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 张小英

【摘要】写作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英语知识积累,就无法完成英语信息的输出。在应试的教育环境里,写作教学更侧重应试技巧,只重写作之“形”,对“神”的重视不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真正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写作课程。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根治英语写作教学有形无神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写作课程;写作课程设计;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张小英(1970—),女,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八初级中学。

写作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笔者认为教师需要重视写作,设计适合学生的写作过程并辅以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的背景

为了让研究更具针对性,笔者对研究的背景进行梳理,以确保研究方向与思路的正确性。

从微观方面来看,笔者研究的焦点主要锁定在学生身上。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是害怕英语写作的。他们害怕英语写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感觉无物可写;二是对英语语言运用不熟练,从而产生畏惧英语写作的心理。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有命题写作、材料写作、续写等多种形式,尽管中考的要求相对单一,但是日常的训练却可以是多元的。

从宏观方面来看,笔者重点研究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新动向。近年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逐渐由关注学生的语言技能向关注语言社会化、语言与学科内容相整合的方向发展[1]。这是一个重要的动向,同时也是笔者课题研究的新动力。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视野下,教师需要通过语法知识训练、写作技能训练等方式解决学生语用能力缺失的问题。经验视野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有显著的应试导向。考试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这样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谓的考试技巧并获得高分,但是客观上并不利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英语写作素养的提升。对此,笔者进一步拓宽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设计的视野,寻找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旨在实现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由课堂化走向社会化、应用化。

笔者认为,能够服务于学生英语写作素养提升的资源都可以作为英语写作课程资源,能够促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升的环节都可以作为课程视角下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理解可以让教师在指导学生英语写作时,有更强烈的英语写作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从而设计更能满足学生英语写作需要的英语写作教学流程。

二、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的实践

初中英语写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十分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写作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寻找多样的课程资源,运用学生能够适应的方法开展英语写作训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立足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能够真正促进学生能力提高的英语写作课程。

(一)优化教学环节

从英语写作课程设计的角度来看,教师设计的重心应当在于引导学生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尽快进入英语写作状态。要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课程设计可以选择“Warm-up”+“Lead in”的教学环节。

在“Warm-up”环节,教师的课程设计重点在于明确写作目的。如“Lead to the topic of writing”(如“Food and eating habits”)、“Encourage students to try their best to use English for thinking and speaking”(这一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而英语思维是英语写作的重要基础,也是英语写作教学目标的核心之一)。

在“Lead in”环节,教师设计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四点。一是“To cultivate students spirit of teamwork”(团队合作能带来很多个体努力难以达到的效果);二是“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do more oral practice”(英语口语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用习惯与英语语言运用直觉);三是“To help students enjoy learning English”(帮助学生享受英语写作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获得英语写作的成就感);四是“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how to use a questionnaire to write a report”(这是一种应用性写作要求,旨在促进学生写作之后的反思,这也是英语写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加隐性知识的输入

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有显性教学与隐性教学两种教学方法。隐性教学具有内隐、间接、影响持久等特点,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以社会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隐性教学的角度设计初中英语写作课程,可以增加隐性知识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2]。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培养学生的隐性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解决英语写作教学有形无神的问题。

在以“Food and eating habits”为主题的写作训练中,笔者基于“Warm-up”“Lead in”两个环节设计教学,并强调运用个体思考、小组合作、先口语后书面表达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可以主动地搭建英语写作框架。下面,笔者摘录一名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的写作内容:“Good and reasonable healthy eating habit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ealth care, which can make the body grow and develop healthily;poor eating habits can lead to the disorder of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infection of diseases.In contrast, a proper diet will play a therapeutic role in the disease and help the body to recover health.”在笔者看来,一名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内容,得益于课程视角下的英语写作教学设计,也得益于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后,笔者与学生进行交流,其中一些观点引起笔者的重视。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用英语写文章,关键要在大脑里想好写什么和怎么写。我在参加小组讨论的时候,特别注意听同学说关于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直接用英语说:“English composition should reflect the authentic essenc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writing conventions.”。

在以“Improve my English writing skills”为主题

的写作训练中,学生需要结合英语写作经验进行构思。这实际上需要学生探寻服务于英语写作的资源。此外,学生还需要结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进行思考,即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英语思维。笔者发现,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开头运用设问类句式,就可以让读者眼前一亮。”有的学生提出:“作文的正文部分一定要充实,要将自己的观点充分表达出来,还要有一定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还有的学生提出:“在写作时,可以转换表达方式,运用亮点词汇;也可以引用英语谚语,贴近英语的表达习惯,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Knowledge is power’等。”这样的总结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难能可贵。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提出的观点是学生总结自己的英语写作经验而形成的,能够对指导自身的英语写作起积极作用。

三、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小结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在课题研究中发现,教师开展初中英语写作课程设计,需要基于课程视角,系统把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原有课程设计的优化。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显著提升不仅可以证明英语写作课程设计的有效性,还可以证明英语写作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因此,在立足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课程设计思路,并坚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满足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一)建立信心

培养学生英语写作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是初中英语写作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和价值判断,进而在英语书面表达中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建立信心,从而更主动地参与英语写作活动。

(二)中英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面对英语写作任务时,往往会用母语对基于生活经验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即学生会先用中文在脑海里把自己的生活经历“过一遍”,选择贴合写作主题的素材,再尝试将其翻译成英文。比如要写暑假经历,学生可能先回忆自己在暑假的体验和感受,再找对应的英文表达。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提供一定的写作思路,但是也容易导致写作欠缺英语思维。因此,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中英对比是值得教师研究的内容。

学生在学英语时,会不自觉地将中文和英文进行对比。这实际上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也是教师开展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抓手。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比中英这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帮助学生逐渐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

在讲授遣词造句时,教师可以增加中英文表达差异的对比。比如,中文中的“有”可以表示很多含义,如“拥有”“客观存在”等;而在英语中,表示“拥有”需要翻译成“have”,表示“客观存在”需要翻译成“there...”。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教师可以增加中英思维模式的对比,如中文讲究铺垫,英文则习惯开门见山。在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时,教师可以增加中英背景文化的对比,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3]。

(三)学生互评

在学生完成英语写作任务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基于以下要素开展互评。

1.作文是否开门见山?能否吸引读者?

2.作文内容是否丰富?框架是否完整?

3.是否使用新词汇和句型?使用是否恰当?

4.是否存在拼写、词性、时态、搭配、主谓一致等问题?

5.是否需要改进?能否总结英语写作的经验?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4]。在这一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面临着转型的机遇与挑战。教师要将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作为重点,深化实践与研究,从而做到因材施研和因材施教,不断促进自身教研水平的发展和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滕延江.“学术读写素养”范式与学术英语写作课程设计[J].当代外语研究,2016(1):41-47.

[2]曹佳,苑辉.隐性教学视角下的英语写作课程设计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1(16):110-112.

[3]王欣.基于汉英对比的英语专业写作课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3(21):172-173.

[4]陈雅琪.基于课程改革视域的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探析:以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2 “Hobbies”为例[J].校园英语,2024(4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