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认同建构

作者: 曹凝萱 兰清 孙月萍 安芮欣 杨爱玲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认同建构0

口述史研究重视个人与集体在历史叙事中扮演的角色,适合用来探索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认同建构。重庆的工业遗产涉及重型机械、煤炭、船舶等工业类型,在参与者、见证者的口述记录中,我们不仅能多角度认识工业遗产,还能感受社会历史因素对当事人心理认同感的影响。

笔者在设计访谈时,以当地的老工人、历史研究者、文化践行者为调查对象,涵盖不同年龄、职业人群,涉及社会结构等不同层面,确保获取信息的全面性。调查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工业遗产的历史记忆、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当前保护措施的评价及未来发展愿景。

采用口述史研究方法的好处,一方面,能够收集容易被忽略的一些细节(如工人工作条件,一个地区的社群在工业发展中的演变);另一方面,通过收集典型的具体事例及生动细腻的记忆将工业遗产的具体细节真实地重现在人们眼前,将工业遗产视为社区意识塑造的对象。

如何在保护工业遗产的过程中让更多利益相关群体进行联动,构建社会认同是政府—文化机构—居民间协作配合的关键。协调地方传统价值与城市发展的平衡,是设计工业遗产保护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在政策、资金投入、文化活动推动等方面都要考虑各方的诉求。

总之,口述史视角下重庆工业遗产保护,既是个体记忆重演的场域,也是社会认同构建的途径。未来的实施中,需注重对话与互动,推动全社会对于工业遗产的共建共情,构筑更强的社会性认同。

重庆工业遗产概述

重庆工业发展史。重庆工业的起步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伴随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重庆逐渐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1890年,重庆正式建立用蒸汽机作动力的煤矿和机械厂,发展地方工业。民国时期,重庆扮演优势地区工业中心的角色,建设煤矿、机械加工及军火生产工业,年开采煤炭达数百万吨,带动了其他工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重庆落实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扶持地方国企和个体经济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重庆的产业结构逐渐由传统的重化工业为主导,向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电子、化工、食品加工等新兴支柱产业迅速发展。这一阶段重庆的外向型经济渐次发展,出口产品逐年增多。

中国加入WTO后,重庆市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重庆市相继发布一系列政策,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引进外资、技术,产业升级转向高端化发展,包括汽车工业、电子工业、信息技术。

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新的课题。在城建的浪潮中,重庆诸多工业遗产遗迹面临被拆毁、拆迁改造的尴尬处境,急需社会认同建构与保护。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主要是历史遗址的发掘、文化价值再造与公众的参与互动;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模式,注重社区融入和地方特色,推进工业遗产的可持续性利用。

在未来的保护与发展中,重庆需结合地方社会的具体需求,打造多元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包括教育事业、媒体宣传和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构建保护机制,增强市民群体的认同度、参与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

工业遗产类型与分布。重庆的工业遗产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历史遗址、工业建筑、设备遗存和工业文化景观。

在历史遗址方面,重庆具有浓厚的红色历史背景,重要遗址包括“渣滓洞”(如图1所示)与“白公馆”,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事件,也成为文化记忆的载体。

重庆的代表性工业建筑包括重庆北碚的“老重庆纺织厂”和江北的“长安汽车老厂”。这些建筑通常具备明显的地域特色与历史风貌,保护时需考虑结构安全与美观性。

设备遗存主要以机械设备和生产线为主,如南岸区的“老火车站”和沙坪坝区“高淳机械厂”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不仅反映了重庆工业发展的技术进步,还显示了较强的历史价值和实用性。

工业文化景观涵盖因工业发展而形成的特定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典型案例有“长江索道”(如图2所示)与“重庆洪崖洞”(如图3所示)。这些景观成功融合自然与工业因素,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

重庆的工业遗产分布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主要集中于主城区与周边工业区,具备较完整的产业链;西部则以传统手工业和小规模企业为主,工业遗产相对分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工业遗产面临较大的开发性破坏,很多具有一定历史的老建筑和老设备被迫拆除或改建。

口述史方法论

口述史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手段,通过对个人经验的叙述和对历史事件、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文化社会场域的收集和挖掘来进行分析。在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中,口述史方法可以提供新视角促进工业遗产保护过程中不同人群的社会认同建构。

本研究以半结构式访谈为主要内容分析方法,将与工业遗产相关的工人、居民、专家学者以及亲历者列为访谈对象,运用录音及手写现场记录的形式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访谈内容包括个人的亲身经历及对工业遗产的情感和观点,以及参与保护活动的意愿等信息,以开放性问题的方式要求受访者充分叙述,从而得到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口述史研究中,参与观察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法。通过参与相关的工业遗产保护活动和社区讨论,研究者可以获得更直接的经验与见解,增强对受访者叙述的理解。此方法不仅提供了有价值的情境背景,也为数据分析提供了实证支持。此外,项目研究中会通过回访主要受访者,进行后续的深度访谈,以验证最初发现并进一步拓展分析,形成闭环的数据获取与分析流程。

社会认同建构

社会记忆与遗产认同。重庆工业遗产保护与社会记忆的关联,呈现的是遗产物质性内涵和记忆的社会意义相渗透、相交融的过程。社会记忆是个体的或群体的历史记忆积淀,是历史、情感、思想的混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遗产的认同,这也意味着城市化进程中虽然当地在遗产保护中遭遇现实困境,但社会记忆根植于居民的心底。

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普遍对工业遗产有着强烈的情感上的认同,具体反映为有的人对于当地的旧有工业空间有着非常强烈的归属感。他们口述了旧有空间的历史,让笔者记录了不少的生动故事和记忆,这种个人化记忆和群体记忆的融合,构成了对于遗产的情感认同。

在公共记忆构建方面,重庆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积极推动地方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工业遗产展览、摄影比赛等,增强公众对工业遗产的关注。

将社会记忆与遗产认同的互动视角引入重庆工业遗产的保护工作中,既有助于保护社会记忆,也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其也对其他区域的遗产保护工作有所启示,强调了一种保留历史记忆的社会功能。

认同建构的实践与挑战。重庆工业遗产在社会认同的建构实践中遇到了诸多挑战,不仅需要对物质遗产进行保护,更需要社会群体对历史认知和文化的认同及再生产。基于实际案例,我们总结出了主要的实践环节:调查研究、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推广。

在调查研究阶段,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工业遗产做较为全面的梳理与盘点,梳理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如重庆红岩机器厂、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等。

公众参与主要通过展览、讲座、社区活动等形式。公众亲身参与,可以加深对工业遗产的了解与认同。另外,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传播,如线上平台建设、网上展览等,也可取得提升社会认知的效果。

在政策推广方面,2020年重庆市印发《重庆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实施方案》,通过制定财务支持、技术指导等相关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工业遗产保护提供了制度上的依据。

尽管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但难以避免的挑战逐渐显现。一是当地居民对工业遗产保护理解并不全面,受访居民表示不知道什么是遗产以及遗产的意义,从而影响了居民参与和支持。二是利益群体之间产生矛盾。在区域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上,企业、政府、学者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三是认同容易解构。尽管有社会认同的前提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受文化经济现代化的影响,公共文化认同易于解构,当青年一代将工业遗产的久远历史作为商业消费对象时,这意味着更大难度的认同。

在实践中,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寻找文化与经济的平衡点,培养年轻群体对工业遗产的兴趣,当地逐渐建立起市民、企业和政府三方共赢的保护范式。并利用新媒体工具增加信息公开度、互动性,促进公民参与,巩固社会认同,为后期的遗产保护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认同建构。笔者探讨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工业遗产社会认同。笔者运用关联分析、口述史、访谈相结合的办法研究了重庆社会认同的根源与形成,以从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的角度对重庆工业遗产的社会认同进行探讨,充分挖掘基于口述史访谈过程的当事人主观经验与情感体现,并进一步通过地方记忆表达社会认同。

重庆工业遗产保护的社会认同建构需要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与政策等因素共同参与,进行有效的保护必须注重多元的认同建构和社会参与,实现工业遗产的社会延续。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口述史”(202411287019Z)。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