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前锋现存古城寨保护利用

作者: 陈薪

四川前锋现存古城寨保护利用0

前锋区地处川东地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文物遗存类别较为丰富。古城寨遗址是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典型遗存之一,前锋区古城寨的营建可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南宋末年因宋元战争需要而修筑的规模较大的军事古城,南宋末年四川制置使兼知重庆府余玠守蜀抗元,结合以城寨控扼江河要隘防御战略需要,在今渠江流经的观阁镇境内筑大、小良城,并将广安军治所移治大良城;南宋降将后被蒙元拔擢至东川都元帅的杨大渊实施了以城攻城的积极军事战略,在今渠江流经的护安镇境内筑虎啸城。二是明清至民国时期由地方乡绅领导乡民建筑的寨堡,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匪患和兵燹之祸。

现存古城寨

前锋区现有宋元山城4座,分别是宋军营建的大良城和小良城(如图1所示),元军营建的虎啸城和三台寨,其中大良城为典型代表。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古城寨有11座(如表1所示)。

大良城位于今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莲花山,占地约72万平方米。大良城于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开始修建,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陷落,其作为广安军治所34年。大良城历经明末农民起义和流贼作乱,清中后期白莲教暴动和李蓝起义,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其一直是军民坚守避乱之地。

大良城现存地面文物较多,涵盖军事建筑、民居建筑、宗教信仰类建筑,可分为城门、城墙、古民居、水井、摩崖石刻和土地龛等。

军事建筑主要有台城(现存城门5处),瓮城(现存城门3处)。城墙主要分布在台城和瓮城边缘地势较低处或缺口处,现存部分城墙上下存在不同砌筑方法。

民居建筑现存3处清代川东地区的穿斗式民居。老村委蒋家院建筑形制保存稍为完整,但因年久失修,破坏严重。老村委蒋家院坐落在大良城中部,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该建筑坐西向东,穿斗式木梁架结构,9架檩。原为四合院布局,现残存正房和院坝。正房由台基、屋身和屋面构成(如图2、图3所示)。

小良城位于今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紧邻渠江左岸,占地约15000平方米。据文献记载推测,小良城建城约在宋元之际,现存东门和西门城门,西门门楣上石质匾额镌刻文字,记载了清中后期士绅聚众集资重修小良城,此后小良城一直被地方乡民作为防匪避乱的临时地。

小良城现存地面文物较多。城内现存生活生产遗存较少,在城区北部发现一口在原生石头上开凿的蓄水池,可能是下雨时用来储蓄生产和生活用水。古建筑主要为东、西城门,城内东部悬崖断坎保存部分城墙。城外在东门往右有一龛窟,风化严重无法辨识。

虎啸城位于今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护安镇,建城于被渠江三面环绕的沙坝咀虎啸山上,占地约15万平方米。虎啸城修建在渠江下游距大、小良城约25公里处。虎啸城可以俯瞰渠江江面,是控制渠江截断大良城与合川钓鱼城战略水路的咽喉位置,随着元朝在虎啸城设置元帅府,南宋的西南战区残存军事力量逐渐式微。清中晚期到民国时期虎啸城一直是许姓家族的居住地。

虎啸城现存地面文物较少。仅存一座仅存正房和一侧厢房的许家祠堂。城池设施原有东门、西门、老插门和新插门。西门和东门因后来的人类活动已经不存,仅存老插门,老插门是开在巨石中间一个斜坡形带石梯的通道。城外在西门旧址外有一段修建在山体上的斜坡形石梯道路。

现存古城寨研究和保护利用

探索研究。关于前锋区古城寨的学术性调查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史工作者对境内的宋元山城进行文献考据和实地考察,其中以胡昭曦、薛玉树、陈志学和杨荣新等人为代表,作出了一些成果。例如,胡昭曦先生对大良城遗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详细介绍地面的部分历史遗物后绘制了大良城遗迹示意图,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把大良城研究推向学界的第一人,并逐步引起宋元史学界对宋元山城的关注和重视。第二阶段,近年来,一些大学研究院所和专业考古机构,以考古学理论技术为指导,利用现代科学设备,开始对前锋区内的大良城、小良城、虎啸城进行有针对性的考古调查,形成了一些调查报告,初步掌握了山城内的一些残存的历史遗迹。

以往的研究工作重视宋元山城的调查研究,而元以后的古城寨研究未引起高度重视,古城寨发展史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前锋区境内现存宋至民国时期古城寨既有共性又各有特点。古城寨的选址都是四周为悬崖峭壁的山顶台地,利用地利天险自卫,城门设置在台地地势低洼处和缺口处,两侧修筑墙体,将人工建筑和悬崖地势合围构成古城寨的防御性屏障。修建古城寨的原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建造使用的工艺主要是石作。

宋元山城一般紧临渠江,可见水路运输也是当时建城考虑的因素。山城建好后随即移治并控制水道关隘。坚固是当时修建工艺和材质选择的决定因素。宋元山城残存墙体中的石条很少风化,且小石条与小石条铆合加固,采取了特有的丁砌方式。使用小石条,便于石料开采和运输,利于缩短工期。山城都是战争期间短时间内建成的。明清古城寨的选址都是乡村士绅和乡民聚居地周围地势较为险峻的地方,聚居地与古城寨的远近是当时乡村士民重视的因素。由此可知,元以后的古城寨在建筑选址、建造工艺和建材选择方面,都有选择性地灵活继承、改进、借鉴和利用宋元山城的建筑经验。这与嘉陵江中下游防御性民居有相似之处。

明清古城寨一般兼具防御功能和民居性质。而宋元山城遗址作为典型的军事遗址,其独特的建筑形制有别于明清古城寨遗址。因此,前锋区应在境内及周边地区持续开展专项调查工作,厘清前锋区古城寨与周边县市的联系,以增加明清古城寨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川东地区的古城寨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研究资料。

保护利用。古城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旅价值,在川东地区的同类古城寨中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意义。研究者应将古城寨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景观来整体看待,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从微观到宏观全面提取其蕴含的历史信息,复原其动态的演变过程。在古城寨的保护、利用过程中,文物调查、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应深入展开,充实完善古城寨的历史文化景观全貌,使古城寨的保护和利用具备整体性、原真性、综合性和规划性等特点。

深入推动文物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有机融合,充分灵活借鉴钓鱼城遗址在这方面的成熟经验。考古发掘单位借鉴钓鱼城遗址从考古发掘到保护展示的经验,利用考古发掘取得实物资料,深入研究遗址的历史内涵和展陈元素,将考古工作贯穿遗址的活化利用。持续推进具有系统性、针对性、长期性特征的文物调查工作,厘清区内古城寨遗址的历史沿革,全面调查其内部结构和基本布局,利用无人机、GPS及RTK科学记录古城寨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料,为保护、展示和利用提取丰富的文物信息。

组织文保机构对区内古城寨遗址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文保机构应详细了解古城寨遗址的历史背景、人文价值、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分别评估各单体古城寨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制定保护目标和措施。组织编制区内古城寨保护总体规划,在文物本体保护、周围环境保护和展示手段等方面,制定合理措施,统筹规划古城寨的科学利用和开发,以实现古城寨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的困难在于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推动出台地方性古城寨遗址保护办法。古城寨遗址的保护经费支持不仅需要省、市文保经费投入,更需要县级市层面的文保专项经费。统一协调各责任主体单位,形成凝聚力,“共下一盘棋”。涉及古城寨遗址的文旅工程建设要尊重相关法律,避免为展示而破坏文物本体。

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钓鱼城范家堰遗址展示工程有力地证明了:文物考古发掘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完整揭示古城寨遗址的内涵,再通过公布考古阶段性成果,媒介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宣传“讲活”文物,使其成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积极力量;文物如果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就会推动该区域的发展。

古城寨的价值与认识。前锋区境内多属浅丘低山地貌,古人巧用地利,建筑古城寨来弥补自身力量不足的劣势,以保家庙卫社稷。选址皆选用丘陵地区平地陡然高凸四周呈断崖,且顶部呈台地和有稳定水源的低山作为营造古城寨的最佳地理位置。

前锋区古城寨遗址文物价值较高,需在全区及周边范围内进行全面文物调查工作,将整个古城寨遗址予以整体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多学科调查整理研究,增进对西南地区古城寨遗址的认识。

(作者单位:广安市前锋区文物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