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历史文化遗产 赋能廉洁文化建设

作者: 黄晓晨

激活历史文化遗产 赋能廉洁文化建设0

从先秦时期的“德政说”,到新时代的“全面从严治党”,廉洁文化始终以“清正廉明”为核心,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构建出独特的文化体系。文章通过剖析廉洁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应如何激活文物藏品的“廉洁因子”,为新时代党风廉政建设赋能。

廉洁文化的思想源流

“廉洁”一词,出现于《楚辞·招魂》的“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但谈及中国廉洁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至《周礼》。《周礼·天官》记载:“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即著名的“六廉”制,在历史上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并明确了“廉吏”标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如齐国因“百官荒乱”而整顿吏治;魏国李悝编制《法经》,有惩治贪官污吏“不廉”“淫侈”“逾制”等行为的条款内容。诸子百家纷纷阐明“廉”的价值意义,如墨家认为君子之德有“廉、义、爱、哀”;法家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之本;儒家继承了《周礼》等所主张的礼乐文化与廉政思想,形成“德政说”。孔子提出“为政以德”“政者正也”,主张推行德政、礼治,其中德政是儒家政治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代,秦始皇设御史大夫一职。这一官职的设立,代表着监察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对官吏的个人道德素质、工作能力、行为准则等方面也有了具体要求。汉代,汉惠帝颁行了《监御史九条》,卫宏的《汉旧仪》记载:“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辞诏,凡九条”,着重监察三辅地区郡县官吏、地方豪强的违法越制行为。“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通行货赂,割损政令”,为限制地方豪强兼并土地,严防郡国要员与地方豪强相互勾连依附,汉武帝设刺史,又实行“察举孝廉”,推荐“孝子廉吏”。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使人才选拔机制更为公正、完善,有力打击了门阀士族。唐代,通过身言书判选官、授官,充分注入廉洁内核,又先后编修《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六典》,进一步强化廉政建设。宋代,宋真宗颁布《文武七条》,设提刑纠察司。家训文化也逐步成为廉洁文化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如《颜氏家训》“俭以养德”,《朱子家训》“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明清时期,中央巡按制度逐步强化,主要考察地方官吏有无违法失职情节,有效推动廉政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纪律检查委员会制度、信访举报机制等形成了一套廉洁文化的“组合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廉政文化通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制度创新向基层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全覆盖,《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赋予反腐败法律强制力,天网系统、大数据反腐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廉洁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文物藏品的廉洁记忆

从“廉者,政之本也”“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等各种思想学说,到古今文学作品中包拯、海瑞等清官形象的塑造,廉洁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共同的精神图腾。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秦简,简上记载着秦代的为吏之道:“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由此可见,这类寓意深刻、主题鲜明的文物,承载着源远流长、厚重深远的廉洁“基因”。

以济宁市为例,济宁市是著名的“孔孟之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山东省首位,登记在册的文物130多万件,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其中许多文物藏品蕴含着丰富的廉洁元素,是廉洁文化传承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唐菱花形宝相团花兽钮铜镜(如图1所示),出土于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铜镜呈八棱菱花形,两相交错兽形圆钮,八花瓣形钮座,座外均匀分布着八朵宝相花,环绕成圈,宽缘,缘上饰如意云头纹。铜镜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本是梳妆、照容的工具,后引申为检验、对照自身行为,寓意着正容、正心、以镜为鉴、廉洁奉公等。廉洁文化植根于铜镜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也使铜镜延续着丰富的清廉内涵。

元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如图2所示)、元龙泉窑青瓷荷叶形盘(如图3所示),出土于济宁市东门小区。龙泉窑青瓷,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主要特点是胎骨细薄、釉层丰厚、釉色晶莹青翠。元代,龙泉瓷畅销海内外,声名远播。元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敛口,短颈,丰肩,圆腹向内弧形,圈足,口、足漏胎处有窑红,胎色灰白,胎体厚重,器形规整,造型美观,盖的造型是一张栩栩如生的荷叶,盖面中部突起,顶部饰一如意形茎钮,釉色青绿;元龙泉窑青瓷荷叶形盘花口,卷唇,弧腹,圈足,盘的造型亦为一张栩栩如生的荷叶,盘内阴刻莲瓣形纹饰,通体青釉。荷花,又名青莲,与“清廉”谐音,常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为人廉洁,“一池荷花开、清廉由此来”正是此意,这也昭示了这类文物藏品的历史启示与教育意义所在。

儒乡廉政的历史传承

济宁既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又是大运河的重要发祥地和运河文化的集中体现地。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珠联璧合形成了“诚信为本、礼仪为先”“忠孝礼义、节俭创新”等传统美德,同时蕴含着丰厚的崇德尚廉、廉为政本、持廉守正等传统廉洁文化的精华,更是浸润人心、砥砺品格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功莫大于治河,政莫重于漕运”的年代,元、明、清三朝把治理运河、管理运河的最高行政机构——元代的行都水监、明代的总督河道和清代的河道总督衙门设在济宁。仅明、清两朝就有188人曾在此担任河道总督,潘季驯就是其中之一。潘季驯(1521—1595年),明代湖州乌程县(今湖州吴兴区)人,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他发明的“束水冲沙法”直至清末依然是治理黄河的主导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是一名体恤百姓、伸张正义的监察御史。明嘉靖三十八年,他任广东巡按御史。当时广东潮阳县知县蔡明复贪赃枉法,酷声昭著,潘季驯到任之后广听民意,查清其劣迹后将其逮捕法办,极大地震慑了当地不法官吏。同时,他向朝廷上奏《慎选民牧疏》,强调官员廉洁奉公对于地方安宁的重要性,并奏请朝廷将当地贪劣无能的官员撤职。在任期间,潘季驯“惩贪吏,除积恶,解烦役,定均平”,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和传颂。

清道光十一年底,林则徐受命来济宁任河道总督。恰逢新年刚过,他费时半月亲往运河各工段查验。他细心体察、咨询研求、严格把关,对办理不力的属吏严行斥责。虽然林则徐在济宁任河道总督仅160余天,但他忠于职守、笃行不苟、兢兢业业、宵衣旰食的精神,载入济宁史册。

明朝初年,黄河决口,会通河完全淤塞,不能通航,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率军工民夫16.5万多人疏通运河。宋礼采纳了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完成了伟大的南旺分水枢纽系统工程,成功地解决了运河中段水源不足的问题,为大运河全线的航行畅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期间,宋礼经手的银两占到国库的一半,但他始终恪守本职。据史料记载,“礼性刚,驭下严急,故易集事,以是亦不为人所亲。卒之日,家无余财。”宋礼一心为国,政绩彪炳,清廉一生,真正做到了“一品高官无殓资,清风两袖垂后昆。”明正德七年(1512年),为纪念宋礼治水有功,在汶上南旺建“宋公祠”,供后人祭祀。

运河先贤的故事,是一部浩浩荡荡的治水史,也是一部居中守正的清廉史。除了潘季驯、林则徐、宋礼之外,还有很多清廉官员以勤勉奉公、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名垂青史。一代廉臣王恕,开河道总督清正之端;临清运河钞关主官陈玑,留下了“千金经手过,钱不沾一文”的佳话;河道总督朱之锡,治河十载病死在任,被敕封为河神;治水名臣于成龙豁免河夫增设河兵,被后世传颂。

苏轼在《自河北放舟归江南》一诗中写道:“侵晨鼓舵发临清,薄暮乘流下济宁”,当运河之水流经齐鲁大地,当浩然正气吹拂孔孟之乡,千百年的功名利禄,定格了古今贤士的傲骨清风,而在历史的锤凿中诞生的大运河精神,也随着滔滔不绝的河水流向远方,悄然连接起历史与未来,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博场馆的创新实践

近年来,济宁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元素,通过整合“三孔”“两孟”等60余处景区及文博场馆,绘制“廉行济宁”廉洁地图,分类推出优秀传统文化、大运河文化、家风文化等主题线路,开展多项廉洁教育活动,有效发挥廉洁文化浸润人心、砥砺品格的作用。

为进一步激活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廉洁”因子,推动以物述廉、以文化人、以史为鉴,在济宁市纪委监委机关、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济宁市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资源,从济宁人文历史、文物、运河人物等多个方面,梳理济宁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大运河文化以及馆藏文物、重要典籍、非遗作品等资源,以“廉”为主题,策划打造了“儒韵清风 济州话廉——济宁市廉洁文化展”,精心设计了“儒乡清风”“文物清韵”“运河清流”三个展厅,讲述廉洁故事、传播廉洁理念、深化廉洁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汲取崇德尚廉、持廉守正的智慧力量。整个廉洁文化展览,时间脉络上贯通古今,展陈方式上动静结合,板块之间衔接顺畅,讲解方式通俗易懂,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展厅又以宋礼、潘季驯、林则徐等历史人物为题材,讲述他们在大运河水利工程中的巨大贡献,以及在济宁地区任职期间建立廉政制度、举荐有功官员、关爱民夫等廉洁奉公的伟大事迹,弘扬以大运河文化为载体的清廉精神,生动阐述廉洁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依托“儒韵清风 济州话廉——济宁市廉洁文化展”,济宁市博物馆将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保护利用,深入挖掘廉洁文化元素,推动廉洁文化古今交融、廉洁思想代际传承,用文物讲述廉洁故事,用历史传播廉洁理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文化浸润中沐浴清廉之风、永葆清正本色,全力打造弘扬廉洁精神、传播廉洁价值的文博阵地,切实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让廉洁文化“传出去”,让文博品牌“立起来”。

从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明德慎罚”铭文,到新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中国廉洁文化始终在传承中赓续,在发展中创新。廉洁,不仅是政治准则,更是文明基因;不仅是制度设计,更是文化认同。未来,中国廉洁文化将继续以历史厚度、制度力度与文化温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内在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济宁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