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
作者: 翁月莲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不同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遭受冲击。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因过度开发而对承载地方文化的文物造成破坏。文物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镌刻着地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保护文物对地方文化传承意义重大。文章通过阐述文物保护现状与地方文化传承困境,探讨两者的内在联系,提出针对性策略,助力文物保护,同时实现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创新发展,让独特的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而地方文化是构成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石。文物作为地方文化的直观体现与历史见证,承载着地域的独特记忆与价值观念。从古老的建筑遗迹到精美的手工艺品,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述说着往昔故事。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物保护面临诸多挑战,如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冲击等,地方文化传承也因此遭遇困境。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文物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守护文化多样性、增强地方文化自信的关键。
文物保护的意义
承载历史记忆,维系民族认同。文物是历史的实物见证,它们跨越时空,忠实地记录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从古老的石器到精致的青铜器,从斑驳的竹简到绚丽的书画,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它们宛如一把把钥匙,打开通往过去的大门,让后人得以深入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思想智慧与奋斗历程。这种对历史的清晰认知,是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共同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民族情感,有助于人们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归属感。
提供文化滋养,推动创新发展。文物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为当代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文学艺术等,为文化创作、学术研究等诸多领域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源泉。在艺术创作方面,文物中的造型、色彩、纹饰等元素,启发艺术家们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又不失传统韵味的作品。在学术研究领域,对文物的研究推动了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同时,从文物中汲取的智慧,能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新思路。
文物保护的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文物保护的核心准则,强调对文物原始信息的尊重与维护。文物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艺术与技术印记,其原材料、工艺、环境及历史风貌等,都是构成真实性的关键要素。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任何干预措施都应以保留这些原始特征为目的,避免因不当修复或改造而歪曲文物的历史信息。坚持真实性原则,是为了让后人能够通过文物,准确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特定时代的真实氛围。只有确保文物的真实性,才能使其作为历史见证的价值得以完整呈现,为历史学、考古学、文化研究等提供可靠依据,让人们对过去的认知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
最小干预原则旨在将对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的干预程度降至最低限度。文物历经岁月洗礼,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脆弱性。过度干预不仅可能破坏文物原有的结构与材料,还可能导致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流失。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只有当文物面临严重威胁,如结构濒临坍塌、遭受严重腐蚀等情况时,才进行必要的干预,且干预措施应经过充分的研究与论证,优先选择对文物影响最小的方法和材料。最小干预原则并非消极对待文物保护,而是在尊重文物现状的基础上,以科学、谨慎的态度,采取最恰当的保护手段,让文物在尽可能保留原始状态的前提下,得到妥善保护与延续。
文物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策略
明确地方文物保护目标。依据文化价值确立针对性保护目标。不同的文物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同,其保护目标也应有所差异。对于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如图1所示)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如赵元任故居,其保护目标应聚焦对建筑本体的原汁原味保护,确保建筑结构、装饰细节等历史信息的完整性。这是因为赵元任作为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其故居见证了他的成长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通过专业的修缮技术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赵元任故居得以保留原貌,让后人能够通过这一实体空间感受赵元任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生活场景,传承其学术精神和文化贡献。
结合发展需求制定阶段性保护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需求的变化,文物保护也应制定阶段性目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在发展初期,可将保护目标设定为基础的文物修复与环境整治。比如,对街区内一些破损严重的传统民居进行抢救性修复,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如排水、消防等系统。当街区具备一定的开放条件后,第二阶段的保护目标可侧重于文化展示与传承。比如,将部分民居改造为文化展示馆,展示常州的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吸引游客和市民参观体验,在促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为文物保护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社会关注度,实现文物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注重地方文化传承人培养。建立传承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加入。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如图2所示)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给予荣誉称号等方式,对在文化传承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体予以表彰和奖励。比如,对于那些熟练掌握传统建筑修复技艺,且积极参与街区古建筑修复工作的工匠,给予物质奖励和荣誉证书。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内有不少古建筑年久失修,但传统建筑修复技艺传承人数量有限。通过激励机制,一方面能提高现有传承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学习传统建筑修复技艺,充实传承人才队伍,确保街区古建筑修复工作有专业人才支撑,进而更好地保护承载地方文化的古建筑。
搭建传承交流平台,促进技艺传承。搭建传承交流平台,为地方文化传承人提供相互学习、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促进技艺传承。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定期举办传统技艺交流活动,邀请街区内擅长传统手工艺如梳篦制作、乱针绣等的传承人,以及对这些技艺感兴趣的民众参与。比如,在交流活动中,梳篦制作传承人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分享制作经验和心得,与其他传承人及爱好者互动交流。这不仅能让传承人的技艺得到更广泛传播,还能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火花,推动传统技艺的发展。同时,这些活动也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技艺,增强了文化认同感,也吸引更多人加入文化传承的队伍中,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活力。
加强地方文化传承与宣传。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宣传影响力。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优势。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如图3所示)可以创建官方社交媒体账号,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定期发布街区内文物的历史故事、修复进展、文化活动等内容。比如,在抖音平台上发布精美的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介绍街区内古建筑的构造特点和背后的名人轶事,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同时,还可以开展线上直播活动,带领观众“云游”街区,实时解答观众的疑问,增强与公众的互动。通过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的地方文化,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宣传效果。举办特色文化活动能够为人们提供更直接的体验场景。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定期举办名人文化节,以街区内曾居住过的赵翼等名人文化为主题,开展诗词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比如,在名人文化节期间,邀请专业人员在街区的古建筑场地中表演诗词朗诵,让观众在感受诗词魅力的同时,身临其境地体会街区的历史文化氛围。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设置文化体验区,让游客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如书法、剪纸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这些特色文化活动不仅能吸引本地居民和游客参与,还能通过他们的口碑传播,进一步增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与宣传的效果。
优化文物保护与传承形式。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能让人们更深入地感受文物与地方文化的魅力。比如,针对古代的礼仪文化,设置专门的体验区域,按照古代礼仪场所的布置,准备相应的服饰、器具等。参与者可以穿上古代服饰,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和体验古代的礼仪仪式,如成人礼、祭祀礼等。通过亲身参与,人们能更真切地体会古代礼仪文化的庄重与内涵,对与之相关的文物,如礼器等,也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这种沉浸式体验活动,改变了传统静态观赏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文物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的兴趣与参与度。
打造文物主题的研学旅行。打造文物主题的研学旅行,将文物保护与教育有机结合。学校应以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馆等为依托,设计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路线和课程。比如,以古代建筑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教师带领学生实地参观古代的宫殿、庙宇、民居等建筑遗迹。在参观过程中,由专业的讲解员或学者介绍建筑的风格特点、建造工艺、历史背景等知识。同时,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绘制建筑的平面图、制作建筑模型等。通过研学旅行,学生不仅能近距离接触文物,增长知识,还能在实践中培养对文物保护和地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文物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对文物的妥善保护,可以为地方文化传承筑牢根基;而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承,又赋予文物新的生命力。在文物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实践中,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守护好文化瑰宝,让地方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实现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
(作者单位: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