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花鸟画创作

作者: 牛宇鑫

中国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分支,历经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体系。本文从花鸟画的历史发展、艺术特色、创作过程及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等方面,探讨中国花鸟画的创作理念与实践。首先梳理花鸟画从隋唐时期的独立成科到宋元明清各时期的风格演变,强调“学自然,得本心”的创作传统。其次,深入分析花鸟画创作中的选材、立意、构图与制作等关键环节,指出艺术源于生活,画家需要通过深入观察自然与生活,提炼出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个人的情感与思想。最后,探讨当代花鸟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创新与挑战,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画家在创作中如何融入时代精神,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旨在为花鸟画创作者提供理论参考,并推动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

在唐代以前,花鸟画仅作为人物画的点缀。隋唐时期,花鸟画逐渐独立,并获得显著发展,其风格严谨写实,形式与精神均达到新高度。至宋代,画院盛行,花鸟画技艺精进,色彩缤纷,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花鸟画以梅兰竹菊为主题,象征君子之德,画家笔触轻松,注重情感抒发,风格较宋代更为自由。

如今,写意水墨画风盛行,融合多种笔墨技法,展现“无色不如有色”之美,为花鸟画发展开辟新径。明清时期,水墨画笔法精进,明代画院复兴,承袭两宋画风,笔墨雄浑豪放。吴门画派沈周、文徵明以情入画,笔法质朴有力,写意风格再攀高峰。

明末清初,恽寿平创立“常州派”,画风淡雅,受写意画家影响,表达遗民之痛与自由之求。清代中期,“扬州八怪”风格独特,反传统,强调精神原创。“海派”画家艺术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创新,中国花鸟画,无论是花鸟石的组合,还是对鱼的形象刻画,或是意境的表达,都会渗透到艺术家的个性修养之中。在大自然的伟大之美中,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历来遵循“学自然,得本心”的优良传统。

“向自然学习”是创作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画家可以通过它深入自然,观察万物的形态。“取心之源”是创作的原始主观条件,促使画家将自己的感知融入其中。艺术家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探索自然的真谛,将自己在自然中发现的真挚情怀、纯美和对待自然的态度,巧妙地通过笔触呈现出来,从而创作出风格迥异、魅力独特的艺术作品。

二、选材:生活中的积累

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由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不同,艺术品往往自然流露出不同的个性。同时,优秀的艺术作品也能起到娱乐观众的作用。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更蕴含着人们对时代和环境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认识。因此,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调动自己的情感,对外界事物产生深刻而真实的感知,进而将抽象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

古往今来,中国画创作者经常用水墨来传达情感,表达意境,通过描绘鸟兽山川来表现天地之道。他们以一颗淡然的心,生活在天地之间,不断探索和了解自然的本质,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逐渐掌握真理。最终,他们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杰作。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创作原则的意义在于,自然界的花鸟世界极其丰富,为花鸟画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来源。然而,画家必须总结和提炼这些材料,获得心源,创作出独特的作品。这里提到的总结材料是有选择的,自然界中的物体并不是随便拿起来画的。中国画只画三两赏心悦目的枝干,而不画别的,十分清晰突出,这是因为人眼的注意力有限,即“少即是多,多即是惑”的道理。

三、立意:风格上的自我表达

任何一幅画都有它的主题,这是因为人有思想和情感。作者在创作一幅画时,总会有思考的活动,哪怕只是简单的对某件事的喜爱或不喜欢,都会深刻地影响到作品的绘画。这种思想活动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甚至在作者自己并不清楚这种思想活动的时候。例如,在喝醉的时候,作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确立一个主题。因此,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不可避免地或明或暗地蕴含在作品中,每一部作品都会有意无意地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艺术品位等。

立意是在深入生活和对自然的理解的基础上,决定表现什么和如何表现的基本意图。中国画要表达作者的精神思想,体现作者对自然、对生命、对各种品质的认识,通过画面形式的创造,营造出诗意的境界。因此,画家应该去城市、乡村等偏僻的地方,对自然的风、阳、雨、雪、春夏秋冬的变化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因为感知和感觉的不同,所以才会产生不同意境的画面。立意的总结,一般有以下三种因素:

第一种是事物的边际性。这意味着作者原本没有意图,但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触动了灵感,诱发了激情,产生了创作冲动。这就是刘禹锡的诗“晴空鹤领诗蓝天”所表现的。

第二种是借物抒情。这就是苏轼所说的“做有前途的事”。作者心中已经有了意图,通过客观的风景来表达它。

第三种情况主要是命题创作,如拟写的题材、形式有一定的要求,如写生课要求学生设定目标,选择主题来体验生活。两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的和谐,也是“外师自然,中心心源”的产物。

简而言之,画家要有独特的艺术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中国当代花鸟画家王斐的才华表现在强烈的感情、敏锐的观察力和创新的思想上。在《乡音》中,画家画了几枝秋天的红蓼,下面有几只鸭子,一幅秋天意图的动人画面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观者从画面中感受到的不是秋天的孤独,而是秋天的繁荣和收获。王斐非常注重心灵与外在事物的融合,把主观情感作为她绘画的焦点。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容纳画家真实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以表达气质为主要功能,这就要求画家的情感深刻而丰富。敏感的艺术家在外界媒体的触发下,会被强烈的情感冲动和想象所激发,生动的艺术形象汇聚在一起,被画家迅速捕捉,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现象。灵感是艺术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遇的产物。这不是幻觉,只有有才华的人才能产生灵感,与万物沟通。画家经常强调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好作品的表现,不仅在于物体的瑰丽美,更在于物体美被挖掘的机会和画家对美的感悟。这是画家灵感的源泉,也是灵性的真谛。从主观的角度来说,画家要在与外界的接触中把握美的感觉和触感,创作出受灵感启发的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个人感受。如果没有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对自然物的仔细研究和形成独特的艺术观察,就很难创作出具有“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意境的作品。

四、构图:笔画之间取势的规律

构图的形式在任何艺术创作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体系中重要的绘画题材,在构图形式上有较高的要求。花鸟画的构图在不同的时代也有所不同,每个时代的花鸟画构图都有其新的艺术思维和审美视角。构图是绘画的骨架,是艺术家传达情感和思想的核心手段。花鸟画构图是传统中国画创作的核心要素之一,既要体现自然之美,又要追求意境表达。

在明确了意图之后,便需要考虑用什么形式和什么构图来准确地表达现有的明确意图。绘画时要明确主体和宾体,主体突出,宾体辅助,相互呼应,使画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就有相关论述。从广义上讲,花鸟画的构图讲究布局,还要与意、形、色紧密相连。在绘画之前,大脑应该先组织画面,进行构思。对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古代“取势”“写势”“排势”“定势先”“繁而不乱”等理论,总结出花鸟画构图取势的规律。画面讲究均衡,不能杂乱无章。构图中疏密关系的对比,在画面上疏的地方要开阔,能给人以空灵之感,密的地方要紧凑,体现出丰富和充实。

五、制作:在纸上进行调色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主要分支之一,对花鸟画色彩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交织、更自由的艺术思想和更多变的艺术表现形式,给绘画创作提供了多种思路。然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海量的信息和空虚的精神状态,使人们更加注重具有视觉吸引力和情感共鸣的作品。再加上文化之间日益激烈的融合和竞争,无疑对花鸟画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选材确定、创作意图明确、构图完成后,要根据初稿准备终稿。这时,我们先确定画面的色调,用色彩的力量来衬托作品的意境。下一步是选择纸或丝绸,将其喷湿,压平在正式的草图上,并粘在周围。待晒干后,开始用油墨正式绘制草稿,这种方法可以节省临摹的时间。绘画油墨一定要用自己磨的油墨,否则粗墨线遇水会渗开,污染画面。然后根据设想的色彩制作,当然创作过程中要及时根据画面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创作者需要安定下来。一方面,要扎根传统,对源远流长的笔墨技法进行深入探索,在传承精髓的过程中体会中国画的魅力;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深刻理解和体验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对象,使作品贴合时代脉搏。同时,通过广泛阅读大量国内外古今优秀的绘画理论书籍,以及欣赏许多经典的绘画作品,全面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六、结语

绘画创作的核心本质在于对情感的深刻而丰富的表达。这一原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但每个时代都会因其独特的审美主题、社会思潮和普遍的行为习惯而对艺术创作产生特定的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和快餐文化的时代,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工作中,人们普遍追求速度、效率和个人或集体的利益。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体现了东方艺术宁静、淡雅、婉约的审美品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成为当代花鸟画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创作灵感的来源,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探索笔墨技法的创新,对当代花鸟画的创作及其对现实的表达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本文的目的是将代表当代人内心向往的沉稳、安逸、舒适等时代元素巧妙地融入花鸟画的创作中,产生活力和时代感。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艺术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时代。在任重而道远的艺术道路上,画家要以敏锐的观察、深刻的把握、高超的创造力,切实夯实艺术创作的基础。

(内蒙古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牛宇鑫(2000—),男,内蒙古锡林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花鸟画技法研究。

责任编辑 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