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剧旦角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沈雅娟

陇剧,作为甘肃省的传统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历经唐宋时期的演变,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最终在陇东地区扎根并发展壮大。陇剧表演艺术以真实、细腻的风格著称,尤其在旦角表演方面,既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特点,又融入了西北地区的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本文以陇剧旦角表演为核心,探讨其在身段与唱腔方面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陇剧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

一、陇剧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色

(一)起源与发展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艺术。唐宋时期,道情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清以来,在道教音乐基础上,民间艺人逐渐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了二股弦等乐器,进一步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陇剧的表演艺术讲求真实,重视从生活出发,以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文化特色

陇剧作为地方剧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其表演风格深受西北地区民间艺术的影响,如皮影戏和民歌“花儿”的元素就在陇剧中得到了体现。例如,陇剧旦角的身段表演中,常采用大侧身剪影姿势,这种动作来源于皮影戏的侧身造型。另外,陇剧的唱腔也吸收了西北民歌“花儿”的颤音装饰技巧,这使其旋律更加优美动听,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二、陇剧旦角表演概述

旦角表演是陇剧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陇剧旦角角色包括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等。第一,青衣。通常扮演端庄、贤淑的女性角色,表演注重内在情感的细腻表达,动作稳重,唱腔婉转。第二,花旦。多扮演年轻活泼、性格开朗的少女,表演风格轻快灵动,动作俏皮,唱腔明快。第三,刀马旦。扮演武艺高强的女性角色,如女将或侠女,表演融合了武打动作,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武功基础。第四,老旦。扮演老年女性角色,表演沉稳,唱腔浑厚,注重表现角色的沧桑感和生活阅历。

陇剧旦角的唱腔融合了甘肃地方音乐特色,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旦角表演注重身段的柔美与协调,动作细腻,讲究手、眼、身、法、步的配合。青衣的身段稳重端庄,花旦的身段灵动活泼,刀马旦的身段则刚柔并济。旦角表演特别注重面部表情的细腻变化,通过眼神、微笑等细微表情来传达角色的内心情感。旦角的服饰华丽精致,青衣多穿素雅的长裙,花旦则穿色彩鲜艳的短衣长裙,刀马旦的服饰则带有武将的英气。

三、陇剧旦角表演的特点

(一)身段程式的传承

陇剧旦角的身段表演继承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特点。传统旦角的身段讲究“行不动裙、笑不露齿”,演员通过练习,能够精准掌握云手、卧鱼、鹞子翻身等经典身段。陇剧旦角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的民间舞蹈和皮影戏的动作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身段表演风格。例如,陇剧旦角在表演中常采用大侧身剪影姿势,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状态。

(二)唱腔的艺术特色

陇剧旦角的唱腔继承了传统戏曲的声腔体系,同时融入西北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具体来说,陇剧旦角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北民歌“花儿”的颤音装饰技巧,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风格。此外,陇剧旦角在演唱时通常采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以达到音色的变化和唱腔的婉转柔美,注重气息控制和声音的控制,使演唱更加优美动听。

(三)情感表达的细腻刻画

陇剧旦角的表演不仅注重身段和唱腔的技巧,还强调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假婿乘龙》中,春草的动作需要轻盈、灵活,以突显其俏皮和活泼,扮演春草的演员一般通过快速的小步跑、跳跃、转身等动作,突出春草的个性。同时,演员的手势具有表现力,能够准确地传达春草的情感和意图。这种身段表演不仅展现了角色的外在形象,还深入刻画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在唱腔方面,陇剧旦角能够通过声腔的变化,展现角色从悲愤到释然的情感转变,使表演更具感染力。

四、陇剧旦角表演的现代化创新

(一)身段程式的现代化重构

首先,身段程式的现代化重构体现在对传统动作的提炼与改良。传统陇剧旦角的身段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动作细腻且富有韵律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观众的审美观念和欣赏习惯发生了变化,对舞台表演的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陇剧演员在身段程式的现代化重构中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韵律美,又通过简化繁复动作、增强动作的连贯性与流畅性,使表演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习惯。其次,身段程式的现代化重构还表现在对多元艺术元素的吸收与融合。陇剧演员在保持陇剧风格特色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戏曲剧种、舞蹈甚至现代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这种跨界的艺术融合不仅增强了旦角身段的表现力,还使其更具时代感和包容性。

(二)唱腔的现代化创新

随着现代声乐技术的发展,陇剧旦角的唱腔也在不断创新。陇剧旦角演员通过科学的声乐训练方法,增强了唱腔的表现力。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陇剧旦角的声腔体系,还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陇剧旦角在演唱时还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声腔的变化,展现了角色从悲愤到释然的情感转变,使唱腔更具感染力。

五、陇剧旦角表演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深化数字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化技术在戏曲传承与创新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陇剧旦角演员可以通过进一步探索应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等技术,增强戏曲表演的艺术表现力和传播效果。例如,陇剧旦角演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声腔进行实时分析,从而优化演唱技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可以身临其境般体验陇剧的舞台表演,增强互动性和沉浸感。此外,陇剧旦角演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戏曲教育,开发更多互动式教学工具,帮助年轻演员更快掌握复杂的身段和唱腔技巧。

(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陇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未来,陇剧旦角演员可以通过国际巡演、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走向世界舞台,提升中国戏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种国际化传播不仅可以提升陇剧的国际知名度,还能够为中国其他地方剧种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三)培养年轻观众群体

年轻观众是戏曲艺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陇剧旦角演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跨界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戏曲艺术。例如,短视频平台的“身段挑战”活动和游戏《原神》中戏曲元素的植入,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因此,陇剧旦角演员可以持续通过短视频、直播、游戏等新兴传播方式,扩大其在年轻群体中的影响力。另外,陇剧旦角演员还可以与时尚、影视等领域进行跨界合作,推出更多符合年轻观众审美的文化产品,如戏曲主题的盲盒、数字门票NFT(非同质化代币)等,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四)推动戏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

戏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是陇剧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现代观众更注重舞台表演的节奏感、视觉冲击力等,通过现代化转型的戏曲教育,能够培养出既掌握陇剧传统技艺,又能理解和满足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演员。陇剧旦角演员可以进一步推广数字化教学模式,开发更多互动式教学工具,帮助年轻演员更快掌握复杂的身段和唱腔技巧。此外,陇剧旦角演员还可以与高校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戏曲人才。

六、结语

通过身段程式的现代化重构、声腔系统的跨艺术融合及数字化传承的技术革新,陇剧旦角表演不仅保持了传统戏曲的美学精髓,还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

笔者认为,陇剧旦角表演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第一,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陇剧旦角演员需要进一步探索先进技术的应用方法,提升戏曲表演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传播效果。第二,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陇剧旦角演员可以通过国际巡演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陇剧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戏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三,培养年轻观众群体。陇剧旦角演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关注戏曲艺术,为传承与创新注入新活力。第四,推动戏曲教育的现代化转型。陇剧旦角演员应积极推广数字化教学模式,开发互动式教学工具,帮助年轻演员掌握复杂的身段和唱腔技巧。

总之,陇剧旦角表演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不仅为地方剧种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也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未来,陇剧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推动戏曲艺术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甘肃省陇剧院)

作者简介:沈雅娟(1987—),女,甘肃兰州人,本科,三级演员,研究方向为戏曲表演。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