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陈月华【摘要】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有利于让学生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并借助自身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系使问题得以解决。鉴于此,阐述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优势,接着提出几种策略,以期为其他教师提供有益借鉴,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问题解决;情境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23年度科研课题“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板块的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3zysj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月华(1975—),女,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雅荷塘小学。
真实情境是一种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能唤起学生经验的环境。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实现知识迁移,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拓展思维广度、深度,为数学学习的高效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将创新方法应用到教学中,通过真实情境问题解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全面落实育人要求。
一、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优势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可以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数学理论变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提升作业实效性[1]。如教师在讲授分数的相关内容时,为学生布置分蛋糕的实践作业,可以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和运算法则,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往往侧重于单一类型的习题和大量、重复的练习。这样的作业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容易造成学生参与度不高、练习效果较差。而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能够通过模拟生活场景、设置挑战性任务等方式,极大提升作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不再需要被动地完成同类型习题,而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高效完成作业,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自己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要求学生多方面地收集信息或数据,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经历团队合作、实验验证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数值的计算或者公式的使用,而要通过沟通协作、批判性思考、实践操作来进行复杂问题的解决。这个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
求[2]。如在学习数据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借助各种图表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并进行数据的填写和计算,能发展综合能力。
二、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作业
教材是教与学的连接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与学生开展学习的重要依据。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小学数学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有许多真实的问题情境。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相关资源,进行教学的合理拓展、延伸,以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材优势[3]。
以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为例,在第一个“做一做”板块中,教材要求学生统计本班同学出生的月份,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制作条形统计图,从而了解哪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等情况。该板块的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有关该板块的素材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课下通过询问、记录、整理、思考,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在实践中进行问题解决,学会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为了提升学生写作业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进行调查。如对于“本班同学最喜欢上什么课?”这一问题,首先,学生需根据目前学校为本班开设的课程制作统计表;其次,学生需对本班同学的喜好进行调查,将获取的信息进行记录;最后,学生需依据记录的信息制作条形统计图,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实践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在真实问题的驱使下积极地完成作业,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发挥作业对学生能力提升的
作用。
(二)利用校园资源设计作业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为教师设计和布置作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场景,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提升。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时,要巧妙利用校园资源,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在实践中高效掌握所学数学知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4]。
以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据收集和整理”为例,教师在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收集、记录、整理、分析数据和找出有效信息的过程,从而认识到统计的必要性,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在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设以下真实情境:新学期伊始,为了让学生以崭新的面貌开启本学期的学习,学校打算给学生定做新的校服。在校服的颜色上,学校决定让学生通过投票来选择。目前,校服有红、黄、蓝、绿四种颜色。那么学校怎样才能了解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呢?经过对这个情境问题的思考,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直接在全校范围内调查每个学生的喜好;有的学生则认为可以先了解每个班级的投票结果,再将各个班级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在实际解决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明确学校学生的总人数以及借助相关资源,知道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进行信息收集。在调查结束后,学生了解到学校学生喜欢绿色的人数最多,喜欢黄色和蓝色的人数持平,喜欢红色的人数最少。
结合校园资源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代入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与他人互动来收集信息,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借助节日活动设计作业
在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入节日活动,借助其文化内涵和有趣的场景,为学生完成作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生动的素材,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5]。这需要教师结合不同的节日活动设计丰富的作业内容,如让学生在春节通过包饺子的方式巩固乘法和除法的知识,在中秋节通过分月饼的方式巩固分数知识,在国庆节通过开展运动会的方式巩固统计的知识。融入数学知识的真实的节日场景,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引领下,深刻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价值,让教师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为例,本节课需要学生借助实例,认识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知道如何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不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提升推理和判断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引导下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点间的联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在教学完本节课后,教师以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为背景,布置一项“春节红包抽奖”的实践作业。为了完成这项作业,学生自己设定不同的奖品、任务,以及抽中每种奖品、任务的概率;然后,学生制作与家庭成员人数相同的春节红包。有的学生因为自己家里有四口人,所以准备了四个红包:第一个红包装有五十元,第二个红包内的纸条写着“要做家务”几个字,第三个、第四个红包内的纸条都写着“要包饺子”几个字。拆红包时,该学生是第一个拆的人,他看了红包里的纸条写的内容后发现自己要做家务,就对家人说:“你们接下来一定不需要做家务,而可能会得到五十元或者要包饺子。”该学生的妈妈第二个拆红包,得到五十元,随后对还没拆红包的家人说道:“你们的红包内一定装有写着‘要包饺子’几个字的纸条。”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该学生了解到某种事件在所有事件中所占的数量越多,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以节日活动作为载体进行作业设计,不仅能使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还能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四)通过家校共育设计作业
家校共育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协作,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从而充分发挥家校协同育人的作用[6]。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内容设计亲子作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现状,与学生一起学习和成长,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为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观察扇形统计图,找出扇形统计图想要传递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描述,从而提升学生的数据意识。为了降低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难度,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后,教师为学生布置“制作关于家庭一个月的生活开支的扇形统计图”这项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作业,让学生和家长合作完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经过与家长的商讨,决定以去年的10月份为例进行包括食品费用支出、水电气费用支出、服装费用支出、文化类支出以及其他支出的家庭生活开支的数据收集。该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了解到,10月份家庭生活总支出3615元。其中,食品费用支出1356元,水电气费用支出536元,服装费用支出867元,文化类支出653元,其他支出203元。在收集到这些数据后,该学生和家长一起计算各种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进而算出食品费用支出占比37.5%,水电气费用支出占比14.8%,服装费用支出占比24.0%,文化类支出占比18.1%,其他支出占比5.6%。根据上述数据,该学生和家长一起动手制作扇形统计图。从制作好的扇形统计图中,该学生清晰地看到,去年10月份家庭生活开支最多的是食品费用,第二多的是服装费用。
开展家校共育,进行实践作业设计,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使数学教学更加有效,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真实情境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实践作业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有助于落实新课标要求,推动学科教学改革。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新课标,强化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利用校园资源,借助节日活动以及家校共育等手段,增强小学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开放性、实践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4(24):128-130.
[2]胡良艳.“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和实践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24):14-16.
[3]刘冰梅,黎有文.整体建构 学做融合:小学数学“学做融合”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4(23):96-98.
[4]孔宪玲.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人生与伴侣,2024(28):82-84.
[5]吴月燕.聚焦行程问题作业设计 提升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J].教育,2024(26):79-81.
[6]陈敏.指向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