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

作者: 李东红

新时代下革命文物的活化利用0

革命文物是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史、见证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的重要载体,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文博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新时代下如何将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是革命类纪念馆的重要课题之一。文章结合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以下简称“国师纪念馆”)的实际情况,从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开发、互联网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展开,阐述新时代下红色旧址如何让革命文物“活”起来。

革命纪念馆承载着厚重的中国革命历史,见证着革命历程中的感人事迹,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和红色基因库中的宝贵财富。“把文物保管好、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成为文博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在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国师纪念馆积极探索。

做好陈列展览是基本方式

革命文物是连接观众与历史的纽带。富有感染力的陈列展览不仅能够发挥革命文物彰显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价值,还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合理利用、组合文物资源是非常必要的。

国师纪念馆在策展时根据馆藏文物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对场馆结构、内容设计等进行准确定位,并配以与陈列展览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打造了“育才学府革命摇篮展览”“旧址办公楼原状陈列”等基本陈列,使革命文物在展览中向观众传递出更清晰明确、富有感染力的文物信息,让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得以初步体现。

除了固定陈列之外,国师纪念馆还充分利用临时展览、联合办展等形式让文物“活”起来。临时陈列是固定陈列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保持展馆对观众的持久吸引力的有效手段。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借助临时展览这一平台,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与观众见面,便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近年来,国师纪念馆结合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全民族抗战爆发84周年,推出了专题临时展览“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党旗、党徽、党章专题展”;结合党的二十大推出“聚力强军梦 喜迎二十大”专题临时展等。在这些展览中,观众可以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文物的价值被充分发挥,观众参观的直观性也得到加强。

生动讲解是有效手段

讲解作为纪念馆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文物和观众的桥梁”。讲解员不仅要把文物(或人物、历史事件)的相关信息通过语言表述向观众传递,还要学习文物的特点和背后深刻的内涵,以解答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疑惑。

国师纪念馆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讲解员队伍,并且建立了讲解工作长效机制,着力营造有益于讲解员成长的工作环境,经常组织推荐讲解员参加山西省文博讲解员培训、杏花岭区文化和旅游局讲解员培训等活动,从专业知识和技能上提高讲解员的讲解水平。除此之外,纪念馆还通过专家授课、内部经验分享交流等一系列举措来拓宽讲解员的知识面,提升讲解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除了拥有素质过硬的讲解员队伍之外,要想让陈列在展柜中的革命文物富有生命力,让观众走进展览,生动感人的讲解是不可或缺的。面对不同的观众群体,讲解员要采用不同方式讲解,用简洁、亲民的表述精准地表达革命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传达其所蕴含的情怀和精神,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打动观众。比如,当讲解员讲到国民师范学校的历史时,他们会现场为观众清唱国民师范学校的校歌。通过唱歌这样一种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让历史变得立体鲜活,也让观众在欢乐的氛围中进一步了解国民师范学校的辉煌历史。

同时,讲解员在讲解中还侧重对重点文物和文物重点、亮点的讲述。重点文物重点讲,文物的重点详细讲。比如,对展厅中牺盟会会徽的讲解,不仅要讲述会徽的基本特征、设计理念,还要将牺盟会背后的故事讲述给观众。在讲到牺盟会洪赵中心负责人高希敏的时候,讲解员会深情讲述高希敏夫妻二人为了革命事业将出生不到百日的孩子寄养到当地老乡的家中,不久却双双遇难,他们的遗孤高兰生老人多年后来到纪念馆寻亲的感人故事。感人的讲述能够让前来参观的观众深入了解党的历史、革命史,让党性教育入脑入心。

社会教育是有效方式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明的承载者,是历史给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国师纪念馆的文物藏品涉及政治、教育、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主要为民国时期国民师范学校学生使用的教科书、学生用具、毕业证等以及国民师范学校学生参加革命活动的相关图片、实物资料等。这些藏品成为反映民国时期山西职业化教育水平、学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藏品中还有抗日战争时期的文物,如毛泽东送给赵宗复的大衣、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会员证章、日军在侵华战争中使用的武器、抗战时期的革命文物等。征集、保管、展示、研究革命战争时期的相关文物和资料,对于弘扬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伟大的抗战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除了要保护好文物之外,做好研究工作也是文博工作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国师纪念馆创作了一系列红色情景剧:还原国民师范学校风起云涌的革命活动的《烽火国师》、讲述学生运动的《牺盟牺盟》、展示照片背后亲情故事的《迟来的团聚》、《国师教科书的前世今生》、快板书《山西女兵连》等。国师纪念馆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让观众全方位了解国民师范革命活动史以及山西革命斗争活动,激发广大观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除此之外,国师纪念馆还出版了《山西国民师范革命活动史》。这本书对国师纪念馆馆藏文物的基本情况及背后故事有所涉猎,方便并加深了读者对国民师范革命活动史以及山西革命史的学习理解。

文创开发是重要载体

文创产品的开发,能让纪念馆里的元素得到合理利用,拓展纪念馆的宽度和广度,让文物“活”起来。纪念馆的发展同样需要文创产品的支撑,其可以增加纪念馆的人气和烟火气,进而让纪念馆更加贴近生活,拉近文物与观众的距离。

在文创开发方面,国师纪念馆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注重文物研究的基础工作,充分发掘文物内涵价值,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文化内涵丰富、创意新颖独特、贴近时代生活的文创产品。作为革命类纪念馆,国师纪念馆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历史背景出发,依托馆藏资源开发各种文化创意产品,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满足了人们高品质的文化需求。国师纪念馆先后设计了杯子、本子、明信片、徽章、鼠标垫、帆布包等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既具有美观性,又兼具实用性、知识性,深受参观者喜爱。

“互联网+”技术是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是让纪念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前提。纪念馆应大力推进文物资源的数字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让文物“飞”入寻常百姓家。以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展现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的数字博物馆或智慧博物馆逐步兴起。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展示和传播也从内容单一、知识灌输、线下传播的单向传递向内容多元、形式多样、兴趣激发、互动共享的综合传播转变。VR全景展示技术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在展示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观众能够随时随地参观、了解馆内不同的区域,并使参观体验升级,让线上虚拟展示成为线下博物馆展览最有效的补充与延续。

国师纪念馆始终按照博物馆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要求,综合运用合适的科学技术,让观众更方便、更立体地了解馆藏文物,让革命文物“活”起来。2021年,国师纪念馆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展馆平台,推出了山西国师纪念馆数字展馆。该数字展馆采用VR虚拟现实技术将国师纪念馆建筑全貌及陈列展览内容全部扫描,并对相应文物展品进行数字化展示,便于观众直接在线上点击展示文物进行欣赏,这有助于观众学习历史,感悟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

“互联网+”时代下博物馆宣传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最大限度惠及不同地区的观众。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展览,了解文物,纪念馆还利用“互联网+”的宣传方式与多家主流媒体合作进行宣传。国师纪念馆每年会联合太原广播电视台、太原融媒体中心等开展相关直播活动,并通过《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黄河新闻等媒体发布专题报道百余篇。

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国师纪念馆虽然在革命文物活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文物利用展示中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没有深入挖掘文物价值。从当前的文物研究工作来看,国师纪念馆只注重收集、整理各类文物资源,却忽视文物研究、考证的问题。比如,一些征集回来的文物直接入库,工作人员并未深入挖掘这些文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信息。二是陈列展览形式过于简单。观众与各类文物资源实现近距离接触的主要途径是文物陈列展览,这是观众了解特殊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方式。国师纪念馆在展陈形式上依然采用传统的文物陈列方式,多媒体展示较少。三是文化交流活动较少。国师纪念馆主要采用本馆文物陈列展示的展陈形式,有时也会采用馆际之间联合展览的方式,但次数相对较少,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社会教育服务功能。四是文创开发缺乏创新意识,可能存在同质化的问题。让文物“活”起来,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既关注文博文创产品开发的体制机制问题,又要强化“工匠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文博文创产品中的综合应用。五是“互联网+”技术利用不足。国师纪念馆虽然也积极进行数字化建设,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和声光电技术没有广泛应用于陈列展览中,导致观众无法深入了解文物,获取更多的信息。

新时代的文博工作者应充分认识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努力挖掘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并积极采取宣传推广措施。世界在不断发展,博物馆也在接受时代的考验。文博工作者要牢记文博人使命,站位要高,目光要远,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要求,善于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合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内涵价值,让革命文物真正“活”起来。

(作者单位: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