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融合

作者: 张剑波

【摘要】通过精彩的教学内容、多元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会美,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传统文化;作品

作者简介:张剑波(1984—),女,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东海小学。

美术是利用视觉形象体现观念、表达情感、丰富精神世界的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更新现有教材内容,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获得对美的感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优势

(一)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蕴含了古人的情感。同时,很多优秀的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传统文化。艺术家常常会借助传统文化元素,让自己的作品带有民族色彩,体现传统审美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展示有关传统文化的作品,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汲取美的营养,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二)优化教学活动

以往的只注重绘画技法的美术教学无法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难以让学生获得对特定技法的训练机会。而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能让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有机会完成特定技法的练习并掌握这些技法。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领会文化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1]。

(三)改变课堂主体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还能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创作,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

(一)鉴赏民风民俗,感悟色彩美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民俗。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内容对于培养学生感知色彩的能力是极其有利的。学生在鉴赏民风民俗后,可以对与之相关的建筑、人物、非遗有初步的认知。这对于他们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也是很有帮助的[2]。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3课“风筝的魅力”为例,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学习与风筝有关的知识,认识放风筝这一民俗,同时让学生制作多姿多彩的风筝,在进行色彩搭配时感悟色彩美。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尝试不同色彩的搭配,将风筝制作出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进行与风筝有关的导入,在课件中展示清代诗人高鼎所作的《村居》这首诗并提问:“诗人在诗中提到的‘纸鸢’是什么呢?”结合五年级学生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特点,教师采用问答法来教学,能充分激起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欲望。接着,教师可以进行关于风筝的历史的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一些视频,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观看视频时,会对风筝的配色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一定的认知,这对于他们在之后的环节自行制作风筝是有帮助的。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风筝制作的过程,在课件中展示一些基本的风筝样式,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制作一只风筝。在进行构思之后,学生要先进行框架的构建,再进行色彩的填涂。最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对制作出的风筝进行互评,让学生自行选出一只最漂亮的风筝,并与班上同学相互配合,将这一只风筝放飞。这样,学生能在鉴赏艺术形象的同时感悟色彩的魅力,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

要想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将传统民俗融入教学,创设多样的情境,以便学生开展实践。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促使学生将生活经验进行转化,能让学生经历“鉴赏—合作—实践—评价—共享”的过程,促进学生审美方面的发展。

(二)认识剪影艺术,感悟线条美

剪影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剪影、灯光、配乐、演唱是皮影戏的构成要素。学生通过认识剪影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对已学的与线条等相关的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6课“让剪影动起来”的学习为例,学生要知晓剪影的基本知识以及剪影艺术的基本特点,学习让剪影动起来的技巧。为此,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播放动画《葫芦兄弟》的片段并询问学生观看之后的感受,借助这部剪纸动画激发学生对剪影及剪纸的兴趣,让学生对剪影艺术蕴含的线条美有初步的认知。然后,教师在讲授新课时,可以在课件中展示一些关于剪影的作品,并讲解剪影为什么会动以及让剪影动起来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实践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动手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确定本组的艺术创作主题。有的小组可能会将主题定为“超级英雄打怪兽”。基于该主题,小组内的成员A可以负责设计超级英雄的形象,成员B可以负责设计怪兽的形象,成员C、D、E、F可以负责展现超级英雄打怪兽的过程,成员G、H可以负责绘制演出的背景墙,所有成员还需要将对应的故事内容写在纸上。这不仅考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考验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和创造力。在所有小组都完成动手实践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各小组在互相评比中选出所创作的故事情节最连贯、角色形象最美观的一个小组,在教室内展示该小组的作品,并给该小组一些奖励。同时,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一部分学生,让他们讲一讲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通过对剪影艺术的探究与合作实践,有利于加深自己对线条的认知,知晓如何利用线条使剪影更加美观,并且懂得什么是美、怎样创造美,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这也有利于学生设计出能展现个性的艺术形象,使自己制作出的作品富有特色和趣味。

(三)展现飞天形象,感悟立体美

飞天是我国敦煌壁画的重要元素,飞天的形象富有立体美。学生通过展现飞天形象,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在领略敦煌壁画魅力的过程中形成文物保护意识。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12课“保护文物”为例,本课要求教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物,以及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文物。为此,在讲课时,教师可以先将飞天作为例子进行讲解:“飞天是一种体现了佛教文化、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幻想的神仙形象……”接着,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几幅关于飞天的经典画作,并让学生说出这几幅画作有哪些共同点。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知晓裙子是飞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飞天所穿的裙子的制作过程并播放视频,再让学生根据视频中提到的步骤,用卡纸或布料等制作一条这样的裙子。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演绎一些敦煌壁画所描述的关于飞天的故事,让学生从关于飞天的故事中汲取文化养

分[3]。最后,教师可以借助“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以敦煌研究院的“数字敦煌”为依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表演。一些学生可能会对“散花飞天”或“反弹琵琶”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带领这些学生在课后穿上制作好的裙子,演绎相关场景。这些学生如果擅长舞蹈或者会弹琵琶,将呈现出更好的表演效果。另外,对于敦煌壁画面临的风沙侵蚀等问题,学生也要予以关注,进而为保护文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样,学生不仅能感悟到艺术的立体美,还能培养自己的责任心。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设计·应用”,学生要结合生活和社会情境,进行传承和创造。学生在观察飞天形象之后,根据自身喜好和现有样例,设计飞天身上穿的裙子并对敦煌壁画中的场景进行演绎,不仅能将作品设计由平面的变成立体的,还能在创新实践中获得关于艺术的深刻感受。

(四)创新刮画设计,感悟形象美

刮画是使用刮画纸和油画棒等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通过想象的方式来创作刮画,从而在创作中感悟形象美。学生对特定刮画进行观察、研究,对相关知识进行内化、吸收,再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能够感受到所创作形象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快乐刮画”为例,教师需要意识到刮画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容易操作、上手的艺术形式,在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新颖的艺术表现方法,尝试通过刮画创作的方式,使用不同的作画工具,描绘自己身边的事物或者呈现自己喜爱的故事内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刮画纸,让学生讲出刮画纸和平时用的作业纸之间不同的地方。接着,教师可以使用牙签进行刮画示范,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分发给学生刮画所用的材料,并在课件中呈现一些刮画作品以及油画、水墨画作品等,让学生比较这些作品之间的异同,引导学生做出“刮画纸有利于让创作更加灵活、方便”“刮画的色彩对比更加鲜明”等回答。在学生对刮画作品和刮画创作技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地进行刮画创作实践。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对能够创新性地使用作画工具的学生给予表扬,并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共同选出班级内创作最大胆、作品最大气、色彩最协调的学生,给予该学生“小小刮画家”的称号,邀请该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被选为“小小刮画家”的感受。最后,教师可以链接如关于《黑神话:悟空》的热点话题。由于《黑神话:悟空》当中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借助刮画创作出自己心中的悟空形象。

课程标准提倡教师结合涉及自然、生活、社会、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综合运用,探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更多途径[4]。学生在学习刮画后,灵活运用刮画纸来进行创作,不仅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还能通过感知色彩变化带来的美感,形成对于艺术形象的整体认知,增强审美能力。学生在刮画创作中创新性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则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能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优化美术教学活动,改变传统课堂主体,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传承传统文化[5]。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应该继续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让学生全方位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促进学生审美方面的发展,达到美术学科育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臻程.闽南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24(22):65-68.

[2] 蔡玉芳.中国民间美术主题单元教学实践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3):25-27.

[3] 林子琪.传统文化元素与小学美术设计·应用教学有效融合研究[J].家长,2023(9):130-132.

[4] 朱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小学美术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4(9):87-89.

[5] 恽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美术课堂更有“韵味”[J].小学教学研究,2024(2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