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的多元路径及其重要意义

作者: 张丽虹

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的多元路径及其重要意义0

侨批是海外游子寄给亲人的特殊书信,它们不仅体现了海外游子心系故土的爱国之情,还深刻体现了仁爱孝悌的传统伦理,蕴藏着笃诚守信的优秀品质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及现实价值。因此,侨批文物藏品的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基于此,文章针对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的多元路径及其重要意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保护、运用侨批文物提供借鉴和参考,促进侨批文化的守护、传承及发扬。

侨批文物藏品概述

侨批定义。侨批,又称“番批”“银信”,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是海外华侨与国内家眷、亲友进行经济联系和通兑信息的载体。侨批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三省及东南亚各地。

侨批历史沿革与发展。侨批最迟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消失。侨批最主要的特征是“信汇合一”,内容由“银”和“信”构成,银的数额不定;信主要报平安、简单介绍在外状况、询问家乡亲人情况、交代所寄钱物的分配、问候祝颂亲人等,少数详细交流海外生意状况等。

目前,广东和福建是我国侨批存量最多的省份,有超过16万件侨批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广东侨批银信约15万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区,潮汕侨批数量约12万件。

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的多元路径

加强侨批整理研究,活化侨批文物。侨批文物藏品(如图1所示)是侨史和侨乡发展演变的见证。侨批文物藏品的保护工作,首先应加强对侨批的整理研究工作,加大对侨批文物藏品的保护及研究力度。侨批文物藏品保护是一项长期且比较繁琐的系统工作,应强化征集力度,系统梳理档案资源,征集、收藏、整理侨批档案和传播侨批文化,发掘其内在价值,让档案说话、让档案活起来,以侨批为载体,续写新时代“侨”的文章。

例如,汕头侨批文物馆是中国首家以侨批为主题的文物馆。截至2023年底,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原件(如图2所示)馆藏已达8.6万封,成为国内实寄侨批原件藏量最多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近两年来,汕头市档案馆汇编共10册的《汕头市档案馆侨批资料丛编》,并抢救修复3万多封破损严重的侨批,将近5万封侨批纳入“侨批档案管理系统”,进行数据著录。目前,全部馆藏侨批已完成数字化管理,数据库共有侨批档案数字化副本约14万件。

推动侨批活化利用,深扎乡愁根脉。侨批文物藏品蕴含着诚信观念和家国情怀,述说着悠久的中国故事,凝聚了海外华侨华人同胞共识,我们应该积极主动探索,保护管理好侨批文物藏品,积极推动侨批文物藏品的活化利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侨批文化主题活动,如举办展览、侨文化活动等,开辟侨批活化新天地,让侨批文物藏品“活”起来,从“象牙塔”走向群众,深扎乡愁根脉。

例如,汕头侨批文物馆举办侨批文化主题展,通过展示大量侨批档案,展示潮汕侨批蕴含的廉洁文化、诚信文化、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海外华侨华人“爱国、爱乡、爱家人”的家国情怀,以及华侨华人对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建设的重要贡献;还举办多个侨批文化主题展、侨批文化图片展览、“侨批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与学校共建思政课实践基地,编写《侨批文化读本》,创作侨批主题文艺作品。2023年5月24日,汕头市政府在香港举行“耀动香江·又见汕头”文化节,汕头侨批首次走进香江,引发“围观”。通过一系列侨批文化主题活动,让活起来的侨批走出去,扩大诚信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组建专业保护团队,珍藏侨批记忆。侨批文物藏品诉说着一件件酸甜苦辣的往事,见证了华侨华人漂洋过海谋生的艰辛,承载了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为了更好地保护侨批文物藏品,推进侨批文物藏品的研究工作,汕头市需要组建专业的保护团队,通过“传帮带”,培养年轻的侨批文化研究、保护者,建立侨批鉴定专家库,为研究保护侨批工作提供专业技术及人才支撑。

同时,应该积极组织开展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对侨批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等进行交流探讨,提出解决思路及对策,为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研究、利用“把脉支招”,更好地珍藏侨批记忆,传承和弘扬侨批文化。

此外,还应该建立侨批文物藏品修复实验室及修复室,购置实验设备及修复设备,开办侨批文物藏品保管及修复培训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一支掌握相关文物藏品修复及保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进而为“侨”文脉延续作出贡献。

大力宣传推广,增强保护意识。侨批文物藏品作为世界记忆遗产,做好侨批文物藏品的保护宣传工作尤为关键。汕头市大力宣传推广文物藏品保护工作,积极开发利用,深入挖掘侨批文物藏品中的爱国故事及元素,活化侨批元素,进一步扩大侨批文物藏品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侨批文物藏品的价值,增强对侨批文物藏品的保护意识。宣传推广工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举办展览、开展讲座等,将侨批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及魅力展现给公众。例如,汕头市档案馆在完成汕头侨批文物馆提质升级的基础上,不仅开辟了“麦保尔先生捐赠侨批精品展”展区,还与原来的“潮汕侨批文物展”一同展出,这种多展区的设置,丰富了展览内容,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目光。

同时,跨界合作也是宣传推广的有效途径。汕头市档案馆与汕头市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合作,在驻京办开辟侨批档案文化展厅,不仅让首都人民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侨批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拓宽了侨批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强了其影响力。

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的意义

国家情怀,凝聚民族精神。侨批是诠释中华海洋文明的“绝佳注脚”,是中华海洋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了闽粤先民及后世华侨华人远渡重洋、开拓进取的历史,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早在唐宋时期,闽粤先民便远涉重洋谋生,侨批成为维系华侨华人与族亲、家乡乃至祖国经济及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因此,保护侨批文物藏品,不仅是保留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海洋文化遗产,也是向世人展示华侨华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能让后人直观感受先辈的艰辛与奋斗,以及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谊,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海洋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凝聚民族精神。

侨史敦煌,见证华侨力量。侨批作为“侨史敦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如果说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文化瑰宝,那么侨批便是海洋丝绸之路上的“侨史敦煌”,见证了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拼搏奋斗、开创新局的辉煌历程。珍贵的书信、汇款单、照片等文物,不仅是华侨华人个人和家族的记忆,更是整个华侨华人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保护侨批文物,不仅是为了留存历史记忆,让后人感受华侨华人的魅力,合理利用这份文化遗产,推动其融入现代生活,还可以促进文化旅游、教育普及、学术研究等多方面发展。

同时,侨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是研究近代中国沿海民风习俗、生活变迁乃至国内国际局势的重要窗口。侨批并非单纯的汇款凭证,而是真实历史的见证。保护侨批文物藏品,可以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拓宽历史研究的视野,加深对近代中国及华侨华人历史的理解与认同。

此外,侨批作为世界公认的人类文明遗产,其保护与研究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球华人社区乃至国际社会。通过展示和交流侨批文物藏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增进国际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以侨动能,助力民族发展。侨批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历史价值。汕头市致力于将侨批打造为筑牢华侨华人“根、魂、梦”的精神符号,这不仅是对侨批文物藏品的保护,更是对华侨华人精神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凝聚起新时代发展的“侨”动能。

侨批文物藏品蕴含海外侨胞百折不挠的坚韧精神、笃诚守信的诚信品质、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和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通过保护和传承侨批文化,我们可以将这些品质和精神融入新时代发展中,为民族的繁荣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侨批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和交流侨批文物藏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从而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民族的繁荣进步贡献力量。

侨胞爱国、爱乡,情系桑梓。侨批文物藏品不仅承载着华侨华人的个人情感与家族记忆,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内涵。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加强侨批整理研究,活化侨批文物;推动侨批活化利用,深扎乡愁根脉;组建专业保护团队,珍藏侨批记忆;大力宣传推广,增强保护意识等多元路径,打造侨批文物藏品保护的立体网络,推动侨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侨批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深入挖掘其内在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侨批文化。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探索侨批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推动其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让侨批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单位:汕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