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开展策略

作者: 曹颀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开展策略 0

【摘要】语文是一门兼具感性特质与理性精神的学科,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思辨性阅读作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优化教学策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文章阐述新课标下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探索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以期实现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思辨性阅读;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曹颀(1987—),女,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向阳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强调教师要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形成正确的态度与立场,增强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思辨性阅读能够驱动学生以辩证统一的观点阅读文本,使学生学会主动分析、探究知识,从中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感知阅读的逻辑性与深刻性。小学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开展策略,引领学生深层阅读,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效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重点关注“思”与“辨”两个方面,明确二者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内在关系,指引学生深思文本、探究内核、丰富感知。这样一来,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拓展与延伸,让他们以多元视角解读文本所涉及的问题,并通过合理推测、理性分析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来解决问题[1]。学生能通过阅读收获更多语文知识,丰富阅读知识储备,进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由此,学生能够在阅读活动中产生更为独特的认知与见解,持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

(二)有利于驱动学生多维思考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能够驱动学生多维思考,让其实现对文本的多维考量与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发展尚未成熟,在阅读文本时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维误区,往往只围绕某一角度展开对文本的分析,难以做到思辨性考量[2]。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评析文本,学会多角度思考,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建立与作者的情感链接,明确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入文本内核。这样的阅读教学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其阅读体验,从而增强阅读效能。

(三)有利于拔高学生思维层级

“思辨性”属于高阶思维范畴。与传统意义的阅读教学模式相比,思辨性阅读不仅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还强调学生对文本背后的逻辑、论据与证据等方面进行挖掘与推理,让其经历深层次思维活动,从而达到高阶阅读水平[3]。在思辨性阅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能够实现螺旋式上升,逐渐实现深层阅读。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开展策略探究

(一)深耕教材,锚定阅读思辨要点

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深耕教材,分析与提炼文本中具有思辨性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整体性设计与构建,从而明确阅读思辨的要点,以及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向[4]。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思辨要点拟定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标与方式,引领学生有方向、有目的地开展思辨性阅读。

以《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议论文,是训练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应综合分析该篇文章的各种观点,并从中提炼阅读思辨要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文章的主要观点之一,作者用事实论证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难,锲而不舍地追根溯源,就能在生活中发现真理。作者将这一观点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提出观点,第二部分是运用事例证明观点,第三部分是重申观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大致确定思辨要点为“事例运用与观点证明之间的关系”。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思考作者如何使用事例证明观点,并基于阅读所得,探究选取事例说明观点的表达方法,以掌握正确的论证方法。教师需要围绕这一思辨要点明确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目标: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作者借助哪些事例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迁移运用,学会选取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需要初步确定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分别梳理与概括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等科学家的事例,并厘清三个事例之间的关系,探讨作者如何利用三个事例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

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深耕教材、剖析内容的基础上锚定阅读思辨要点,并围绕思辨要点精准设计阅读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横向、纵向分析文本事例,审视事例与观点之间的关联,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实现深层次思辨,进而提升思辨性阅读教学效率。

(二)设计问题,梳理阅读思辨主线

问题是驱动思维发展的力量,能促使学生质疑和思辨。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准设计驱动性问题,引领学生多维解读与分析文本,拓展学生思辨的深度与广度[5]。在梳理阅读思辨主线时,教师要立足文本内核,从“思”与“辨”的角度进行考量,用思辨主线贯穿思辨性阅读教学。

以《学弈》的教学为例。该篇文言文讲述了弈秋教授两名学生学棋的故事,传达了智力并非造成学习成果差异的唯一因素的道理,反映专心致志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把握本篇文言文的思辨主线,以思辨性的视角进行解读、分析,教师可以从该篇文言文的思辨要点出发,设计以下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探寻文本内核。

总问题:为什么两名学弈者在同样的条件下学习结果不同?

子问题一:两名学弈者在学习下棋时有哪些表现?他们的态度如何?

子问题二:两名学弈者的专注程度与学弈效果具有什么关系?

子问题三:文中“为是其智弗若与”的疑问与后面的回答“非然也”表明了什么观点?

子问题四:整篇文章的人物塑造与主题揭示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如上所示,教师设计了总问题与四个子问题,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指引学生进行多维思辨。例如,在探究子问题一时,学生会围绕两名学弈者专注程度的差异展开对比:一名“惟弈秋之为听”,一名“虽听之”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学生细致分析两人的心理活动,逐渐领会“专注程度会影响学习效果”的道理,从而为分析“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审视“为是其智弗若与”的假设、感知“专注的重要性”的主题进行思维铺垫。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逐层探究四个子问题,然后让学生回顾总结,回答总问题,使得思辨性阅读形成闭环,指引学生基于全文,综合分析学习态度与成果之间的关系,逐步实现对文本内核的深层思辨。

(三)丰富活动,布局阅读思辨领域

活动是学生习得知识、体验知识、内化并迁移知识的重要媒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应丰富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思辨主体,在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的活动中深层分析文本内核。如此一来,教师能够有效布局一个科学的、以学生自主思考和辨析为主的思辨场域,从而激活学生更高阶的思辨性思维,提高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质量。

以《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围绕“辩”字,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演绎活动与辩论活动,布局阅读思辨场域,让学生转向高阶的思辨性思维。

【活动1:演绎“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重在让学生思考两小儿在辩论中的观点、依据、结论,从而让学生掌握“用事实说明观点”的思辨方式。基于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辩论观点、辩论依据、结论等方面梳理两小儿的辩论过程,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大胆联想、多维拓展,模拟“两小儿辩日”的场景。学生能在此次演绎活动中感知两小儿的人物形象,了解辩论的流程与形式,并掌握一定的辩论技巧。

【活动2:辩论两小儿的观点】

首先,教师可借助“你能找到两小儿观点相矛盾的根本原因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探究文言文的内核,带领他们以辩证、客观的角度理性分析两小儿的观点。接着,教师可组织辩论活动,确定辩论主题“两小儿的观点是否相矛盾”,随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部展开举证、论证、自由辩论、总结等环节,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辩论,在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后,进行互相问答,要求辩论时语言准确、逻辑清晰,从而使学生更客观且全面地分析两小儿的观点。

由此可见,在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演绎活动与辩论活动,让学生通过演绎活动领会辩论逻辑、探寻思辨奥妙,在辩论活动中分析辩论观点、锻炼思辨思维。

(四)实施评价,健全阅读思辨体系

在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这一环节,健全阅读思辨体系,增强思辨性阅读教学的效果。以往的阅读教学关注学生在字词学习、课文理解、技能操练等方面的情况,评价维度单一,具有片面性。在新课标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实施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评价,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发展情况,构建相应的评价机制,助力学生强化思辨思维、提升思辨能力。

再以《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为例。一方面,教师应针对思辨活动实施多主体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应在明确评价指标与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设计思辨性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以综合评估整个思辨性阅读教学过程。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学生先开展组内互评,评价组员是否在演绎活动与辩论活动中实现深层次思辨。随后,教师可让各小组开展组间互评,即根据其他小组的演绎及辩论活动,用富有逻辑的语言,按照“举例+结论”的方式评价其他小组在思辨知识、思辨能力、思辨思维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在互相评价中持续深化思辨性思维。

教师可通过以上评价方式获得更为客观且多元的评价结果,从而更好地调整并优化思辨性阅读教学活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循环的思辨性阅读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开展思辨性阅读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辨性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驱动学生多维思考,拔高学生的思维层级。教师应深耕教材,锚定阅读思辨要点;设计问题,梳理阅读思辨主线;丰富活动,布局阅读思辨场域;实施评价,构建阅读思辨体系,从而充分发挥思辨性阅读教学的育人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丽云.凸显思辨意识,点亮阅读课堂: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J].学苑教育,2024(21):22-24.

[2]陈玉蓉.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探析[J].中小学班主任,2024(12):83-84.

[3]吕丽娟.学会辩证思考,引领深度阅读: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方法梳理[J].小学生作文辅导(下旬),2024(6):21-23.

[4]王美祝.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来源和教学路径[J].教育观察,2024,13(17):27-31.

[5]成紫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沈阳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