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角下广西特色花鸟物种及其在工笔画中的体现研究

作者: 徐芳 范司琪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地处我国的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物品种繁多,同时也是鸟类的天堂。本文以广西特色花鸟物种在工笔画中的体现为案例,探讨其艺术研究价值。笔者从广西生态文化意义出发,结合工笔花鸟画的起源与发展,分析广西特色花鸟物种在工笔画中的体现。同时,阐述工笔画中的广西特色花鸟对生态人文精神的体现,研究地域性题材在工笔花鸟画中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并进一步探讨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创新性艺术创作。

一、广西特色花鸟物种概述

广西地处我国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南部为南亚热带气候,北部为中亚热带气候,阳光充足,夏季炎热多雨,冬季短暂舒适,动植物资源丰富。广西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南部多为平原,整体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式递减,平均海拔较低。中部发育有典型的“桂中盆地”地形。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优越的生态禀赋,充沛的水热条件与多样的微地形共同构建了理想的植物生长环境。据统计,该区域维管束植物种类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享有“北回归线绿洲”和“亚热带植物基因库”的美誉。广西拥有许多地域性特色植物,如金花茶、瑶山苣苔、秀叶苏铁、狭叶坡垒、银衫、观光木、金丝李、膝柄木、广西火桐、都安薹草等。此外,广西气候温和,是候鸟南迁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我国鸟类数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些特色植物和鸟类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为花鸟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助力广西花鸟画家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

二、生态文化视角下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定义

工笔花鸟画以花卉、鸟类、昆虫等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精细入微的工笔技法不仅展现了这些生灵的神态、姿态和生命力,也体现了画家借物言志的精神,成为中华文化中生态意识与艺术表达相结合的典范。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将生态文化理念融入艺术创作中,不仅能够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还能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广西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其独特的鸟类区系与特色花卉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因此,强化公众生态意识培育工程,通过多元化科普教育提升民众对本土物种保护的认知水平,已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从生态文化角度研究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工笔花鸟画不仅是一种绘画艺术形式,更成为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文化载体。工笔花鸟画在创作中融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画家力求通过笔墨表现自然界的内在精神,反映了中国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这种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与生态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共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工笔花鸟画注重表现自然生态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珍惜。通过描绘花鸟的生态环境,如山川、河流、草木等,画家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保护意识。同时,作品中展现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体现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与维护。这种环保意识与生态文化中“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呼应,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绿色发展。

三、亚热带工笔花鸟画的起源与发展

亚热带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画法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亚热带地区的花草、鸟类和动物。该地区气候适宜,动植物种类繁多,形态与色彩丰富,为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特别是从1977年到1999年,以广西景物为主题的创作尤为重要。一方面,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美术创作环境更加宽松,画家的创作思路也更加活跃。另一方面,自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以来,广西高校的艺术专业培养了大量年轻画家,逐渐成为广西美术界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在描绘本地风景时展现出独特风采,还将个人生活体验与社会现实的理解融入创作,探索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此外,北京民族文化宫于1982年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览”和“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美术作品展览”,极大地提升了画家对本土题材的关注,也为广西特色花鸟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特征

广西地处南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拥有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植物资源。因此,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题材以当地的花卉为主,如龟背竹、芭蕉、九重葛、紫荆花等。这些花卉不仅色泽艳丽、形态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此外,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还常描绘南方的热带鱼、禽鸟和昆虫。这些生物与花卉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亚热带生态环境。这一时期的工笔花鸟画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五、广西特色花鸟物种在工笔画中的呈现

广西位于亚热带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花卉和鸟类资源。这些独特的亚热带花鸟物种为工笔花鸟画提供了多样的创作素材,并以其绚丽多彩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为工笔花鸟画提供了广阔的色彩表现空间。画家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搭配,使作品色彩绚丽、层次分明,更具视觉冲击力。作品多以鲜艳的色彩表现南方特有的花草植物,并衬以各种虫鱼禽鸟,画面亮丽生动,给人以深刻印象。这种风格与传统工笔花鸟画追求淡雅、清新意境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反差。

(一)笔墨特征

工笔花鸟画的笔墨特征以精细入微的工笔技法为主,通过流畅而细腻的线条描绘花卉的轮廓、纹理,以及鸟类的羽毛和姿态。在表现广西特色植物花卉时,画家们尤其注重线条的转折与变化,以展现花卉的柔美与生机。通过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工笔花鸟画生动地呈现了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命力。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笔墨语言丰富多变,常结合多种技法进行表现。近景的物象通常采用勾填法,远景则多用没骨法,以此更好地表现物象的前后关系,拉开层次感。此外,画家们还善于运用湿笔撞水粉法,通过湿笔蘸取白粉撞入未干的墨色中,形成独特的色彩效果。这种精细入微的表现手法使工笔花鸟画在传达生态文化理念时更加生动和直观。

(二)赋色特点

工笔花鸟画在创作过程中注重表现自然生态的意象美。在色彩运用上,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强调色彩的鲜艳与对比。画家们善于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花卉的艳丽和禽鸟的活泼,同时注重色彩的和谐与统一,使画面呈现出协调的美感。作品通过装饰性艺术语言与诗意化手法凸显南部地域特色,借助亚热带植物在高光环境下形成的浓郁瑰丽色彩强化视觉表现。在突出南部主题的同时,画家们提炼和概括自然形态中的精华元素,运用象征、寓意等手法,表达对自然生态的感悟与认识。这种意象表现使工笔花鸟画在传达生态文化理念时更加富有诗意和哲思。

(三)构图样式

在工笔花鸟画中,构图是画面的骨架和灵魂,是任何画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科学完美的构图形式不仅能使画面更加和谐,还能突显意境,提升画作的艺术价值。画家们通过巧妙的构图安排,将花卉、鸟类等物象有机组合,形成和谐统一的画面。在描绘广西特色花鸟时,画家们常采用折枝构图、全景构图等方式,展现花卉的自然生长状态和鸟类的生活环境,同时注重画面的平衡感和节奏感,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构图灵活多变。画家们根据画面需求,采用全景式、特写式、散点式等构图方式,并运用空间布局和线条穿插,赋予画面独特的韵律感。例如,盘桂兴先生的作品《木菠萝》以广西特色植物为主题,借鉴西画透视法则,突破传统国画的二维平面格局,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通过沉浸式空间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木菠萝的形态特征,果实大小错落、或藏或露,赋予画面层次感,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亚热带自然风情中,感受工笔画的传统之美与亚热带特色的融合。

六、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创新发展与研究

工笔花鸟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累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当代工笔花鸟画创作者逐渐摆脱传统程序化的束缚,在创作中将自然界中的动植物赋予人的情感与理解,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将这些生灵生动地呈现在纸上。工笔画艺术的创新需要与时代紧密相连,当代工笔花鸟画的题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花鸟鱼虫,更多画家将身边的事物融入作品,不断刷新工笔花鸟画的概念与观念。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加工与重新组合。这种创造性艺术美使工笔花鸟画在传达生态文化理念时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受审美价值和生活环境的影响,现代工笔花鸟画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和艺术风貌。画家们在题材选择上大胆突破,不再局限于传统,既突破了传统花鸟画在题材和技法上的局限,又以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鲜明的地域特征,表达了对广西自然生态的深切礼赞与情感共鸣。

在广西特色花鸟题材的工笔绘画创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应尊重和传承传统工笔画的艺术特点,避免过度依赖传统技法、赋色和构图形式,以致失去地域性工笔花鸟画独特的自然韵味。其次,艺术创作需要结合当下环保生态文化背景,更好地体现中国工笔画艺术与时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通过欣赏和学习工笔花鸟画,人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生态观念和哲学思想,从而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最后,要注重创新与个性化表达,将传统工笔画的精神内涵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展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魅力,确保其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中国艺术领域持续绽放光彩。

七、结语

广西特色花鸟物种在工笔画中的呈现具有独特的主题选择、笔墨特征、赋色特点、构图样式和艺术风格。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广西特色工笔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画家们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花朵、鸟类和昆虫等生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同时注重展现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生机勃勃的状态。富有广西地域特色的工笔花鸟画不仅是画家们对自然美的追求与表达,更是他们寄情寓意的载体。画家们以广西特有的花鸟物种为主题,运用亚热带风格的技法和艺术语言,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亚热带生态环境。他们通过对花卉、禽鸟和昆虫等生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广西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对自然的赞美。

(广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