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婚礼在即,我为何会与爱人分道扬镳
作者: 徐文娇小言咨询:
在婚礼的前一天,我向未婚夫提出了分手。未婚夫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由母亲独自抚养成人。虽然谈恋爱时我已了解到这一点,但一直觉得没什么不妥,我们相处得也很好。但自从我们决定结婚以来,他母亲便开始插手我们的事情。我们的婚礼,没有一样是按照我的心意筹备的。我跟未婚夫提意见,他却说都是小事,应该顺着他母亲来,他母亲也是重视才会这样的。我一直忍让着,但在婚礼的前一天,我崩溃了。我突然预见了自己婚后的生活。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提出了分手。在外人看来,我的这个决定很冲动,但我很庆幸自己做出了这个决定。请问,我这样做对吗?
徐文娇老师解答:
婚礼,作为一种社会公认的“承诺仪式”,意味着:我愿意跟这个人走入婚姻,成为终生的伴侣,共同肩负起婚姻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健康还是疾病,都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当我们开始认真践行这个承诺时,却发现关系并没有朝着我们想象中的方向发展。
在幻想婚姻生活的过程中,双方对于未来的生活方式、婚姻角色、经济责任、赡养老人以及抚养孩子等方面,慢慢有了更具象化的设想,一些隐藏的冲突也开始慢慢显现出来。在筹备婚礼过程中,家族的介入、双方父母的要求、经济压力以及家庭文化差异等各种冲突,都会打碎此前恋爱时的“浪漫滤镜”,让双方更真实、更现实的部分浮现出来。
小言因为未婚夫在婚礼筹备期间过于顺从他的母亲而决定分手。小言未婚夫的行为可能不仅是“妈宝男”的表现,还是对母亲的情感过分依赖的表现。单亲家庭的背景影响了他的依恋模式,母子关系紧密且缺乏一定的边界,导致其与母亲相处时退行至儿童状态。他并非不爱小言,而是婚姻意味着他要与母亲分离,成为另一个女人的丈夫,并给予她幸福。这种潜意识会让他觉得这是对母亲的一种背叛,而顺从母亲、不让母亲生气,成为消除这种背叛带来的愧疚感和分离焦虑的方式。

小言做出分手的决定,反映了她对自我完整性的保护和对自我边界的保护,希望避免某种家庭悲剧的发生。
当然,在婚前敏感期,我们不仅会触碰到对方的一些个人议题,也会触碰到自身的某些议题,如潜意识里对婚姻的恐惧、对失去自主权的恐惧、对丧失部分自我的恐惧、对两人生活融合的恐惧。这些可能会被无意识地投射到当前的关系里,在内因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小言做出了婚礼前分手的重要决定。若小言有机会深入探讨一下自己的依恋模式,直面并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场分手便会让她有更多的收获。
比起“和谁结婚”,更重要的是“以何种自我进入婚姻”。婚礼前分手,虽然有可能被贴上“冲动”的标签,但作为当事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有能力为自己的幸福负责,这样才会让自己的选择更有意义。
责编/刘璐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