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曲面势”视角下的山西砖雕

作者: 冀靖雯

“审曲面势”视角下的山西砖雕0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周礼》的一部分,成书于战国时期。《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述手工业技艺及相关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的专著,在中国科技史和工艺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考工记》被称为中国设计系统论,是中国古代工艺学和设计思想的奠基之作。

《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手工业领域的经典之作,真实揭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形态下的科学内核,其在设计方面的思想与规范涵盖技术、审美和伦理等多个维度,既受古代宗法制度、哲学思想、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等影响,也与工匠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探索的审美取向相关。

《考工记》中提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强调审时度势,因材施艺,创造性利用,物尽其材。“审”和“面”意为审视、直面,强调工匠要仔细观察材料的自然形态,把握设计的主动性。“曲”“势”分别指物形、物性,“五材”指五种基本材料(金、木、水、火和土),“民器”指百姓使用的各种器物。这句话体现了《考工记》对工匠工艺技术的高度重视,表明手工业生产形态具有科学内核,以及体现顺应自然、注重功能、追求和谐美的造物观。

“审曲面势”与砖雕

我国砖雕艺术历史悠久,是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砖雕艺术在西周时期开始形成,秦汉时期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唐宋时期是其第二次发展高峰,明清时期砖雕艺术发展到鼎盛时期。早在春秋时期《左传》中就有“厚敛雕砖”的记载,广为人知的“秦砖汉瓦”指秦汉时期的空心砖、瓦当、画像砖等,当时的砖雕纹饰多为文字、太阳纹、几何纹等,风格大气豪放,质感坚硬细腻。至明清时期,砖雕吸收了大量绘画理念和美学思想,在题材内容、造型构图、制作技艺等方面均有巨大突破。

“审曲面势”在以质地温润、色彩丰富而著称的寿山石雕中首要体现为“相石”,雕刻师根据石料的纹理、颜色、形状等特性,设计和雕刻出最能体现石头美感的作品。由“相石”联想到砖雕,虽然“相砖”不是砖雕中的常见概念,但在高质量的砖雕创作中,工匠会挑选纹理均匀、质地细密的砖块,确保雕刻效果和耐久性。这种挑选过程可以视为广义上的“相砖”,其更多地出于实用和技术需求,倾向于均质化材料的工艺运用。

在《考工记》中,“审曲面势”强调不仅要追求因材施用的自然观,更要考虑功能为先的实用观和形用统一的美学观。

砖雕作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直接服务于建筑的结构需求。砖雕通常被用在门楼、墙壁、影壁等易受风雨侵蚀的部位,雕刻和装饰增加了砖体的密实度和耐久性,具有一定防护作用;在梁、柱、窗框等关键位置的使用,可以优化砖石的受力功能,增强建筑的稳定性。此外,在窗棂和屏风等位置使用镂空砖雕,不仅装饰美观,还能保证通风与采光效果,使室内更加舒适。砖雕影壁用于分隔内外空间,同时具有引导和装饰功能,使得建筑空间既通透又有层次感,优化了建筑空间体验感。

砖雕中雕刻图案的曲线与整体建筑表面的融合,也符合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思想。砖雕通过浮雕、透雕的曲线表现自然景观,纹样与建筑整体气势相合的同时为建筑锦上添花,浮雕技法在平面中塑造立体感,使得纹饰具有生命力,自然与人工融合。“审曲面势”吸收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在砖雕中得以体现。“面势”是整体静态的基础,曲线则传递某种动态感,二者缺一不可,砖雕中的部分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或祥云纹样,其线条的起伏展现飞扬的韵律感,但仍符合整体庄重的气势,并不突兀。砖雕在形式与功能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形用合一”的设计哲学。

山西砖雕

梁思成先生有云:“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砖雕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砖雕技艺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中,砖雕流派众多,主要包括北京砖雕、天津砖雕、山西砖雕、徽州砖雕、广东砖雕等。

山西地面上保存的古代建筑居全国首位,古建筑的庞大数量为砖雕工艺的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空间,无论是富丽堂皇的晋商大院,还是古朴典雅的民间老宅,其照壁、门楼、檐角墀头与屋脊走兽等建筑细节,随处可见雕工精湛的砖雕作品。山西砖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分支,山西清徐砖雕已于2006年被公布为“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7日,砖雕(山西民居砖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砖雕通过雕刻内容和精美程度表达特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其往往与屋主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关,传递信息和身份。山西砖雕也不例外,其兴起与晋商的崛起和商业资本的活跃有关,晋商讲究建房规模、雕刻装饰与品味,以此来炫耀自身财富,这使得原先只应用在皇家、庙宇建筑中的砖雕大量应用于民居、寺观等建筑。

除了经济带动砖雕发展外,其他因素如何影响山西砖雕发展?地理环境上,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界处,具有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黄土颗粒较粗,但其中含有的黏土成分,颗粒细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结性,适合制坯和雕刻细腻图案,烧制后的青砖坚硬耐久,在山西古建筑中多有使用,也是山西砖雕的主要原料。历史文化上,山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古代的政治中心到商贸重地,文化积累深厚,为砖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山西还是佛教和道教的重要传播地,拥有五台山、云冈石窟等宗教圣地,砖雕中的大量宗教题材,推动了砖雕工艺创新性发展。此外,山西注重家族文化和礼仪传统,受此影响,工匠们常在砖雕中表现吉祥图案与传统寓意,如“龙凤呈祥”“富贵平安”和“福禄寿喜”等,这些文化需求推动了砖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促进了文化与艺术交融。

“咱们的晋派砖雕,分为两个工艺,一个是窑前雕,一个是窑后雕。”说起砖雕工艺,“晋派砖雕”代表性传承人温建明娓娓道来。根据制作时间和工艺流程的不同,砖雕通常分为窑前雕和窑后雕,窑前雕是指在七八成干的砖坯上进行雕刻,阴干后放入窑中烧制,使雕刻图案更加精细。窑后雕是指砖坯烧制完成后,再进行雕刻,雕刻难度较大,多以浮雕的形式呈现,耐久性较强。

不同的制作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山西砖雕的纹样主要分为清新和粗犷两种风格;纹饰图案多样,大致分为人物神话、祥禽瑞兽、花草山水和器物锦文。山西砖雕常采用书法的形式雕刻做人的行为准则。锦文鹤字符是山西砖雕中的独特纹样之一,它由各种锦纹和鹤字符组成,寓意吉祥、长寿、高洁和富贵。这些纹样在山西境内建筑中多有分布。例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乔家大院,是山西民居的典型代表,其内部砖雕均覆盖这些纹样,具有艺术价值和生活特性。照壁砖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百寿图”照壁是最具代表性的照壁砖雕之一,壁心砖雕中100个呈横十竖十的方形排列的平浮雕“寿”字,由书法家常赞春书写,采用传统的“六书”造字法,一寿变百寿,字形状如自然景物、植物动物,妙趣横生,富有动态立体感。

山西砖雕是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建筑装饰,以地域物质即地域中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与生活素材等为基础,通过艺术设计的“审曲面势”美,作为文化符号表达人们对文化传统与自然环境的尊重,传承传统文化与精神内涵,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