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岛旅游资源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
作者: 王聪
现阶段,国家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念还未和海岛旅游业有机结合。文章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POI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深入探究海岛旅游的时空格局、驱动机制及开发模式,以期为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突破提供新思路,为长海县海岛经济发展与优化调控提供新启示。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反映了新时代国家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新质生产力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其地位已从理论概念上升为全球竞争的关键战略支撑。它不仅是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突破传统增长模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浪潮下,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通过知识、技术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经济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战略地位逐渐显现,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海洋产业创新发展”体系化建设,海洋已成为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大国发展的关键领域。大连市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沿海城市之一,也积极响应号召,将发展目标与特色重点领域结合,加强区域合作,以谋求长足发展。
当前国内学者关于旅游业与海岛渔业开发的相关研究已较为丰富,但仍有以下内容值得探索。在研究侧重点方面,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刚提出不久的新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长海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但目前鲜有学者对旅游领域,特别是海洋旅游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延伸拓展、系统谋划。在研究数据方面,目前旅游的相关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采用单一的数据研究,且空间数据的选择多为面区域,缺乏对于具体点数据的动态可视化分析,研究的针对性较弱。
鉴于以上分析,本项目以辽宁省长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绘图技术、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直观展现各景点的分布格局及密集程度,将海岛旅游吸引力进行时空可视化表示,为长海县旅游资源合理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同时通过设置指标进行定量化计算,探寻海岛旅游吸引力的影响因子及内在驱动机制,深度剖析长海县旅游发展现状和关键发展热点所在,进一步发挥旅游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长海县旅游发展提供更全面的视角和策略建议。
研究区概况
长海县隶属于辽宁省大连市,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群岛县,坐落在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海域,由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獐子岛等众多岛屿组成(如下页图1所示)。这里凭借独特的海岛风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深厚的渔村文化,成为黄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旅游明珠。长海县不仅是一个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交融的旅游胜地,更是一个让人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理想之地。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长海县经济产出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海岛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辽宁省文化与旅游厅、《大连统计年鉴》、《长海县统计年鉴》、大连政务网站和长海县政务网站、长海县政府官网、《长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部分数据来自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收集的问卷数据。
GIS空间分析技术。本文主要利用ArcGIS10.4.1软件对长海县海岛旅游景点分布格局进行可视化分析,可以清晰直观地显示出长海县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布局及分布方向图,得出主要景点的空间特征和未来的发展趋向,有利于对海岛的整合开发和直观部署。
POI技术分析法。海岛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会影响区域内相关资源的分配布局和开发利用,本次研究利用高德地图上获取的POI数据,通过核密度算法,可以得到海岛旅游资源的集聚情况,从而进行合理的战略部署。
式中,为该地的核密度计算结果;为搜索半径的平方;为目标范围内的样本总数;为样本要素与该地的距离;为核函数。
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运用因子探测模块定量研究驱动因子对长海县海岛旅游的影响,通过量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其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公式如下:
式中,=1表示驱动因子完全控制长海县海岛旅游业的空间分布,同时解释能力达到100%;=0则表示二者毫无关系;0≤≤1时,值越大,表明驱动因子对长海县海岛旅游业的解释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结果分析
以国家新战略和海岛独特的优势为切入点,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POI技术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探究近年来长海县海岛旅游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这对于研究长海县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时间过程。近年来,长海县海岛旅游在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方面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但疫情前后降幅明显。2012—2020年,接待上岛旅游者人数增长了约1倍;而旅游综合收入增长了2倍左右,旅游行业在长海县经济发展中占据的比例持续提高;疫情期间旅游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大部分景点面临关停,疫情结束后海岛旅游的发展逐渐回温,未来前景较好。
空间格局。利用POI数据及核密度算法对长海县景点进行分析,发现长海县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区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獐子岛等较大岛屿上,其中大长山岛旅游资源分布最为密集,旅游综合收入最多(如下页图2所示)。这些岛屿由于面积较大、自然景观丰富、交通相对便利,因此旅游景点较多,涵盖了海滨浴场、历史文化遗址、自然保护区、海鲜美食体验等多种类型,吸引了大量游客;相比之下,长海县内的无居民小型岛屿或偏远岛屿,由于交通不便、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缺乏等,旅游景点相对较少。
截至2023年,长海县共有4个A级旅游景区,其中包括3个3A级景区和1个2A级景区,分别是小水口森林公园(如图3所示)、大长山岛镇景区、广鹿岛铁山仙女湖景区、獐子岛鹰嘴石风景区。
海岛旅游的驱动机制。海岛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多种因子的驱动,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不同形态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下可能具有差异性。基于此,文章基于地理探测器定量化探测影响长海县海岛旅游的驱动因子,并对其驱动机制进行探讨。
本研究选取5个指标进行影响程度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长海县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及舒适的自然环境这两大指标远大于其他指标,是吸引旅客、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而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作为区域旅游同样重要的支撑因子,其控制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探究我国海岛旅游的可行模式,以长海县海岛旅游为切入点,建立含长海县生产总值、舒适的自然环境、独特的自然及人文景观、交通便捷程度、基础设施(娱乐设施、公共设施)等的指标体系,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POI数据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探究海岛旅游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子,为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突破提供新思路,为长海县海岛经济发展与优化调控提供新启示。结果表明:
时间进程:近年来长海县海岛旅游在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方面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但在疫情前后降幅明显。尽管面临全球疫情等挑战,出现过波动,但总体上,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空间格局:长海县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匀,具有一定的区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大长山岛、小长山岛等几个较大岛屿上,其中大长山岛内的旅游资源密度最大,旅游综合收入最突出。
驱动机制:长海县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及舒适的自然环境这两大指标远大于其他指标,是吸引旅客、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因子。而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作为区域旅游的支撑因子,虽然控制力较小,但同样重要。
长海县海岛旅游的时空格局及驱动机制的研究,通过一些量化考核指标,得出未来发展的指向性结论,对于海岛及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与深化:本次研究因为部分数据的缺失,设计指标不够完善,因而对长海县旅游驱动因子的测度不够全面,未来将把视角更多地倾向于经济、社会、文化等指标的全面衡量;研究缺少对长海县海岛旅游未来的开发模式及现存短板和不足(例如,部分开发者对渔业文化的重要价值认识和研究严重不足,对其灵魂作用认识不清;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和服务较差;宣传力度不够)的合理化建议,后续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拓展;未来还可以结合旅客的主观体验构建更加系统化的研究框架,丰富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