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评价策略研究
作者: 刘欣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教师注意到教学评价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出现内容单薄、主体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导致教学评价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文章围绕教学评价的内涵及价值,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细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优化评价方法等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希望可以帮助广大教师有效实施教学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核心素养;教学评价
作者简介:刘欣(1985—),女,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向阳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醒教师“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尽量“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同时“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评价方式的变革”。一线的教学工作者不仅应当设计高质量的语文课程活动,还应在组织活动时重点考查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给出教学反馈,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逐步提升核心素养。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及价值
(一)教学评价的内涵
为了有效评估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教师应当依据教学目标,使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在实际评价时,教师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给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依据评价结果优化教学设计、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模式。
(二)有效教学评价的价值
1.聚焦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教学的目的应当是促进学生发展。有效的教学评价便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然后采用恰当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推动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进。
2.让教师了解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向,推动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得到科学的教学评价后,教师可以准确分析现状,从而顺利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而要给出有效的教学评价,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并不断进行实践尝试,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会逐步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观察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时,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导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效果相对较差。
(一)评价内容单薄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当涉及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等维度[1]。然而,部分教师在实施评价时,仍过于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技能、能力、素养发展不够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将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学习重点,而非更多地尝试探究学习,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
(二)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是教学评价的实施者,应当包含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成员[2]。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评价观念影响,部分教师依然将评价的权力握在自己手中,没有将多元评价主体引入评价活动,导致教学评价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片面性。显然,教师无法精准、全面地了解全体学生的发展情况,也难以给全体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评价无法真正发挥诊断、激励作用。
(三)评价方法陈旧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也应具有多样性。然而部分教师在实施评价时,依然只采用书面作业和测试题评估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据此给出评价意见。这样的评价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也无法合理评估学生的技能、能力、素养发展情况,评估结果不够有代表性,教师显然无法从这样的评估结果出发调整后续教学活动以及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有效评价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细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优化评价过程,增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确保其充分发挥作用。
(一)细化评价内容
有效的教学评价应当是精细、全面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表现,多维度地考核学生技能、能力、素养发展情况[3]。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为了确保教学评价有效,笔者在组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前,设计了包含多维度评价内容,而且评价指标相对具体的评价量表(如表1所示)。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笔者根据评价量表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丰富评价主体
有效的教学评价应当具有多元评价主体,至少包含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在这三个评价主体中,教师需要扮演关键角色,指引学生、家长参与评价活动,及时整合评价结果,并依据评价结果调整后续教学活动[4]。
1.学生自评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按照一定的标准评估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结果。自评是学生认识自我的直接方式。自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动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在自评时,学生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及时查漏补缺。
在组织以“猜猜我是谁”为题的习作活动时,笔者在学生完成习作任务后发放习作评价量表(如表2所示),鼓励学生按照评价量表自评,发现自己在基础知识、习作主题、材料选择、技巧运用、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由此,学生可以初步了解自己的习作情况,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逐步提高习作质量。
2.生生互评
教师还应引入生生互评环节,指导学生按照评价量表客观、公正地评估同学的学习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我和他人。
在组织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时,笔者依据活动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笔者鼓励他们回顾小组内其他同学的学习表现,分析同学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然后据此写下对同学的评价意见。在完成生生互评任务时,学生同样需要进行自我评价,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表现,看到别人的学习亮点和问题。由此,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获得完善自身学习方法的思路。
3.家长评价
家长的评价可以使教师更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鼓励家长参与评价活动,也方便家长开展更高质量的家庭教育,以及给学校教育提供支持。为此,教师要发挥专业能力,引领家长参与教学评价。
一般来说,笔者会利用课余时间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教学评价的价值,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除此之外,笔者还根据日常教学情况,及时向家长发放教学评价量表,鼓励家长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分析孩子多个维度能力的发展情况,然后使用面对面交流、在线沟通等方式向教师反馈孩子的学习表现和发展情况。此后,笔者和家长一起确定课后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家、在学校高效学习。
(三)优化评价方法
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两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入手优化教学评价。
1.定性评价
定性评价是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5]。常见的定性评价方式有口头评价、给出作业批语等。教师应当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况,选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相关数据,并据此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估的评价方式[6]。定量评价关注评价对象可量化的品质与行为,注重评价过程的标准化、精确性和公平性,评价程序明确、可操作性强。有效的定量评价不但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由此,教师可以科学地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帮助全体学生获得发展。
例如,笔者在组织朗读课文的活动后,出示了朗读情况评价量表(如表3所示),鼓励家长在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后,根据这一评价量表给出评价意见。同时,笔者建议学生依据评价量表自评。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评价活动,努力细化评价内容、丰富评价主体、优化评价方法,确保教学评价充分发挥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明满,肖欣亿,申小艳.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3(27):73-75.
[2]张惠霞.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问答评价活动的优化策略[J].教师,2023(7):21-23.
[3]孙苗苗.核心素养导向评价引领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为例[J].新校园,2022(8):26-28.
[4]林立南.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科表现性评价[J].教育科学论坛,2022(20):76-80.
[5]褚倩倩.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评价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2(7):32-34.
[6]彭东雄.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J].家长,2022(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