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众博物馆的文旅价值开发

作者: 夏玉婷 李若兰 胡玉田 李可心 张力文

天津小众博物馆的文旅价值开发0

随着文旅融合的浪潮不断推进,博物馆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小众博物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天津的小众博物馆以其“小而美”“专而精”的独特姿态,正悄然成为城市文化叙事的新支点。从深藏胡同的收音机博物馆到坐落于五大道的拜石博物馆,这些小众博物馆不仅是天津历史文化更迭的见证者,也是天津文旅消费场景的创新者。然而,如何将天津小众博物馆从“文化孤岛”转化为文旅融合的活力节点,更好地挖掘其文化独特性,使其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借势出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结合天津文旅产业发展新态势,探讨天津小众博物馆在文旅融合中的价值重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博物馆文旅价值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相关研究。近年来,博物馆的文旅价值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国外学者从体验经济、社交媒体与营销等视角展开探讨。例如,Maholo Uchida和Jingyu Peng研究了如何通过沉浸式和感官体验设计来增强展览的吸引力。Dimitrios Kydros和Vasiliki Vrana通过推特网络分析,研究了欧洲博物馆的社交媒体传播策略。国内研究则聚焦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创新路径。例如,张星星指出,中小型专题博物馆通过“主题提炼+沉浸式体验”可突破传统展览的同质化困境,提升文旅价值。此外,遗产旅游研究强调博物馆作为文化记忆载体,需通过叙事重构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对小众博物馆的关注逐渐升温。例如,小众博物馆通过“博物馆+剧本游”“解谜互动”等创新模式,满足年轻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成为文旅“反向消费”的重要载体。

天津小众博物馆研究的空白点。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小众博物馆的文旅价值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多聚焦国有大型博物馆,对非国有及专题类博物馆的关注较少。例如,《天津市非国有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调研报告》揭示,天津13家非国有博物馆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此外,天津小众博物馆的地方性特色未被充分挖掘。例如,蓟州地质博物馆依托地质资源构建科普文旅项目,但其与天津漕运文化、近代工业史的结合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

天津小众博物馆的文旅资源特征与价值

资源分类与特色。天津小众博物馆主题丰富多元,每一类都独具魅力。工业遗产类的天津纺织博物馆,按历史脉络,从古代黄道婆发明的纺织机械,到近代引进的美国、日本纺织设备,再到现代“神七”宇航员舱外服的保温防护层面料,完整呈现纺织业的发展进程。同时,还从工艺角度,展示纺纱、织布、印染、针织等流程,让观众全方位了解纺织工艺的奥秘。非遗文化类的杨柳青年画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不同时期的年画作品,从刻版工艺展示到绘制流程演示,全方位呈现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艺术魅力。它扎根于天津民间,是地域文化艺术传承的鲜活例证,展现出深厚的民间艺术底蕴。利顺德博物馆作为近代历史类博物馆,坐落于有百年历史的利顺德大饭店内,馆内珍藏着诸多与中国近代历史息息相关的文物和文献,如孙中山先生下榻利顺德的史料、近代外交谈判的珍贵记录等,将天津作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历史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老城博物馆聚焦民俗生活,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复原、民俗物件的陈列,还原天津老城区百姓的生活场景,从传统服饰到生活用品,从节日习俗到民间游戏,让人们深切感受天津本土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

这些小众博物馆紧紧围绕天津本土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在各自领域深入挖掘,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凭借独特的文化叙事方式,将历史文化以生动、具体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讲述着属于天津的独特故事。

文旅价值维度。文化价值。天津小众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保存着天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例如,杨柳青年画博物馆,通过对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展示,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活态传承,延续天津的文化基因。每一幅年画都承载着天津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们是天津文化的瑰宝。

教育价值。这些博物馆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无论是工业发展知识、非遗技艺,还是近代历史和民俗文化,都能让公众在参观中获取丰富知识。通过举办讲座、主题知识竞赛等活动,还能极大地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激发大众对文化的探索兴趣。例如,天津拜石博物馆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为讲好五大道历史故事指明了前进方向。

经济价值。在旅游消费方面,小众博物馆虽然规模较小,但也可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推出相关主题元素文创产品,既传播了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收益。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成为天津文化的传播使者。

社会价值。小众博物馆成为凝聚社区力量的纽带,吸引周边居民参与文化活动,增强社区认同感。同时,它们提升了天津的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文化的独特名片,向外界展示天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城市魅力。

开发瓶颈。知名度低。与大型知名博物馆相比,天津小众博物馆宣传推广力度不足,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营销策略,导致很多本地居民不了解其存在,更难吸引外地游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小众博物馆的声音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很难引起公众的关注。

交通不便。部分小众博物馆位置较为偏僻,公共交通覆盖不足,游客前往参观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降低了游客的参观意愿。一些对这类博物馆感兴趣的游客也因交通问题而望而却步。

互动体验不足。很多小众博物馆展示形式传统单一,多以静态陈列为主,缺乏与游客的互动环节,难以满足现代游客对沉浸式、体验式旅游的需求。受访者认为天津小众博物馆需要改进展览内容、展示方式,增加互动体验,提升讲解服务。现代游客更希望通过参与和互动来深入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而传统的展示方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运营模式单一。小众博物馆主要依赖政府拨款,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同时,在管理运营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和创新意识,运营效率不高。这使得小众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和管理不善的问题,限制了其发展潜力。

数字化滞后。在数字化时代,多数小众博物馆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线上展示和服务功能薄弱,无法满足游客的线上了解和参观需求,限制了其文化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

小众博物馆典型案例选取。在天津的小众博物馆中,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与津沽记忆博物馆的运营模式各有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凭借丰富的沉香藏品,组织各类文化体验活动,让观众亲身参与,增强了观众对沉香文化的认知和兴趣;还与天津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联合办展,如“空灵之约”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优胜奖,增强了观众对沉香文化的认知。津沽记忆博物馆则以社区为依托,展品多来自居民捐赠,承载着天津的历史记忆。居民参与博物馆运营,与博物馆联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游客深度感受天津的地域文化。

而盐业风情展览馆因地理位置不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很多游客对其了解甚少,且馆内的展览形式较为传统,主要以展板和实物陈列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难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

大众与小众博物馆的差异与启示。精准的主题定位。相对于主流大众博物馆,天津的小众博物馆都有非常精准的主题定位,它们挖掘独特的文化元素,以小众但极具吸引力的主题切入。以天津民俗博物馆为例,这里有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等极具天津特色的民间艺术展示,还定期举办民俗节庆活动,如正月里的“皇会”民俗表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天津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创新的游客体验。《“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应推进文旅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支持5G、AI、VR/AR等技术在文旅场景中的应用。在展览设计上,小众博物馆应突破传统的展柜陈列模式,采用多元化、互动式的展览方式,如沉浸式体验空间和线上文博展览。例如,天津沉香艺术博物馆可以借助VR技术构建一个古代的香道雅集场景,参观者戴上设备后,“走进”一个古色古香的房间,看到文人雅士们围坐在一起,进行香道表演,并闻到模拟的沉香香气,听到他们关于香文化的讨论,全方位感受沉香文化在古代的生活氛围和文化内涵。

多元化的运营管理。在运营管理方面,小众博物馆应实现多元化发展,除了门票收入外,还应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例如,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可以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元素,开发印有经典年画图案的文具、丝巾、手机壳等;天津民俗博物馆可以把泥人张彩塑形象制作成钥匙链、冰箱贴、玩偶等文创产品,让游客将天津的文化记忆带回家。通过文创产品进一步传播博物馆文化,同时增加收入来源。

有效的营销推广。各类大型博物馆善于利用各种营销渠道进行推广,在线上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旅游网站等进行宣传,发布精美的图片、有趣的视频和富有吸引力的文案,吸引潜在游客的关注;线下与旅行社、酒店等旅游相关企业合作,推出特色旅游线路和套餐。天津小众博物馆也应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制定全面的营销策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天津小众博物馆文旅价值开发路径

顶层设计层面。天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分散但各具特色的小众博物馆,如果任其孤立发展,难以形成强大吸引力。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专项政策,打破地域与管理壁垒,促进博物馆之间的合作与协同。一方面,统一规划游览线路,将不同主题的小众博物馆有机组合,如以近代历史为主线,串联起反映天津开埠通商、租界变迁的博物馆及附近景点,让游客在一日行程中领略天津的近现代历史;另一方面,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游客游览便利性,打造一站式文旅体验空间,使小众博物馆从“孤芳自赏”走向“花团锦簇”,充分发挥规模化文旅效应。

与旅行社、学校、企业的合作是拓展客源、提升影响力的关键之举。旅行社可以凭借专业的旅游策划能力,将小众博物馆纳入特色线路。学校组织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接触文物、聆听讲解,培养其文化素养与历史眼光;企业定制团建线路,让员工在参观过程中陶冶情操,既丰富业余生活,又为企业文化注入地域特色。多方联动为小众博物馆注入活力。

产品开发层面。沉浸式剧本游能够充分依托天津租界历史背景大放异彩。博物馆可以与所在景区合作,深入挖掘档案资料和民间传说并编写剧本。游客通过换装,化身为旧时代的文人墨客,穿梭于古建筑群及博物馆之间,并通过剧情演绎与文物进行跨时空的近距离接触,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风云变幻。非遗工坊互动则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亲临现场,展示各类非遗艺术并传授游客,再由游客亲手创作,参与感满满。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要探究文创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发展状况及未来营销策略。提炼天津标志性文化符号打造IP是文创产品开发的核心。以“漕运”文化为例,可以将其融入家居用品,如将漕运船造型制成精致摆件、装饰画,让古老漕运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使文化触手可及,提升博物馆文化传播力。

借助VR技术搭建线上展厅,全景还原馆内场景,即便游客远在千里之外,也能身临其境地欣赏文物。制作的短视频聚焦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配合“抖音打卡地图”,做到线上吸睛、线下引流,实现线上线下完美联动。

品牌营销层面。天津小众博物馆在宣传推广时,首先,应摒弃“大而全”的思路,突出独特展品,做到“小而美”。如展示天津民间婚俗的花轿、服饰等。其次,应强调深度文化体验。如天津沉香博物馆所组织的沉浸式演出活动“宋娘子的中秋会”,吸引追求深度游的客群,做到直击目标受众内心。跨界联动为品牌拓展打开新空间。与天津相声茶馆联合,游客白天参观民俗博物馆了解曲艺渊源,晚上到茶馆听一场原汁原味的相声,在笑声中感受天津文化魅力。

社区参与层面。天津小众博物馆鼓励居民成为“文化讲解员”,让当地居民用地道乡音讲述他们熟悉的街巷故事,由此带出藏品来历。这样一来,游客听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饱含温度的人文情怀。同时,举办社区文化活动,如老物件征集,居民翻出家中旧算盘、老唱片,丰富馆藏多样性;还可以让长辈回忆往昔岁月,填补史料空白。只有这样才能让博物馆真正扎根社区,成为社区文化汇聚、传承之地,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天津小众博物馆的文旅价值潜力巨大,其文化独特性与体验创新性能够为天津文旅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我们期望通过多种开发路径,充分挖掘和释放天津小众博物馆的文旅价值,并开拓属于天津的特色文旅融合之路。

课题项目: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Eyemuseum——天津小众博物馆走入大众视野的探索与实践”(202410069055)。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