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雕塑创作中泥料与泥性的特点
作者: 林熳玄 李宪锋 王彦雯泥料是陶瓷雕塑之本,与创作的结果相辅相成。本文深入探讨陶瓷雕塑创作中对泥料与泥性的把控,阐述不同泥料在色彩、粗细、干湿和收缩率等方面的特点及对作品的影响,强调泥料与泥性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重要性,包括丰富作品表现形式、体现艺术家个性和创造力、传承发展陶瓷文化等。同时,本文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如新型泥料开发、泥性数字化研究等。
一、研究概述
(一)背景
陶瓷雕塑作为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其泥料与泥性的把控至关重要,不仅涉及造型的设计,还包括对泥土特性、釉料配置和釉色变化等方面的研究。熟练掌握并运用陶瓷材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陶瓷雕塑是泥与火的艺术,艺术家需要不断探索和发掘泥性的美。不同产地的泥料成分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性。粗质的泥料能让人感觉到原始的稚拙和粗犷,细白的泥料则显得更加细腻。为了达到特殊的肌理效果,创作者需要注重对泥料的选择、泥料大小比例的控制及干湿程度的判断等细节。
(二)目的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陶瓷雕塑创作中对泥料与泥性的把控方法及艺术价值。陶瓷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魅力不仅在于精湛的造型技艺,还在于对泥料与泥性的巧妙运用。
二、陶瓷雕塑创作中对泥料与泥性的把控建议
(一)色彩
在陶瓷雕塑创作中,泥料的色彩是影响作品最终呈色的关键因素之一。泥料显色本质是矿物成分与光波相互作用的结果,其色彩形成遵循晶体场理论。人工调色则通过添加着色剂(钴蓝料、铬绿料等)改变晶格结构,创作者在创作时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色彩合适的泥料。常见的泥料色彩分类体系分为三类,分别为原生矿物显色、人工调配显色以及烧成显色。
一是原生矿物显色类。此类泥料色彩源于地质成矿过程中的自然沉积,包括高岭系白泥、紫砂系褐泥以及含钛辉石矿物呈橄榄绿至鸦青色的青灰系泥料。高岭系白泥以纯净凸显意境,适用于抽象等主题。紫砂系褐泥以质朴强化叙事,适合民俗与现实主义创作。而青灰系泥料以冷色调传递神秘感,多用于历史与精神性题材创作。钛元素的显色特性使釉面在不同光线下呈现微妙变化,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层次感,意大利陶艺家米歇尔·法布里卡托雷(Michele Fabbricatore)的彩绘雕塑便是使用青灰系列泥料进行创作的代表。二是人工调质显色类,如使用绞胎、化妆土技艺的陶瓷作品,通过人工混合两种或多种色泥,使艺术品呈现一种随机的纹样,这类作品最珍贵的便是孤品的特质。三是烧成显色调控类。此类泥料通过窑变反应实现动态显色:首先是常见的氧化还原气氛显色;其次是晶相重构显色;再次是液相分离显色。一般来说,氧化还原气氛是最常接触的泥料控色方式,不同温度下的陶瓷雕塑泥料状态存在差异,以下从低温、中温、高温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低温下的陶瓷雕塑泥料特点是容易定型,但也易损坏,会因为气孔未完全收缩而较为疏松。具体来说,低温烧制时会将泥料内的水分烤干,泥料在600~1 000 ℃,颜色会变浅,饱和度降低。此时的泥料还有吸水性,但可以通过特殊的处理方法,如彩绘、贴花等,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另外,低温状态下的泥料质地较松散、易碎,且依旧有剩余泥粉浮于表面,一般作为原始陶器或随葬器物。
中温下的泥料比较稳定,不易变形,比较适合雕塑成型,现代陶瓷雕塑中使用中温泥较多。在1 000~1 250 ℃,泥料的颜色会有一定色彩倾向的变化,如紫砂泥在这一温度状态下会呈现偏红的色彩倾向,而白陶泥会由淡黄色转为暖白色。不同中温泥料可以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质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高温烧制通常是指泥料在1 250~1 350 ℃的温度下烧制。一旦选择高温瓷泥,就必须确保用对泥料,否则作品可能会烧塌,耐高温的泥料如紫砂泥在此温度下会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且表面质地极其细密。烧制高岭土,即常说的高白泥会选择高温,目的是烧结成瓷。一般的陶泥并不适合这一温度,大多会塌陷,若有需要可加入羼和料进行实验。
(二)粗细
在现代陶艺作品中,泥料的粗细不同,所呈现出的作品风格也各异。泥料的粗细主要是羼和料不同导致的视觉与触觉的不同,最基础的是一般泥料的基础含沙量。
粗质泥料常被用于创作具有古朴风格的作品。例如,吕品昌的“阿福”系列作品采用粗质泥料,运用泥片卷捏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这些作品体积庞大,风格独特,雕塑感强,体现了东方陶艺家的塑造方式。作品采用泥片成形,线条勾勒,类似中国水墨画,人物造型厚实丰满,气韵生动。粗质泥料的颗粒感和厚重感能更好地传达出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的沉淀。同时,粗质泥料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其颗粒较大,可塑性相对较弱,艺术家需要更加巧妙地运用堆、砌等手法,使作品在保持原始质感的同时具有稳定的结构。
细质泥料颗粒细腻,常用于创作精致、细腻的作品,如表现人物肖像或花卉的陶瓷雕塑。雕塑家田跃民的人物系列雕塑作品采用细质泥料,精心雕刻出人物的面部特征,细节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情感。另外,福建德化的手捏瓷花作品也采用细质泥料,细腻的泥质使花卉的纹理和层次感得以完美呈现,展现了陶艺家的精湛技艺和对细节的关注。同时,细质泥料的可塑性较强,艺术家可以更加自如地进行造型设计,创造出复杂而精美的作品形态。
若想用粗糙泥料打造出细致泥料的视觉效果,可以在泥料不粘手但触摸表面时仍有湿度的状态下,先使用海绵蘸水擦拭浮泥,而后在水分蒸发后使用光滑的工具,如光滑圆润的竹片,将表面颗粒砂下压,这可以让细腻的泥料浮于表面。
(三)干湿
在陶瓷雕塑创作中,泥料的干湿程度对作品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创作阶段需要不同湿度的泥料,只有准确把握泥料的干湿状态,才能顺利完成作品的创作。
塑造阶段,泥料的湿度要适中,判断方法为泥料不粘手,且在手中无须使用过多力气便可抓实。作品表面既不能太湿,湿度过高会导致浮泥过多,进而可能会使作品变形;又不能太干,过于干燥会使得打基础的泥料黏合过于疏松,以致后期开裂。
打磨修补阶段,泥料需要保持基本干燥,判断方法为触摸时手感冰凉,且指尖略有湿度,但颜色已由于水分蒸发而变浅。这样的状态能够避免在打磨过程中泥料粘在工具上,影响作品肌理和造型。当泥料处于微干状态时,艺术家可以使用砂纸、锉刀等工具对作品进行精细打磨,使其表面更加光滑平整。同时,微干的泥料也能更好地塑造出作品的纹理和细节,这个阶段也可以进行一些开裂部分的补救。
晾干阶段,泥料要逐渐干燥至完全干燥。这个过程需要控制好环境的温度和湿度,避免作品因干燥过快而出现开裂等问题。在晾干过程中,艺术家要密切关注作品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晾干的速度。如果环境过于潮湿,作品干燥速度会变慢,可能会导致出现发霉等问题;如果环境过于干燥,作品则容易出现干裂。因此,在晾干陶瓷雕塑作品时,可以将其放置在通风良好、湿度适中的阴凉处让作品自然干燥。
烧成阶段,泥料的干燥程度必须达到要求。如果泥料中含有过多的水分,在烧制过程中会开裂甚至炸窑,因此,在进行烧成之前,要确保作品完全干燥。一般情况下,在25 ℃左右的平均温度下,作品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一周以上较为合适,晾干时间则根据作品的大小和厚薄进行调整。
(四)收缩率
泥料的收缩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决定了作品烧成后的尺寸变化,还关系到作品是否会出现裂缝、漏水等问题。不同的泥料具有不同的收缩率。
建水紫陶在烧制后,收缩率达到15%~18%。一个10厘米高的坯体,烧制成型后,可能就只有8.2~8.5厘米高。如果坯体做得太薄,在高温下烧制,收缩后就容易变形或者破裂。因此,匠人在设计建水紫陶的时候,都会刻意把坯体做得更厚实一些,以提高成品率。同时,匠人会根据经验和器型的实际需求来制作坯体的厚度,避免因太厚而影响作品的透气性。
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在拉坯成型过程中,拉坯师傅需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其他黏土成型要厚。
紫砂泥的收缩率也因品种而异,例如,原矿朱泥矿料收缩比大,一般烧成温度为1 130~1 150 ℃,成品率较低。原矿小红泥矿料同样收缩比大,成品率低,烧成温度也在1 130~1 150 ℃。而原矿降坡泥矿料因红泥和段泥的共生,熟泥泥性较重,烧成后收缩比较重,一般烧成温度为1 160~1 180 ℃。
常见的原矿泥料中,如原矿棕红紫泥、原矿紫泥·调砂、原矿深紫泥、原矿青段、原矿栗色紫泥、原矿老段泥、原矿本山绿泥、原矿底槽清、原矿段泥、原矿黑铁砂、原矿红皮龙、原矿甲级紫泥、原矿金黄段等泥料收缩率各有特点。一般来说,这些泥料的烧成温度范围较宽,收缩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例如,原矿棕红紫泥低温呈棕红紫色,高温则呈褐紫色,烧成温度为1 180~1 210 ℃;原矿底槽清矿料烧成后呈紫褐或紫青色,烧成温度为1 180~1 220 ℃。
总之,不同的泥料收缩率不同,艺术家在陶瓷雕塑创作中需要根据作品的需求合理选择泥料,并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考虑收缩率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尺寸合适、质量优良的陶瓷雕塑作品。
三、结语
陶瓷雕塑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泥料与泥性的把控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艺术理念的持续创新,泥料与泥性在陶瓷雕塑中的应用也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
一方面,可以深入研究新型泥料的开发与应用。目前,虽然已经有多种传统泥料可供选择,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望开发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泥料。例如,研发更易烧结泥料,以满足大型陶瓷雕塑作品的制作需求,减少材料对创作者的限制。另一方面,加强对泥性的数字化研究与控制。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对泥料在不同条件下的泥性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建立泥性数据库,艺术家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泥料在创作过程中的形态,从而更好地把控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在陶瓷雕塑创作中,艺术家只有深入了解泥料与泥性的特点,根据作品需求进行合理选择和把控,才能创作出优秀的陶瓷雕塑作品,传承和发展陶瓷文化。
(1.常州大学;2.湖南理工学院)
作者简介:林熳玄(2000—),女,福建建瓯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雕塑。
责任编辑 黄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