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作者: 胡清清

如何做好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0

博物馆是负责文物存储、管理和保护的重要组织机构,能够有效防止文物受到损坏,确保其完整性,为人们提供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历史文物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现象,当保护管理不当时,就会增加文物损坏程度。因此,博物馆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非常必要。

文物保护管理的重要性

有利于人们了解历史。博物馆馆藏多种类型的文物,在日常管理中常进行定期陈列。通常情况下,陈列文物旁边都会粘贴有关文物信息的标签,内容普遍为文物的历史背景、年代和用途等。人们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标签掌握文物的相关信息。可见,文物具有良好的历史教育功能。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馆藏不同民族的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政治、经济状况。博物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人们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从中汲取力量,就会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发挥文物保护的教育作用。当前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主要借助历史教材掌握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且涉及内容不全面,导致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而博物馆对外开放,展览各类文物,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接触古代文化,掌握文物类型和背景。学生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思考和探究相关历史问题,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博物馆应高度重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以多元化措施保障历史文物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

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技术水平较低。在实践中,部分博物馆受到资金不足、人才紧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能发挥先进技术的最大应用价值,造成文物保护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例如,部分博物馆搭建了文物保护信息化管理平台,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未能进行系统的定期更新和升级,造成系统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不相符合,无法支持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此外,部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设备较为陈旧,且未高度重视文物分类保护、展示空间的条件管控,造成部分展示设备、仓库环境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各类文物的保护,这对文物的科学研究产生较大影响,降低了文物的收藏价值。

工作制度不完善。部分博物馆在文物保护管理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难以为管理人员提供正确指导,也无法有效约束人员行为,从而造成管理不当,行为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部分文物,甚至出现文物遗失等现象。此外,文物修复工作也离不开制度保障。完善的制度可以充分发挥其约束和监督管理作用,保证各项修复工作按照标准规定进行规范操作。而制度的缺失,造成文物保护管理工作难以向系统化、标准规范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

文物保护管理人才不足。部分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其能力和素养不符合工作要求,在遇到相关问题时,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同时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责任感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的工作心态,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未能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操作,从而产生一系列管理问题。

做好博物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对策

更新保护技术。第一,博物馆应积极更新保护技术,实现先进技术和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为人们带来良好的体验,并创新线上博物馆,拓宽文物展览的空间,促使人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类型的文化,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例如,某博物馆利用高新技术,为人们带来新颖的观赏方式,让人们在观赏中受到视觉冲击,获得更好的观赏体验。该博物馆在举办科技展览的过程中,借助三维扫描技术、VR技术等,营造独特的观展氛围(如图1所示),创建高科技的文物展览环境,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同时,借助科学技术,实时管控展馆内的采光、温湿度,最大限度减少外部环境对文物的影响。

第二,博物馆引入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修复工作,在避免损坏文物的同时,促使专业人员更加高效、顺利地进行文物还原、修复工作,为历史信息研究提供有力保障。例如,某遗址出土较多陶瓷残片,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发现其收集、整理、清洗、复原存在较大难度。于是引入数字化技术,充分发挥三维扫描技术的优势,对陶瓷残片进行编码处理,录入图像信息,之后通过相应的图像处理软件,拼接处理陶瓷残片,借助计算机模拟方案,选择适宜的修复方式,最终高效完成文物的修复、还原(如图2所示)。

第三,博物馆更新保护技术,构建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系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AI技术等全方位优化系统,自动化调节文物保存环境要素,综合分析游客的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文物宣传和展览方案。这不仅能够有效维护文物安全性和完整性,还为文物的传承提供保障。此外,相关管理人员可以利用先进技术打造线上三维虚拟博物馆(如图3所示),提供自动讲解员、智能语言助手、人工客服等个性化服务,便于用户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借助线上平台了解各类文物的实际情况。同时,线上博物馆的构建,有利于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拓展各类文物的宣传渠道,创新国际宣传模式,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更好地传播和弘扬。

完善保护制度。博物馆建立健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明确工作标准,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标准规范化水平,并制定相配套的监督制度,确保各项制度全面落实到各项细节工作中,以提高制度执行水平,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第二,制定科学的责任制,确定各方的职责,保证工作岗位权责清晰,分工明确,避免在发生相关工作问题时,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因此,管理人员应保持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各项保护管理工作,并明白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当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出现问题时,管理人员应当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进行追责问责,以此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落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各项要求。第三,博物馆还应当综合考虑外部因素,对参观游客进行相应的约束,科学规划博物馆游览路线,确保游客文明参观。

健全保护队伍。第一,博物馆可以采用社会招聘的方式,结合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内容和标准要求,制定人才招聘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招聘工作流程,安排适当的招聘人员,共同考察应聘人员在文物保护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等,选用优质人才。同时,在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可以安排笔试和面试,综合评估应聘人员的能力水平,分析其是否适应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此外,博物馆可以和当地的高校加大合作力度,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进入博物馆体验文物保护管理实践工作,并借助他们的智慧和先进技术,提高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水平。

第二,博物馆应对现有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结合各个岗位的要求和工作内容,分析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主题,优化培训方案,以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培训方式和内容需要全面创新,以便于管理人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培训内容,针对性提高专业能力。例如,培训内容可以增加各类文物保护管理先进理念、新知识、新政策、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文物修复方法、应急处理措施等,全方位提高人才队伍的综合能力。培训者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探究性和交流式方法,吸引管理人员的注意力,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第三,博物馆可以邀请科研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参与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健全保护队伍。例如,借助高校的优势资源,在校内开设文物保护管理专项研究课题,细化课堂研究内容,如各类材质文物应当如何进行储存、修复;探讨文物保护管理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借助新技术和创新策略,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博物馆全面落实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有利于保护文物安全,发挥文物在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应当更新文物保护技术,完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健全文物保护管理队伍,全方位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