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场景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作者: 武晓青
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需通过合理的展陈设计,丰富并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通过对场景艺术进行创新,可实现对文物历史内涵及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提高展览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更符合文物特色及历史背景的展览氛围,促进展品与空间的深度融合,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感受到文化价值及艺术魅力。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创新与应用场景艺术至关重要,要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体现历史文化的魅力,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展览体验。
创新场景艺术的重要性
第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展览方式往往以静态展示为主,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创新场景艺术,能够基于现代先进技术,通过动态展示、逼真的造型以及多种感官的刺激,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听觉享受,满足观众对于美的追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探索欲,促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第二,创新场景艺术可以使展览生动、形象,增强展览的吸引力,同时将历史事件、文化知识等以更为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观众在观赏过程中理解及接受。在创新场景艺术中,可引进多媒体、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手段,将展览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提高他们的认知与理解能力,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还能够提升展览的传播效果,使更多的人了解及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第三,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场所,其教育功能及价值不容忽视。创新的场景艺术能够通过生动的展示及互动体验,使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文化教育与艺术熏陶。例如,通过场景艺术的创新设计,能够将历史事件、文化人物等以更加真实、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历史文化的魅力。
场景艺术的创新与应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展陈场景氛围。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场景艺术,可以确保其呈现形式更为多样,促使观众在参观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打造数字媒体艺术空间,能够突破传统展厅格局上的局限性,运用现代智能化技术及数字化技术等,对博物馆空间进行优化统筹,并经过合理设计,营造更为现代化的场景氛围,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如图1所示)。因此,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精确复原历史场景,使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将文物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使他们能够近距离观赏文物的细节,通过VR设备与文物进行互动,如旋转、缩放、放大等,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特点以及制作工艺。此外,虚拟现实技术可模拟文物的历史背景、使用场景,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物的价值与意义。在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发展中,基于摄像技术制作色彩、声音及画面更为丰富的影像资料,对三维场景进行串联,能够营造出更契合文物时代背景及历史文化的体验情境,将观众置于故事场景中。
通过动态视频还原展品本真性。在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及修缮中,涉及的细节要素多,再加之气候环境以及温湿度变化,将文物展品复原并呈现给观众的难度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与博物馆展陈设计也在深入结合,能够通过动态视频的方式,将展品的历史文化传递给观众,便于观众多角度了解文物,加深与文物的接触、互动,还原文物的本真性。动态视频能够直观地展示展品的形态、结构、色彩与纹理等细节,使观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展品。与传统的静态展示相比,动态视频更具生动性、真实感,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观赏兴趣。通过组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及音效系统,营造更为丰富的场景氛围,体现展品的多元化艺术形式,促使处于其中的观众能够感受到艺术与技术结合的魅力。另外,通过动态视频,能够将展品的相关文化故事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线,这条故事线可以围绕展品的起源、发展、变迁等方面展开,使观众在欣赏视频的同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与历史背景。因此,创新场景艺术,能够根据文物情况打造虚拟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升文物呈现效果,还原展品的本真性。
优化互动性展项设计。注重实体场景搭建的交互。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应用场景艺术时,需通过新技术及艺术形式,提高交互性,以形成良好的展陈效果。从当前形势来看,各大博物馆都十分注重搭建实体场景,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体验(如图2所示)。实体场景搭建是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基础,具体可通过模拟或再现历史场景等,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观赏环境。而互动性设计强调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加深观众对展品的了解,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应将实体场景搭建与互动性设计相结合,创建更加丰富、生动的展览空间。通过搭建实体场景,再引入光线,把控空间大小及环境,可以展现出当时的文化特性,为观众营造出真实的场景,引发观众共鸣。通过沉浸式的实景体验,观众能够深入理解博物馆所传达的精神与内涵,增强与展品的互动、交流。
行为反馈交互。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通过运用场景艺术,打造展品与观众之间的交互空间,可以在提高文物呈现效果的基础上,加深观众对文物、历史的理解。观众通过多种行为与场景互动,成为博物馆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展陈空间的趣味性,让文物“活”起来。因此,行为反馈交互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沉浸感,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展品与展览内容,更能够提升展览的互动性、趣味性,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通过行为反馈交互,观众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展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从而加深对展览的理解与记忆。设计行为反馈交互需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与习惯,设计出符合用户期望的交互方式,这需要对观众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了解他们的兴趣点,注重设计的创新性、趣味性,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多媒体数字技术交互。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博物馆展品的陈列设计开始向着数字化方向转型,并创新互动形式,带给观众多感官的沉浸式体验,同时促进观众与展品之间的交流互动,通过多媒体数字技术形象、立体地展现展览内容,突破传统展览模式及展陈设计的局限性。观众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节奏,自行组织安排参观方式及流线,增强趣味性。触摸屏是实现多媒体数字技术交互的常见方式,观众可以通过触摸、滑动等操作来浏览并选择展览内容。例如,在博物馆展厅中,通过设置触摸屏导览系统,观众可通过触摸屏幕了解展品的详细信息、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内涵等。这种交互模式可以运用触摸屏、视频以及投影等多种手段,将展品呈现给观众,丰富其感官体验。
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场景艺术的创新要点
保证博物馆展陈主题的一致性。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场景艺术的创新及应用,是提升展览质量、增强观众体验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追求创新与吸引力的同时,保证博物馆展陈主题的一致性也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保证展览内容的连贯性,更能够强化观众对展览核心信息的理解与记忆。因此,需紧密围绕展览主题进行构思与创作,例如,在历史类展览中,可通过复原历史场景、展示历史文物等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氛围,从而加深对历史主题的理解。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应统一设计风格,营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对展览主题的关注(如图3所示)。展览内容的编排是保证主题一致性的重要环节,在内容编排上,应遵循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原则,将展览内容按照时间顺序、空间布局或主题分类等方式进行有序组织,注重内容的连贯性、衔接性,避免出现内容断裂或重复的情况。除此之外,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应充分考虑展览主题的需求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选择适合的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以免新技术的过度堆砌,产生场景布置不合理、过度浪费等问题,始终依照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进行,提高展陈主题的一致性,体现出展品的文化底蕴。
增强展陈形式的科技性。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将展品信息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例如,利用3D扫描及打印技术,能够制作出与展品一比一大小的复制品,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展品的细节;通过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沉浸式的展览环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展品所处的历史或文化背景中。与此同时,多媒体互动装置的应用,能够增强展陈形式的科技性,这类装置通常结合了图像、声音、动画、触控等多种媒体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如设置触控屏幕,让观众通过触摸、滑动等操作来浏览展品信息,通过多种模式,提高观众的参与度,进一步增强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因此,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场景艺术的创新及合理应用,能够通过场景的优化布置,引导观众明确文物背后蕴藏的故事,基于数字化技术,突破传统艺术的审美观、时空观,将文物信息通过虚拟、特技的方式展现出来,丰富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方式,提高展陈效果,为观众提供更为生动的观展体验。
综上所述,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场景艺术创新,对于提升展览的吸引力、教育性以及观众体验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根据博物馆的特点及展陈设计要求,创新场景艺术,展现更为适配的场景效果。在未来的发展中,也要不断探索、创新场景艺术的设计理念以及技术手段,为观众提供更加新颖、生动、交互性强的展览体验,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淮安周恩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