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洱茶史志材料的多维度挖掘及文化特征
作者: 张梦
目前普洱茶的相关历史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分为综合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综合性普洱茶历史研究从宏观视角切入,全面且连贯地呈现出普洱茶从起源直至现代的完整发展脉络。专题性普洱茶历史研究主要涉及文献、民族关系、经济贸易、文化变迁等方面。文章以史籍记载为基础,通过系统梳理,致力于揭示普洱茶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出的独特历史特征,为更全面地理解普洱茶文化,以及为普洱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中国茶叶文化丰富多元,普洱茶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底蕴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紧密相连。深入探究史籍中关于普洱茶的记载,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不仅有助于清晰勾勒普洱茶的发展脉络,还有助于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史籍中的普洱茶
从唐代樊绰《蛮书》的记载开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的相关文献,有关普洱茶的内容丰富多样。以往学者们大多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来探讨普洱茶的发展脉络,在时间维度上,梳理普洱茶从古代起源、历经各个朝代的发展演变直至近现代的传承与变革;在空间维度上,着重研究普洱茶的产地分布、普洱茶传播。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普洱茶的质性研究进行系统的划分。所谓普洱茶的质性研究,涵盖了茶叶的饮用习惯、品质特征、商业发展等方面,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普洱茶烹饮方面的记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详细记录了普洱茶烹饮方式的演变。古代早期煮饮方式可能较为简单、原始,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和讲究的冲泡、闷泡等方法。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也体现了茶文化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和传承。古籍中记载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烹饮普洱茶时所使用的器具、水温控制以及饮茶的礼仪等方面的内容。唐代《蛮书》中曾写到“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而南宋时“杂椒、姜、烹而饮之”。这两处文献,对于相关内容的记载存在差异,从这些不同的记载细节中能够清晰地看出,当时受众人群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烹饮方式相较于之前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民国《中甸县志稿》记载:“……酥油茶者,即以普洱景谷之茶,熬成浓液,倾入木桶……”该记载体现了普洱茶受特殊饮食文化影响而形成了新的食用方法。诸多文献清晰且确切地记载了云南茶的相关信息,其中包括云南茶的具体产地、茶叶制作方法,涵盖了从鲜叶采摘到成品茶形成的一系列流程;部分文献记载指明了饮用云南茶的人群范围,展现了其在不同社会阶层或群体中的接受情况;还对云南茶的烹饮方式进行了描述,涉及烹煮冲泡时所使用的器具、步骤以及相关细节等内容。
第二,普洱茶品质方面的记载。相关记载涉及茶叶的原料来源,如茶树的品种、生长环境等因素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还涉及制作工艺,其包括采摘标准、杀青、揉捻、发酵等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变化,以及这些工艺对最终茶叶品质的塑造作用。此外,相关记载还包括对普洱茶口感、香气、汤色等品质特征的描述和评价。《茶史》记载道:“真奇品者也,人亦不易得。”这充分说明了普洱茶在品质方面极为出色。清代官方曾记载“性温味香,异于他产”,说明普洱山所产出的茶叶,在茶性与茶香方面有着独特之处,与其他产地的茶叶相比别具一格。
除此之外,诸多有关普洱茶味道与品质的记载,从香气、口感、叶底等多维度细致描述,均体现出其品质的上乘,受众群体较广,这成为普洱茶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普洱茶贸易方面的记载。从早期作为地方特色产品在周边地区进行小规模交易,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跨区域,甚至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商品,相关记载详细呈现了其贸易规模、贸易路线、参与贸易的主体等方面的变化。元代《云南志略·诸夷风俗》记载:“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盐、茶相互贸易。”“金齿百夷”即傣族。从中可知,在元代少数民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茶叶不仅仅局限于满足自身的饮用需求,而且已然具备了商品属性,成为能够在市场上进行贸易流通的物品。相关记载还提到茶马古道贸易的具体情况,包括运输方式、交易地点以及贸易对当地经济和文化交流所产生的影响。近现代的记载则涉及普洱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销售渠道、价格波动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特征
普洱茶的历史底蕴极为深厚,历经岁月沉淀,在其漫长的发展轨迹中,逐渐衍生出独特的普洱茶文化。这一文化不仅囊括了普洱茶从种植、采摘、加工到仓储等全流程的传统技艺,还涵盖了与之相关的品饮习俗、社交礼仪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内容,是普洱茶物质产业与人文内涵交互的体现。
普洱茶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在茶道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礼仪文化。在具体实践中,从喝茶时主人热情地邀请客人一同品味茶香,到泡茶过程中每一个细致入微的动作所传递出的专注与用心,再到奉茶时双手恭敬地递上一杯香茗,以及敬茶时对长辈、贵客表达的敬重之意,甚至是送茶时将一份饱含心意的茶叶馈赠给友人,这些不同的环节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完备的礼仪文化。喝茶时,主人会精心挑选合适的茶叶和茶具,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品茶氛围,让客人能够尽情享受普洱茶带来的独特韵味。泡茶时,无论是水温的控制、茶叶的用量,还是冲泡的时间和手法,都有着严格的讲究,这不仅是为了泡出一杯美味的茶汤,更是主人对客人重视的体现。奉茶和敬茶时,姿态、神情以及言语都传达着对对方的尊重和友好,让客人感受到浓浓的情谊。而送茶更像是传递一份温暖的心意,茶叶承载着对友人的关怀与祝福,成为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
普洱茶文化所蕴含的这一系列礼仪文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规范,更是中国人热情好客传统美德的生动诠释,由此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交易的商品,更成为传承文化的纽带。
在还原普洱茶历史文化面貌的过程中,文献记载所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从古代的地方史志到文人墨客的笔记、诗词,再到官方的档案记录,都或多或少地提及了普洱茶的相关内容。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普洱茶的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普洱茶的认知和评价。清《云南通志》记载:“普洱府出茶,产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专(砖)、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蛮专者味较胜。”这里清晰地记载了普洱茶的主要产地是六大茶山,并且突出评价了倚邦、蛮专所产茶叶。明清时期,普洱茶品质出众,成为贡品,乾隆皇帝曾赞叹道:“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刚坚”描述了普洱茶的品质特点,可能是指其茶性、滋味等方面的浓郁、醇厚、耐泡等特征;“清标”指清美的风标,这里形容雀舌茶名声清雅;“未足夸雀舌”表明乾隆认为普洱茶比雀舌茶更具优势,表达了对普洱茶的赞誉。
在普洱茶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其制作与保存技术的持续进步是重要的驱动力。同时,茶马贸易在促进当地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保存技术方面,早期普洱茶的保存面临诸多挑战,如容易出现受潮、霉变等问题。明代普洱茶的保存技术是“蒸而成团”,而清代“正使茶叶六瓶,茶膏二匣,大普洱茶团二个”,说明当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经验的沉淀,普洱茶的保存方法更加科学便捷,从“团”发展到瓶装、膏体等保存方式。
普洱茶制作与保存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增强了普洱茶的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其贸易的繁荣发展。在普洱茶的贸易形式中,茶马贸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且历史悠久的贸易模式,茶马贸易在促进普洱茶流通、加强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通过茶马贸易,普洱茶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远销边疆地区和国外。各族人民交易的重要商品——普洱茶,在元代就初具规模,到清代设立了官方总店,对普洱茶贸易进行更直接的管理,到清末民初,普洱茶已然成为云南地区极为重要的贸易货品。道光年间的《普洱府志》记载,普洱茶是当地百姓的“衣食之源”,说明其销售范围广,流通至各个地方,有力地推动了不同区域间的经济往来与互动,并且给云南地区创造了颇为丰厚的经济收益。
笔者围绕普洱茶史志材料展开多维度深度挖掘,对其历史文化特征进行深度考察,从普洱茶的烹饮、品质和贸易方面梳理了普洱茶的发展概况。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承载着深厚的中国传统茶文化内涵,诸如品饮艺术中对器具、礼仪的讲究,以及茶道精神中所倡导的宁静、和谐等理念。从历史文化特征来看,普洱茶兼具历史性与传承性。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不仅见证了不同时代的经济繁荣与文化交流,更是传统茶文化代代相传的体现。深入挖掘普洱茶的史志材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茶文化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够为现代普洱茶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