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作者: 陆新忠

法治建设是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法治教育更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重视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无论对其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对此,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榜样示范法等多种方式,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一、体验教学法,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体验一般分为课堂体验和课外体验两种主要形式,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教师则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只需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给予必要指导即可,不要过多干预学生的思维。如此一来,学生需要基于自身的真实体验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产生分歧时与教师、同学展开积极交流,从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公民基本义务”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首先,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其阅读教材内容,并查阅法庭审判流程,为模拟法庭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其次,教师以抽签的方式为学生分配角色,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某企业偷税漏税的案例,要求学生明确法官、辩护律师、被告人等不同角色定位,模拟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基于此,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模拟法庭,能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法治意识。

二、案例教学法,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课堂中教师围绕某案例展开详细分析,根据案例中的问题渗透法治意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案例教学法是使用率较高的一种教学手段。与枯燥的法律条例相比,案例更具生动、形象的特点,且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合理运用案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辅助理解知识点。对此,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案例辅助教学时应尽量挑选贴合教材内容,且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展开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形成法治意识。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搜集生活中真实的案例,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体内容如下:

【案例】王女士是某超市的售货员,临近春节收到春节期间加班通知,要求王女士从正月初一到初三每天需要上班12小时。王女士按照要求上班,但在发放工资时,发现春节期间上班工资均按照8小时发放。对此,王女士不知道按法律规定应拿多少工资,请求大家帮助。

【分析】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分析案例的类型,发现这是一起劳务纠纷。学生据此认识到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找出相关条例,作为分析案例的依据。初一到初三是国家法定节假日,若上班应按日常工资的3倍支付报酬。

三、榜样示范法,给予学生正向引导

榜样示范法,则是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或榜样来影响学生,使其主动模仿榜样行为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育手段。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实情,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另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以视频、故事等方式展示社会中的榜样,让学生受到正能量的熏陶和感染,在生活中成为遵纪守法、践行法治精神的优秀人才。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以一些自媒体平台为资源库,筛选优秀的法律类博主所发布的视频,将其中与犯罪相关的案例整理出来,作为宝贵的教学素材。其次,教师在课堂中找准契机播放这些素材,并提出问题:请以律师的身份分析素材中的案例,说一说被告人触犯了哪条法律法规,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在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让其认识到法律是公平的,是不可践踏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策略,在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法治教育落地,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