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行时空的探究或精神能力
作者: 张楠田耘的组诗《时光之书》,是诗人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之一。她的诗歌在现实生活深处展开思想纬度,拓展精神家园。
田耘的诗歌意象取向大都质地有光,坚硬地建立自我立场。读她的诗歌也正好弥补了我的弱项。我偏向抒情的范畴,波澜起伏的诗性滋润会让我陷入诗歌的迷阵。读田耘的诗歌让我更为清醒,在现实生活中寻找诗歌根源,诗性积累从不同的日常中获取都将是不同的收获和思想升华。
《左手是矛,右手是盾》是诗人的自我成长和认知的一次生活猎捕,安静是她走向喧嚣的方式和自我救赎。生活之中的矛与盾,正是诗人在辨识正与反、对与错、黑与白、左与右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
诗人的生活方式忠于内心,公交车上阅读一本书,也阅读生活,安静与从容是她走向心灵之所的路径,她像一只绵羊用容忍宽慰现实的挫败。“在公交车上,一双拾金而昧的手”是公交车上的阴影,诗人只能用诗歌语言反击这一事实。诗人在记录生活场景和心灵常态,生活也在给她一个矛盾的解答。她看到的也有她不想看到的一幕或一瞬,但我们都在现实生活中成长,且保持审视的眼光、审视的思考,内心收获从生活的低处得到的安宁与灵魂的饱满。诗人用自我的羽毛飞翔着,停泊在万事万物之中,连接着尘埃与草芥的朴素,向下的挺立也是向上的生长。
《二十一世纪的唐僧》从高维的认知中感悟生活。诗人在进入生活,也在超脱生活,开悟的人生也是开悟的诗歌,原来诗歌可以这么写人生。这首诗使我领悟到诗人的警觉与大道。
《胸口的巨石》是对生命的沉重对答。诗歌落笔在生命深处,读起来都是诗人与读者的心理焦虑。一块胸口的巨石迫使人类思考,或许诗歌是最好的出口。诗人记录生活与现实,用诗歌敬畏生命,也流露诗人的柔软之心。正如诗中所写:“也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在外部的坎坷和内心的矛盾中”。也许只有诗歌能达成痛感与现实的平衡。
《一个负债累累的人》中,负债这个特殊隐喻也寄托了诗人的情怀。大海藏于身体的内部,这个无限的宝藏也在无限地延展与无限地翻涌。作者感觉自己是负债累累的人,诗人沿着自身的觉知寻找诗人情愫和情感纬度。诗人的感觉也是诗人的自我要求、自我导向和自我追索,这正是诗人的精神投射和精神补给。
《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观察》也是来自现实主义的镜头特写。质感的画面、质感的语言使叙事更为精准。诗人叙述了在食堂看到自然派诗人L对电视中动物世界场景的反应。诗人通过抒情表达了瞬间的独特感悟,使原本平凡的叙事场景富有诗意与思想深度,抒情为叙事赋予了灵魂,二者相互交融。诗人是带着直觉行走的人,诗人对诗人的观察,是一面镜子对另一面镜子的寂静回声。
《对不起,是我错了》以赎罪的语言巧妙地讲述人间真情,诗句具有很高的精神浓度,精神导师开启了精神的苍穹,诗人写出更多神奇的句子。看似叙述朴实,其实有许多神来之笔。奔涌的大海流动着强大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嘴与肝安放在一种强烈的赎罪感中。这首诗中诗人以动感制造诗性空间和精神想象,这正是诗人的功力所在,体现了诗性正本与诗性正义。
《W的精神胜利法》是一首挑战人性自我治愈的思辨诗歌。诗歌在写人与写事之间有清晰的线条和庞大的框架,正如一个智者的指引。诗歌的文字伦理也是生活的法则,是一盏明亮的灯塔。诗歌回到生活本身,诗人也是站在生活之中的导师。
《寻》这首诗是对自我生活方式的一次剖析。思想越过世俗,翅膀越过苍茫,现实主义对照着一面诗歌的明镜,自我解答,自我做主。《寻》是一种生活探究,也是对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观念冲突的思考,展现出个体在人生道路上的迷茫与坚定。诗人向着自身寻找生活的高远和立场。
《爱的解读》以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复杂深沉的爱。诗中的“文疯子”因失恋,以“走”和“喊”的怪异行为自我放逐,如同暗物质游离于生活之外。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他面对孩子时,展现出别样的情感。眼里放光、龇牙咧嘴、张牙舞爪,看似吓人,实则是其渴望爱与被爱的急切表达,与平日的疯癫形成反差,凸显爱的力量。家人对他的接纳,体现亲情和包容。“我”和女儿从害怕到微笑致意,源于理解其对孩子的爱,传递出人性温暖。结尾“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 暗物质。只要人心里是亮的”使主题升华,告诉人们爱能穿透误解,爱本就是多元的伟大的存在。
《半个天津人回天津》这首归乡的诗歌写得真诚真挚,将时空扩大到往昔。这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史与乡愁的缩影。诗歌展现了人性关怀,浓郁的情感在字里行间渗透。诗中母亲终于找到了心灵的归属和情感的依托。她与另一个自己和解了。心灵的归乡也是灵魂的皈依,生命中的和解是一次返璞归真的抵达和忘我。
诗歌写作在时光之中如一条河流源源不断地向前奔流。阅读组诗《时光之书》让我感受到诗歌的能量在昼夜之间、时间内外的精神普照。这组诗歌也是诗学伦理、历史伦理、文学伦理并存的诗歌典范。博尔赫斯在《诗人》这首诗中说:我们就是你说的长河,我们就是时光。
【作者简介】张楠,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四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曾于《诗刊》《百家评论》《诗选刊》等刊物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出版诗集多部。曾获第六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等多种奖项。
责任编辑 梁乐欣
特邀编辑 张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