》同样风格独特。它将情感与事件紧密结合,通过对台风不同阶段的描写,以及工人的行动与反应,生动展现了从平静到紧张、从紧张到激昂、再从激昂到喜悦的情感变化。这种直接而强烈的情感表达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相辅相成,迅速引发听众产生共鸣。
此外,歌词对细节的刻画为叙事增添了丰富的层次。台风来袭时的自然景象、工人的具体动作,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决心和团结,这些细节不仅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还增强了画面感。例如,歌词中“紧急集合、守护货物和船舱”的描写,展现了工人的果断和勇敢;“拉紧缆绳,加固桩”的场景,则体现了他们的坚定和责任心。这些细节的融入,使《战台风》在情感上富有层次,在叙事上凝练精致,形成了简洁叙事与丰富细节相结合的独特风格。
三、《战台风》中彰显的精神特质
(一)主题情感的延续
声乐作品《战台风》在主题情感上与古筝曲保持高度一致,延续了对工人阶级英勇无畏、团结协作精神的赞颂。古筝曲通过激昂的旋律和多变的节奏,生动展现了码头工人在台风肆虐下毫不退缩、顽强抗争的精神风貌,将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国家财产的守护融入音乐之中。声乐版则借助歌词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歌词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码头工人面对台风时的坚定决心和实际行动,“紧急集合”“齐心协力对抗风浪”等词句,将工人阶级在危机面前的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歌者充满激情的演唱,声乐版将古筝曲中蕴含的情感更直接地传递给听众,让人们深刻感受到码头工人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坚守岗位、勇于战斗的伟大精神。作品所承载的主题情感得以延续和升华,激励着更多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二)音乐元素的借鉴融合
在音乐元素方面,声乐作品巧妙借鉴并融合了古筝曲的节奏和旋律。古筝曲中独特的节奏运用,如快板部分快速有力的节奏型,生动营造出台风的猛烈和紧张的战斗氛围,这些特点在声乐作品中得以保留与重现。声乐旋律在节奏上紧密贴合古筝曲风格,通过快节奏的推进,增强了歌曲的紧张感与紧迫感,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台风肆虐的现场,与码头工人一同经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在旋律方面,声乐作品借鉴了古筝曲旋律的精华,将其优美的旋律线条与歌词完美结合。例如,在表现台风来袭的紧张段落,声乐旋律借鉴了古筝曲中激昂向上的高音旋律,通过强烈的音高变化和旋律起伏,展现出台风的强大冲击力和工人们顽强抗争的精神。
(三)表演形式对精神呈现的作用
与古筝演奏相比,声乐表演通过歌者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肢体语言,更直接地将作品情感传递给观众。歌者通过声音的强弱、高低、缓急变化,以及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生动诠释了码头工人在不同阶段的情感状态,使观众更易产生共鸣。在演唱《战台风》时,歌者以激昂有力的歌声展现出工人阶级面对台风时的坚定信念和无畏勇气;而在表现台风过后的喜悦场景时,歌者以轻快的歌声和灿烂的笑容,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胜利后的喜悦与自豪。
(四)音乐旋律突出精神特质
从节奏上看,《战台风》以快速有力的节奏,如快板部分密集的音符和强烈的节拍,生动描绘出台风的凶猛和紧张的战斗氛围。这种节奏如同工人们坚定有力的步伐和拼搏的节奏,体现了他们在面对台风时毫不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
旋律方面,作品旋律起伏较大,既有激昂向上的高音旋律,表现工人在战斗中的英勇无畏和激情澎湃;也有相对平稳的段落,体现他们在困难面前的沉着冷静。旋律的变化生动刻画了码头工人在与台风斗争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精神状态,从紧张应对到顽强抗争,再到最终战胜台风的喜悦,全方位展现了工人阶级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精神特质。
四、结语
《战台风》凭借紧凑且富有张力的歌词叙事结构,生动展现了码头工人与台风英勇抗争的全过程,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工人阶级的团结协作、坚韧不拔与无畏精神。在传承古筝曲精神方面,声乐作品通过延续主题情感、借鉴融合音乐元素和借助独特的表演形式,将古筝曲中蕴含的时代精神与民族力量完美传递给观众,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与延续。
(西安外事学院)
作者简介:张艺璇(199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古筝演奏。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