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大千四川山水画风格初探
作者: 宗琳回望20世纪中国山水画坛,众多艺术大师均深入蜀地进行写生,留下诸多佳作。其中,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的张大千对四川山水有着深厚的情感。张大千一生多次游历四川,创作了大量描绘四川风光的山水画佳作,其晚年所创泼墨、泼彩技法深受四川山水的启发。本文旨在探讨四川山水风光与张大千晚年泼墨、泼彩技法之间的联系。
一、“泼墨泼彩”——摹古通今
张大千,四川省内江市人,原名正权,后改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代表作品有《荷花图》《爱痕湖》《长江万里图》《秋曦图》等。张大千受母亲启蒙,幼时开始学习工笔花鸟,后随兄精进人物、走兽及故事画,其艺术成就深受家庭熏陶。
张大千的绘画风格经历了师古、师自然、师心三个阶段。在早期艺术风格形成阶段,张大千主要以师古法为主,其晚年所创的泼墨法与其早期师法古人有密切联系。张大千的泼墨法源于传统中国画笔墨。明代《竹懒画媵》著作中记载:“泼墨者用墨微妙,不见笔迹,如泼出耳。”现代意义上的泼墨技法则指那种笔墨酣畅、水墨淋漓、画面随性自由、气势磅礴的绘画形式。在泼墨艺术中,泼就是运用诸多绘画材料与工具在纸或绢纱上进行“水与墨”“墨与色”的碰撞,故泼彩某种意义上也是泼墨的一种。
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介绍了墨法在历代的运用与流转,如“米元章用王洽之泼墨,参以破墨、积墨、焦墨,故融厚有味。南宋马远、夏圭,皆以泼墨法作树石,尚存古法”,可见,历代名家如张璪、王维、马远等皆善用墨法,张大千摹古习得泼墨不足为奇。张大千的泼墨法最早可溯源至唐代王洽,《宣和画谱》有记载:“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
从抽象到具象,张大千的泼墨泼彩作品创新性探究水墨颜色本身,强调“泼”产生的一种具有自然渗化与肌理效果的韵味。张大千泼彩、泼墨多以大面积墨色晕染,然后以细笔勾勒细节,创新性地将大泼墨、大泼彩巧妙运用于山川河流的描绘中,表现山色苍翠、烟云缭绕的生动景色。
张大千摹写古人,取唐代青绿到宋代金碧山水画中浓艳设色的风格描摹四川瑰丽独特的山水景观。1959年,张大千开始尝试泼墨画法并取得了很好成效,如其创作了泼墨作品《山园骤雨图》,此后其工笔重彩画向粗放豪迈发展。先贤曾说:“得笔法易,得墨法难;得墨法易,得水法难”。张大千晚年时期作品中的山水、荷花等则呈现出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特点,不失传统中国画原本韵味的同时兼具西方艺术作品的抽象感。1972年,张大千在“四十年回顾展”序言中写道:“予年六十,忽撄目疾,视茫茫矣,不复能刻意为工,所作都为减笔泼墨。世以为创新,目之抽象,予何尝新。泼墨法固我国之传统,特人久不用耳。”可见张大千本人认为其墨法习于传统中国画当中,是其摹古之作。
二、“泼墨云山”——巴山蜀韵
李永翘所著《张大千传》中记载:“大千绘画之成功,固然因他生于四川,环境中山水奇险而雄壮,日相狎接,蕴在胸襟;又富于艺术之天纵才思,兼以不断用功,此有今日成就。”由此可见,四川自然山水的景色的熏陶是张大千绘画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张大千在四川活动主要集中在1938年至1949年,前后近十年光景。其间,张大千的四川山水写生作品多兼工带写,四川游览及山水创作经历为其“泼墨云山”风格的形成奠定基础。正如好友叶浅予在《关于张大千》一文中指出:
“20世纪40年代,大千寓居成都期间,他畅游青城、峨眉,并在敦煌临摹魏、唐壁画两年,画法又变,喜用复笔重色,其层峦叠嶂大幅,丰厚浓重,把水墨和青绿融合起来,完成了独创面貌。他在国外所创的泼彩法,是这一成就的发展。”张大千在四川期间多次前往青城山、峨眉山、剑阁等地,创作了大量有关四川风光的山水画,这一时期张大千艺术创作处于师古法向师自然过渡的阶段。
1933年,张大千第一次到访青城山。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张大千一生三顾青城山,其曾总结:“有人曾问,我在青城山上一共画了多少幅作品?我寻思,半万幅不敢说,但一千幅以上总是有的!”在师古影响之下,张大千创作多幅摹古之作如《青城望坡崖》《游青城山》《蜀山行旅图》等。此时张大千的画风受传统文人画创作影响,用笔细丽,设色鲜雅,构图也多传统山水“三远法”布局,婉约曲致,颇具古意。1943年,张大千再次回到青城山,在寓居青城山的四年里,张大千创作了《雨后丈人峰》《墨荷》《红叶小鸟》等作品,这一时期张大千山水画创作处于师古法向师自然过渡的阶段。张大千将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融会贯通,兼工带写是其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方式。《上清宫》为张大千所作“青城山十景”之一,画面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势,张大千的笔法沿袭了宋代的“米氏云山”,以传统山水画的“计白当黑”营造山水空灵虚实的意境。1948年秋,张大千故地重游,第三次登上青城山,创《老人邨》《味江》《天师洞》等系列写生作品。这一时期张大千已将古人笔法与自然山水风光融会贯通,张大千笔下的山水画,笔墨浑厚滋润,摒弃了文人画脱离现实、盲目仿古的弊端。从《青城纪游图》中可知,青城的山水草木都入其心中,化为其思想、感情、艺术创作和生命的一部分。
“峨眉天下秀”是张大千赞誉四川山水“天下四绝”的美景之一。1939年,张大千及其儿子心智应黄君壁之邀一同游峨眉,黄君璧在回忆文章中曾记述:“我作东道主,请大千及其公子心智同游峨眉、青城,盘桓匝月,两人写生,获得很多好画稿,互相切磋,得益非浅。”同年,张大千作《峨眉金顶佛光图》(《峨眉金顶合掌图》),该图跋文云:“二十八年岁己卯六月十一日,日午佛光现。君壁道长登金顶,欢喜赞叹,合掌诵佛号。予以口腹之累留卧云庵,无缘追陪。为写此图,以志愧怍。大千弟爰。”为了展现峨眉金顶的佛光等景色,张大千创作了《峨眉金顶佛光图》,其采用比传统“青山绿水”风格更多泥金色彩的“金碧山水”技法描绘峨眉山的秀美景色,而这种“金碧山水”的尝试为他晚年发展泼彩与泼墨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大千在画中题记中感叹“五岳归来恣坐卧,忽惊神秀在西方”,可见峨眉风光之秀丽在张大千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大千曾三次写生四川广元山色,虽游览写生时间较短,但留下了不少广元山水的写意作品。张大千以剑门、剑阁为题的画作有《剑门》《蜀剑阁》等,《剑阁天下雄》更是以泼墨表现剑阁山峦连绵的雄伟景色。1939年,张大千、黄君璧一行人经翠云廊到达剑阁县城,游过剑门关后,张大千一行人游览了广元皇泽寺、千佛崖等名胜古迹。返程时,他们乘舟顺嘉陵江南下,观看了明月峡,雄壮挺拔、苍翠幽绿、如诗如画的沿途风光使得张大千创作了许多诗书画作品。此次游览剑门关时间长达半月,回到青城山后,张大千凭借写生画稿和内心感悟,创作了一系列剑门组画,如《剑门雄关》《翠云廊》《西秦第一关》《嘉陵明月峡》……此次剑门之行给张大千留下了深刻印象,乃至张大千远赴敦煌回来后,又两次重游剑门。
三、浓墨重彩——故土之思
张大千晚年创作了大量浓墨重彩的山水画作品,如《青城山全图》《长江万里图》等。其中四川山色成为晚年张大千怀念故土常表现的创作题材,多次游览青城山、峨眉山、剑门关的经历,为晚年张大千师心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1962年,张大千于巴黎绘就《青城山全图》,尽显其大泼墨技法之精髓,可以说,《青城山全图》寄托了张大千对青城山的无尽思念。早年游览的青城山色成为晚年大千先生故土之思的寄托,1982年,已是衰迈的张大千拼着最后的余力,又作了一幅巨型《泼墨青城山水》,并题下:“寰海风光笔底春,看山还是故乡青;平生结梦青城宅,蜡屐苔痕画里情。”这幅作品充分展现了张大千独特的泼墨泼彩技法和对青城山山水的深厚情感,他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和奇幻的色彩,将青城山的灵秀与雄浑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1968年张大千创作《长江万里图》,画中题记:“五十七年岁戊申五月朔,岳军老长兄八十寿辰,海内外朋旧谋有以为嵩祝者。以爰与公有乡关同姓之好,相知垂四十年,乃征拙笔,爰不敢辞。……”可见该画创作缘由。此长卷始绘四川,首现都江堰铁索桥,继而长江浩荡,穿越三峡,流经江陵,汇聚众流,终归于大海之怀。此幅作品虽然布局宏大,但细节丰富,将短短十日所经之地都一一画出特点,张大千笔力深厚可见一斑。张大千此时已近古稀之年,笔法日臻完善,形成了“泼写兼施、色墨交融”的风格,其善用泼墨、泼彩表现郁郁苍苍的江南景致,展现出了长江流域的独特美感。张大千在技法上将传统山水画没骨、泼墨、青绿等技法与现代西方抽象艺术进行了有机融合。张大千先生认为:“西画是色与光不可分开来用的,色来衬光,光来显色。为表达物体的深度与立体,更用阴影来衬托。中国画是光与色分开来用的,需要用光时就用光,不需用时便撇了不用,至于阴阳向背全靠线条的起伏转折来表现。”这得益于中国画传统注重“墨分五彩”,墨色的深浅、浓淡及渲染变化占据核心,色彩仅作为墨的辅助,即“墨主色辅”,设色不过是点缀,影响甚微。张大千早年旅居游览西方各国学习艺术时,曾于巴黎与西方杰出近现代艺术家毕加索进行交流,其中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以颜料在画布上的流动、晕染、沉积促使张大千对山水画创作有了新的思考。
四、结语
张大千,这位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巨匠,其艺术生涯与四川山水有着不解之缘。青城山的幽静与深邃、峨眉山的秀丽与雄伟及广元的古朴与宁静等,激发了张大千无尽的创作灵感。其晚年独创的泼墨泼彩技法的开创离不开多次于四川游览写生的训练,浓墨重彩的水墨云山作品风格与四川山色苍茫幽深、奇伟瑰丽、墨彩交辉的意境相得益彰。巴山蜀水不仅是张大千一生都痴爱不已的绘画题材,也是他抒写情感、寄托乡思的重要载体,更奠定了其泼墨云山写意山水风格的基石。
(四川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宗琳(2000—),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