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的创新融合研究

作者: 武艺 王亮

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视觉设计的创新融合研究 0

基于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已成为文化与设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通过解构与重构文化遗产中的视觉元素,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文创产品能够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与功能性需求。本文从文化符号的提取与分析、视觉元素的形式化处理、跨媒介融合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文化遗产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此,本文提出尊重原真性、注重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创新原则,并结合文化故事可视化、传统与现代融合等策略,以传统纹样、色彩系统及交互式设计为例,详细阐述具体的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有效传承文化,还能显著促进文创产业的创新发展。

一、文化遗产视觉元素的解构与重构

(一)文化符号的提取与分析

文化符号作为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其提取需基于对文化本体的系统化分析。以符号学理论为框架,文化符号可分为显性的图像符号与隐性的语义符号两层结构。显性符号包含传统纹样、器物造型等可直接感知的视觉元素,如青铜器上饕餮纹的威严美感或剪纸艺术中的镂空韵律;隐性符号则需通过语义解码揭示其背后的文化隐喻,诸如太极图所蕴含的阴阳相生哲学观或传统建筑中“天人合一”的空间秩序。在提取过程中,需结合文化遗产的生成语境,通过田野调查、图像志分析等手段解析符号的原生语义,再运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具有普适传播价值的核心符号。

(二)视觉元素的形式化处理

形式化处理是连接符号原始形态与现代审美的核心纽带。借助参数化设计方法,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量化的几何参数与色彩梯度。以传统云纹为例,其流动曲线可分解为贝塞尔曲线的控制点坐标,再通过拓扑变形生成适应不同载体的衍生图案,既保留了“行云流水”的意象,又符合工业生产的标准化需求。在材质方面,需突破传统媒介的物理限制,例如,将漆器工艺中的“堆漆”技法转化为3D打印的层积结构,或将刺绣的丝线质感通过数字编织技术重构为光影交互界面。色彩处理则需平衡文化象征与当代偏好,如故宫文创对“明黄-朱红”宫廷色谱进行降饱和处理,使其更符合现代家居的简约风格。

(三)跨媒介的融合与创新

跨媒介实践通过技术创新拓展了文化遗产的感知维度。在数字交互领域,增强现实(AR)技术可将青铜器铭文转化为动态叙事,用户通过手势操作触发器物铸造过程的虚拟重现,实现从“观看”到“参与”的认知升级。在实体产品层面,陶瓷釉料与光电材料的结合使传统器皿具备温度感应变色功能,将“火候”这一工艺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用户体验。跨媒介创新亦需遵循文化逻辑的连贯性,例如苏州博物馆的“山水间”文具系列,以微缩园林景观为原型,通过亚克力层叠印刷模拟太湖石的玲珑之美。其材质转换既延续了“咫尺山林”的造园理念,又创造了符合办公场景的功能叙事。多媒介协同并非简单技术叠加,而是以文化遗产为内核,构建起贯通物理与数字、静态与动态的复合体验网络,使文化价值在当代语境中获得新的传播方式。

二、基于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原则

(一)尊重原真性,保持文化特色

在基于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中,尊重原真性是确保文化精髓得以传承的首要原则。这意味着设计师需深入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以准确把握其独特的视觉语言。通过忠实再现传统图案、色彩及造型,文创产品不仅承载着物质形式的美感,更传递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认同。例如,在重现古代服饰元素时,设计师应细致研究其织造工艺、图案布局及色彩搭配,确保每一细节都能精准反映时代风貌。同时,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如抽象化处理或细节强调,在尊重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使文创产品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彰显独特的文化韵味。

(二)注重功能性,满足现代需求

功能性是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的基本原则。这要求设计在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必须兼顾实用性与用户体验。基于文化遗产的视觉元素需经过巧妙转化,以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例如,将传统纹样应用于现代家居用品时,不仅要考虑其装饰效果,更要确保图案的耐用性、易清洁性及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设计师需运用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将传统美感与现代功能融合,创造出既富有文化底蕴又便于日常使用的文创产品。这一过程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与现代设计的精准把握,使传统文化以更加实用、便捷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三、基于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策略

(一)文化故事的可视化表达

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故事,将这些故事进行可视化表达是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的重要策略。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需以具象的视觉形式展现文化故事。其一,利用图形叙事。从文化遗产中提取关键元素,构建叙事性的图形组合。例如,对于神话传说类文化遗产,可将其中的人物、场景等元素进行图形化设计,以连续的画面呈现故事的起承转合,使观赏者一眼便能领会故事的大致内容。其二,借助色彩叙事。色彩在文化故事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设计文创产品时应依据文化故事的情感基调与文化内涵,运用相应的色彩组合来表达故事。其三,通过空间布局叙事。在文创产品的二维或三维设计中,合理安排元素的空间布局,以表达故事的逻辑结构。如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故事,可按照故事发生的地点顺序进行空间布局设计,让受众在欣赏文创产品时仿佛置身于故事场景之中。

(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的核心。第一,在产品造型设计上,借鉴传统器物经典造型,并结合现代生活需求进行改良。例如,以传统的如意造型为灵感,简化线条,运用现代金属材质与工艺,打造出兼具装饰与实用功能的台灯,既保留传统吉祥寓意,又符合现代简约家居风格。第二,在装饰元素运用上,提取传统图案、纹饰等,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创新组合,如将传统的剪纸图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于现代的鼠标垫、抱枕等文创产品上,赋予古老剪纸艺术新的应用场景。第三,在文化理念融合方面,将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融合,如将传统的“孝”文化理念融入现代的亲子饰品设计中,借助独特造型和亲情元素传递孝道文化。第四,在工艺对接上,传统工艺如刺绣、雕刻等技艺精湛,现代工艺如激光切割、3D打印等高效精准,文创产品设计可将两者结合,如先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文创产品的大致模型,再用传统的雕刻工艺进行细节修饰,使文创产品兼具传统工艺的精美与现代工艺的高效。

(三)多感官体验的设计探索

文创产品视觉设计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视觉体验,探索多感官体验是创新的必然趋势。其一,视觉与触觉的协同。文创产品的表面材质与纹理直接影响触觉感受,设计时应根据视觉元素选择与之匹配的材质。例如,对于具有古老文化印记的视觉图案,可选用具有粗糙质感的纸张或布料来印刷,让消费者在触摸时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其二,视觉与听觉的联动。对于某些与音乐、故事相关的文化遗产,文创产品可设计成视觉与听觉结合的形式,如设计一款带有二维码的文创产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能听到与文化遗产相关的音乐或故事讲解,使视觉形象与听觉信息相互补充,加深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其三,视觉与嗅觉的搭配。在文创产品中融入嗅觉元素可增强文化体验的完整性,如对于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可在产品包装中添加茶叶的清香气味,当消费者打开包装看到与茶文化相关的视觉设计时,同时闻到茶香,从而多维度地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

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文创产品视觉设计是时代的必然选择。一是材料的可持续性,文创产品应优先选用环保、可回收、可再生的材料。对于天然材料如竹子、麻等,应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其环保特性,同时确保加工过程符合环保标准;对于合成材料,要选择那些低污染、易降解的类型。二是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文创产品的生产应遵循节能减排的原则,尽量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工艺,例如采用数字印刷技术替代传统的丝网印刷技术,减少油墨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放。三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文创产品的设计要考虑到产品使用后的处理问题,产品应易于拆卸和回收,或者设计成可重复使用的形式,如设计一款可变形的文创产品,在一种功能使用结束后,可通过简单的操作转换为另一种功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四、基于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的具体实践

(一)传统纹样的创新应用

传统纹样的创新需从符号分析与媒介转化两个维度进行。以苏州博物馆的“山水间”文具置物座为例,该产品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主庭院“片石假山”为灵感,通过提炼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山水意象,将具象的假山形态简化为抽象的山形木片结构。设计团队对传统园林符号进行解构,保留了“片石叠山”的写意美学精髓,同时利用木片的模块化组合方式,赋予其可自由移动与排列的灵活性。这一设计不仅将传统纹样从单一的视觉符号拓展为“实用-审美”的复合载体,还延续了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空间哲学,并完美契合了现代办公场景的需求。

(二)色彩系统的当代演绎

文化遗产的色彩转化需兼顾文化语义与现代审美需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数字敦煌”色谱体系便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该体系通过高精度扫描技术提取壁画中的矿物颜料数据,建立了包含489种传统色标的数据库,并针对现代印刷与数字屏幕的特性进行了色域映射优化。例如,“青金石蓝”在原壁画中象征着佛教净土,但其高饱和度易造成视觉疲劳。为此,设计师通过降噪算法调整了其明度与灰度,使其能够适配电子设备的RGB显示标准。这样,在应用于应用程序(App)界面设计时,既能传承宗教意涵,又符合人机交互的舒适度要求。

(三)交互式设计的尝试

交互设计通过技术创新重构了文化遗产的感知维度。以三星堆博物馆的“神鸟幻境”AR导览系统为例,用户佩戴智能眼镜后,青铜神树上的立鸟纹饰能够实时转化为全息投影。通过手势识别技术,观众可以“触摸”虚拟纹样,启动铸造工艺的动画演示,并通过骨传导耳机同步听取纹饰背后的巫术崇拜与宇宙观的讲解。此类实践利用多模态交互打通了视觉、触觉与听觉通道,在技术逻辑中巧妙地嵌入文化叙事,从而形成了文化遗产的再生性传播网络。

五、结语

基于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创新,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通过解构与重构文化遗产的视觉元素,并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文创产品成功实现了文化特色与现代审美的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持续变化,未来的文创产品视觉设计将更加注重互动体验与文化故事的深度挖掘,这将推动文化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承德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2024承德市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平面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研究”(CDZY2436)。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