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音熏陶 情乐交融

作者: 白黎勇

【摘要】将德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路径。音乐鉴赏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有机融入德育,从而实现乐音熏陶、情乐交融。文章聚焦初中音乐鉴赏课的德育渗透策略,从挖掘德育元素、有机渗透德育、课外延伸德育三方面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期发挥音乐鉴赏课的育人功能,提高音乐课程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初中音乐;鉴赏课;德育;渗透策略

作者简介:白黎勇(1970—),男,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培文实验高级中学。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艺术课程应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意蕴、思想感情,理解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体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此课程目标指明了新时期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向—在音乐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音乐鉴赏是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鉴赏中外优秀音乐作品,使其深入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与表现形式,感知音乐的体裁与风格,体会音乐的情绪、情感,由此提升音乐核心素养[1]。教师可以将音乐鉴赏课作为德育渗透的着眼点,挖掘育人元素,让音乐鉴赏课堂充满德育味、情感美和人情味,从而有效提高美育和德育效果。

一、研究音乐作品,挖掘德育元素

德育体系涵盖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五个核心维度[2]。教师需要深入解读音乐作品,挖掘音乐作品中蕴含的德育价值,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例如,《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是一首藏族牧歌,节奏自由、悠长,旋律悠扬、舒畅,描绘了一幅水草茂盛、牛羊成群的草原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生活的无限热爱。教师可以将作者对家乡的这种热爱之情作为德育切入点,引导学生品味作品、体会情感,在音乐鉴赏中唤起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依托课堂教学,有机渗透德育

(一)在导入环节渗透德育

导入环节是音乐鉴赏课的起始环节。教师可以先在导入环节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想象,走进具体的场景中,与作者进行对话,再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接受德育熏陶[3]。

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在导入环节播放这首乐曲,有机渗透德育。第一次播放乐曲时,大部分学生会被古朴典雅的旋律和平稳舒缓的节奏所吸引,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第二次播放乐曲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画面。多数学生能够调动想象力,伴随着音乐在脑海中想象出这样一幅画面:在静谧的春日夜晚,月亮从东方缓缓升起,一叶扁舟悠然漂浮于江面,岸边的花影在风中轻轻地摇曳。由此,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乐曲之优美、意境之深远,还能体会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播放这首乐曲,同时动情地吟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聆听和感悟中深化道德情感体验。之后,教师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感想,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感悟音乐文化内涵的同时,接受德育熏陶。

(二)在讲解环节渗透德育

讲解环节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中之重,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提升音乐核心素养[4]。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通过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展示器乐演奏技巧等方式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和远大理想。

1.介绍历史背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音乐作品,往往饱含着创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些音乐作品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资源。教师可以以红色题材的音乐作品为着眼点,向学生介绍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以《保卫黄河》的教学为例。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序幕,中华大地掀起了全民抗战的浪潮。诗人光未然目睹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震撼场景,被其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所感染,创作出组诗《黄河吟》。时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在“抗演三队”新年晚会上聆听此诗后深受触动,他向“抗演三队”音乐组组长邬析零详细了解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及船夫搏击风浪的生动场面,以此为灵感创作了这部充满革命激情的不朽之作。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激昂的旋律,在抗战时期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而奋斗,成为爱国主义音乐教育的典范之作。

教师结合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制作音图文结合的微课课件,通过播放课件,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让他们感受到歌曲中蕴含的爱国之情。在学生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后,教师以作品的创作风格、合唱方法等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指导学生正确演唱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解读文化内涵,渗透文化自信教育

学生通过听赏具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音乐,能够深刻体会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建立文化自信[5]。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认知,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花木兰》中的经典唱段,其剧情内容为,花木兰在替父从军途中听到有战士抱怨:“天下的苦差事都叫我们男子做了,女子们成天在家。”为了反驳这位战士,花木兰列举事例来说明妇女的种种功绩,得出“女子们哪一点不如男”的结论。从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这一经典唱段反映了追求性别平等的价值理念,展现了女性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教学时,教师从文化视角解读《谁说女子不如男》这一经典唱段,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分享身边女性典范的故事。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感性认知材料,更能使其深刻体会到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唱段演绎。如此,他们既可以加深对音乐作品文化内涵的理解,还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将这一学习体验转化为文化自信。

3.开展器乐教学,渗透远大理想教育

音乐是一种能够抒发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可以穿透人心,使人内心深处产生丰富多样的情感。器乐作为音乐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通过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变化,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器乐教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仍以《保卫黄河》的教学为例。在完成乐曲历史背景的讲解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赏析乐曲的器乐间奏部分。教师邀请了音乐素养较好的学生共同参与器乐合奏,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在密集的节奏和不断的转调中想象黄河船夫在惊涛骇浪中奋勇搏击的场景,感受中国人民同仇敌忾、驱逐外敌的坚定决心,进而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在总结环节渗透德育

总结环节是学生进行学习反思的环节。反思是学生回顾课堂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发现问题、改进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纵观上文可知,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习得了音乐知识与技能,还接受了德育熏陶。然而,学生进行学习反思时往往更侧重于音乐层面,而较少关注德育层面。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德育反思,深化他们的德育体验。

以《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设计了一项德育反思任务:“请大家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想一想:你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联想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以德育收获和感悟为重点,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有学生表示:“我在鉴赏乐曲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代风流人物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我们应该向榜样学习,竭尽所能地为国家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有学生表示:“在鉴赏乐曲的过程中,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北国雪景,感受到祖国河山的雄伟瑰丽。我领略到秦始皇、汉武帝的飒爽英姿,感受到一代伟人胸怀广阔、挥斥方遒、文治武功的豪情,并由此领悟到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通过反思总结,学生深化了道德感悟,德育渗透效果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关注课后,课外延伸德育

课后是德育渗透的重要延伸阶段。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活动,使德育效果长效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拓展和深化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在结合学生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德育效果,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以《保卫黄河》和《沁园春·雪》的教学为例。大部分学生通过鉴赏此类乐曲可以受到心灵的震撼,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产生浓烈的爱国之情,从而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想要用歌唱、演讲等方式抒发自己的感情。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个以“强国有我!”为主题的演讲活动,鼓励学生撰写演讲稿,选取相应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这样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演讲中加深感悟,增强爱国情怀,在音乐声中深化情感,留下深刻印象。如此,学生既可以实现学用结合,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道德感悟,接受德育熏陶。

结语

初中音乐鉴赏课具有化育人心的功能。在初中音乐鉴赏课上渗透德育,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发挥鉴赏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受到德育熏陶,涵养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总之,教师应以正确的育人理念为指引,挖掘音乐作品中的德育元素,灵活地将其渗透于课堂的导入和讲解环节,并在课外不断延伸,使德育美和音乐美交相辉映,让学生在丰富体验中获得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燕.立德树人观念下初中音乐德育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4):70-72.

[2]何玉玲.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背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12):37-38.

[3]苏丽奇.艺术素质测评下初中音乐教学与德育融合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27):185-187.

[4]何苗.“双新”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3.

[5]龚庙起.初中音乐课融入德育的重要性及路径[J].科幻画报,2022(10):201-202.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