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六安,虽为拼配却是好茶

作者: 杨多杰

香六安,虽为拼配却是好茶0
香港是我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大街小巷里茶楼、茶室、茶餐厅、茶行、茶庄举目可见。图为香港传统粤式茶楼“莲香楼”,1927年开业,2019年更名“莲香茶室”。

前几期笔者谈起“六安骨”,很多读者都觉得新奇。这一期,我们再来聊聊它的好兄弟——香六安。说是兄弟,皆因为这两种茶名中都带有“六安”二字。同时,这两款茶“出身”相同,都曾是粤港澳老茶行的爆款产品。当年的香六安,是家家户户的必备之茶。可如今不要说买卖,就是听说过“香六安”三个字的人,也是寥寥无几了。这么冷门的茶,咱们从何说起呢?不妨,就从曾流行于京津冀的一款“美食”开始吧。

特色饮食“折箩”

在北京、天津一带,有一种特色饮食,名叫“折箩”。起源自何时?谁也说不好了。但常见于描写民国生活的文章当中。谈起“折箩”的出现,不能不说北京的宴席风气。

旧京的餐饮业,可分为饭庄、饭馆、二荤铺子等几类。所谓饭馆,最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餐厅。可以接散客,三五个朋友去吃,冷热荤素,丰俭由人。二荤铺子,更像是单位楼下的快餐。经营范围比较单一,菜品较少,基本上是工薪族吃工作餐的好去处。饭庄,则大不相同。首先,这种地方不接待散客,而是承办各种酒席。其次,饭庄的消费很高,做的也不是家常菜。北京的饭庄一般以成席的鲁菜为主,偶尔有一两家主做淮扬菜。

香六安,虽为拼配却是好茶1

·折箩·

笔者曾偶然翻看过谭汝为教授编撰的《这是天津话》,书中也收入折箩一词。由此可见,折箩为京津共有的特色吃法。关于折箩的定义,该书解释的十分清晰:

宴会酒席吃剩下的菜,不同种类,都倒在一起,称为:折箩。为什么叫折箩?这里的折,属于动词,就是倒过来倒过去的意思。所谓箩,是名词,就是箩筐的意思。折箩的构词理据,就是把酒席结束后的各种剩菜,集中倒入箩筐里的意思。

这些饭庄的菜好,环境更棒。有宽阔的庭院,幽静的房间。使用的餐具,也都是成套成桌,名窑细路的瓷器。饭庄的一次宴席,起码要摆几十桌。中国人的宴会,总是讲究排场。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而最理想的状态,则是一定要有菜剩下来。盆干碗净,则好像客人没吃饱似的。

旧京的饭庄子,每天剩下的菜量的确十分可观。宴会结束后,就会有伙计收拾桌面,把这样一盘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剩菜,倒入一个特定的箩筐。之所以要是箩筐,是因为这样汤水可以沥下去,而留下实实在在的“干货”。留下来的“干货”,饭庄的大厨会进行二次加工。烩出来的一大锅,便是折箩。

请注意,这里也明确指出折箩必须是“宴会酒席吃剩下的菜”。也只有这种讲排场的酒席,才可以有几乎未动筷子的美味佳肴。也只有这样的剩菜,才可以成为制作折箩的食材。小饭铺,或者散客吃剩下的菜,没法制作折箩。

物美价廉的美味

饭庄的折箩,是一种十分廉价的美食。一般就是支一个摊子,一大碗一大碗的卖。著名的历史文献学家来新夏先生,曾在文章里回忆读中学时吃折箩的经历:

每周至少有两三次从家里带饼子或馒头,到折箩摊,花一毛钱,从滚开的大锅里盛一大碗折箩菜,吃得满头是汗。有时还带着铝锅,买两份带回家烩菜,真是价廉物美。有时还能在碗里夹到鱼虾和丸子。有一次,在折箩摊上,我夹到一缕像粉丝那样的菜肴,旁边一位小商贩告诉我说,这是鱼翅。我又仔细看了看,急忙吞下。吃折箩菜,让我吃到从来没吃过的东西。我三年高中,一直光顾这家折箩摊,直到去北平辅仁大学求学为止。

香六安,虽为拼配却是好茶2

有鱼虾、有丸子,甚至能吃到鱼翅。这样的折箩,可谓是货真价实!著名的红学家、文物鉴定家周绍良先生在《馂余杂记》一书中回忆:每次祖父、父亲设宴请客后,都会嘱咐伙计把剩菜用食盒送回家来,名曰“送折箩”。食盒里的剩菜,便是晚上全家人的饭食。

折箩,代表着人们对于食材的尊重。杯盘罗列,是好客之心。烹制折箩,是惜物之情。

香味独特的六安

香六安,其实就是茶界折箩。和六安骨类似,历史上的香六安里也没什么祁门安茶。那么香六安,到底是什么做的呢?香港的香六安,主要使用一些云南普洱的散茶。同时,还会混合店里的碎红茶和碎绿茶。当然,也可能还有各色乌龙碎。这些碎茶,都是哪来的呢?这与香港在茶叶市场中的角色有关。

当时的香港茶行,贸易量很大。许多大陆名茶,都要通过香港再转销至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每一次分装茶叶,总是会有不少的碎茶出现。有时候,还常有一些尾货囤积。这些本都是质量优异的好茶,可是却失去了商品茶的意义。于是,茶行老板便将这些茶,按一定比例进行拼配,从而造就出一款新茶。不光是拼配,为了统一口感,再配以米兰花提香。由于“安茶”在香港茶界地位太高,所以也想着能蹭一蹭热度,便有了香六安的问世。

香六安,虽为拼配却是好茶3

这么多的茶碎,本也都是好茶,只是缺了卖相,难不成就成了垃圾?当然不行。换句话讲,若是只能“以貌取茶”,那也真称不上懂茶之人了!习茶之人,爱茶,更要懂茶。任你讲的天花乱坠,我还是只认这杯茶汤。整茶也好,碎茶也罢,能泡出好喝的茶汤,便是好茶。

在香港,专门有一批老人爱喝香六安。如同折箩里有肉丸、虾仁甚至鱼翅一样,香六安里可也都是好茶啊!陈年普洱、上等绿茶、特选祁红,可谓是应有尽有。喝惯了这口儿,一般的茶还真很难替代。

笔者曾在香港上环的三家老茶行,各买了二两香六安。拿回酒店开汤尝试,竟然各有特色,不是一个味儿。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日久天长,各家的香六安都有了自己的秘方。用几种茶互相搭配,从而寻找到口味上的黄金平衡点。这茶界的折箩,实则是惜物精神的最好呈现。看似将就,实则讲究。香六安,价格不高。但这份爱茶、懂茶、惜茶的情意,贵比真金。

历史上的香六安,里面几乎没有祁门安茶。没辙,安茶太金贵,没人舍得这么做。近几年祁门安茶复兴,也有一些有心之人致力于制作名副其实的香六安。祁门安茶的非遗传承人徐乾先生,用上等安茶窨制了一款茉莉安茶,也送了我一大包品鉴。实话实说,花香是很好,但似乎与安茶的味道不甚相融。听说他明年还打算改用歙县的珠兰,再窨一批祁门安茶试试看。一款名茶,创制不易。祝愿名副其实的香六安,能够早日与爱茶人见面。

(责编:马南迪)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