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作者: 荣誉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英语词汇储备量较少,小学英语的阅读教学具有一定难度,教师需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特点为基准,探究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将思维可视化策略灵活地融入教学中,利用文章插图、思维导图、图片等多种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文段信息,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建立英语阅读的思维模式。文章阐述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思维可视化;策略分析

作者简介:荣誉(1985—),女,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文星小学校。

在将思维可视化策略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逻辑和习惯,让学生在情境化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英语阅读效率,巧妙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章内容,通过绘制树状图、整理表格内容和分析文章插图等方式降低阅读难度,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1]。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意义

(一)梳理抽象信息,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小学生的词汇量和外语理解水平有限,传统的直译式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文本信息。教师创造性地将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融入英语阅读训练中,利用图表、思维导图、树状图等可视化工具,把抽象的文本内容转换为直观形象的图像,能够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有效降低学生的认知负担。

(二)手眼协调思维,有效构建知识体系

手眼协调的思维模式重点在于将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动手绘制出来,把抽象的信息转化为具体的视觉图像,从而深入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把握信息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这种方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整体构建知识体系[2]。

二、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实施策略

(一)基础词汇图形化,激发思维活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词汇量有限,他们在英语阅读中往往会遇到很多看似熟悉但不认识的基础词汇,导致其难以读懂文段内容。学生记忆词汇通常更依赖形象化的记忆方式,而非抽象的概念理解。对此,教师将词汇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阅读氛围中理解并记忆词汇,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

内容。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My day”的课文阅读为例。该课文围绕“我的一天”展开,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描写时间节点和行为动作的新词汇,且文章后配有一系列生动的图片对基础词汇进行解释,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区分意思相近的词汇。例如,“evening”和“night”都有“晚上”的含义,学生易混淆它们的时间先后顺序,造成阅读理解误差。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插图—“in the evening”的配图是傍晚的夕阳,“at night”的配图是夜晚的天空和月亮,清楚地展现了“evening”和“night”的差异。教师利用图像描述单词,能让学生将单词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形成视觉上的记忆,增强对单词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视频或动画,在增强学习趣味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例如,教师可以借助短视频,展示“have breakfast”“have lunch”等课本上缺少图片描述的词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这些词组在生活场景中的实际用法,加深对词组的印象。最后,教师可以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设计一些图文匹配的词汇作业,让学生将图片与对应的词汇连线。这一作业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的

词汇。

可见,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将词汇转化为生动的图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和记忆基础词汇,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提升英语阅读效果。

(二)句型结构流程图,把握关键细节

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句子结构和语法关系的分析出现偏差,会导致对文章整体内容理解不清。教师应绘制通俗易懂的句型结构流程图,将抽象的语言规则直观地展示出来,并带领学生深入挖掘阅读材料中的关键细节,帮助学生掌握句子的基本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的课文阅读为例。本单元重点介绍“There be”句型的基本结构,即“There is/are + 某物/人 + 某地/时”。教师以流程图的形式将句子分解为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如在“There is a house in the forest.”一句中,主语是“house”,谓语是“is”,宾语是“in the forest”,连起来就是“A house is in the forest.”,翻译为“有一间屋子在森林里”。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拆解句子的组成部分,准确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并快速翻译句子意思。教师借助流程图介绍“There be”句型的否定形式和疑问形式作为拓展,帮助学生理清句子结构。例如,“There be”句型的否定形式为在be动词后加not,如“There isn't a house in the forest.”,除了not,其主谓宾结构与基本句式相同;其疑问形式为将be动词移至句首,如“Is there a house in the forest?”,其主谓宾结构也与基本句式相同。此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句型结构流程图,对文章中“There be”句型的句子展开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句型结构的理解,提高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同时,教师让学生在流程图中标记动作的时间、地点等信息,帮助学生把握句子中的关键细节。例如,在“You can have some cakes. There are some in the kitchen.”一句中,“kitchen”表明地点信息。这种细化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把握句子中的重要细节,由此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后,教师让学生阅读文章,以句型结构流程图的形式标出描述对象特点、行动和事件的关键信息,检验学生对“There be”句型的掌握程度,让他们在阅读和绘制流程图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脉络和重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

记忆。

可见,教师应借助句型结构流程图,将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图形化,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句子的构成和语法规则,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材料中的关键细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语言分析和组织能力,为其后续英语阅读中长难句的分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法点色块区分,加深形象记忆

阅读英语文章包括对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基本语法成分的辨别。教师应利用特定的颜色来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语法点,使抽象的语法规则变得更加具体和可视化,有效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在之后的阅读和书写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些规则,提高其语言学习效率。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课文阅读为例。该童话故事中出现了大量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不同的颜色对词汇进行标记,名词用蓝色标记,动词用红色标记,形容词用绿色标记,副词用黄色标记。

例如,在“‘Please don't eat me. I can help you some day.’said the mouse quietly.”一句中,学生将“the mouse”标记为蓝色(名词),将“eat”“help”“said”标记为红色(动词),将“quietly”标记为黄色(副词)。这种视觉上的颜色区分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识别句子中的语法成分,还能帮助他们理解不同语法成分如何相互作用并构成完整的句子。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语法的记忆,教师设计色块区分的小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篇难度稍高的英语短文,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用不同的颜色标记“Billy and Willy cheer for them loudly. Sam is too excited and he hits the ball hard. Then, they cannot find the ball.”这一句子的语法成分。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迅速将“the ball”标记为蓝色(名词),将“cheer”“hits”“find”标记为红色(动词),将“excited”标记为绿色(形容词),将“loudly”标记为黄色(副词)。通过这一互动游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语法知识的理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参与感和学习动力。不仅是英语阅读,教师还可以将色块区分的策略延伸应用到语法练习中,在填空题或句子改错练习中,要求学生用不同的颜色标记需要填入的词汇或需要修改的语法点。这能够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错误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法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将该能力运用到英语阅读中。

可见,教师将英语阅读中涉及的语法规则用不同颜色标记,能够使语法学习变得直观且有趣,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为后续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文章细节关联图,梳理文章脉络

文章细节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等关键信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捕捉这些关键信息,利用文章细节关联图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将分散的信息点串联起来,从而构建文章的结构框架,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7“Protect the Earth”的课文阅读为例。该课文通过四个小标题将保护地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寻找关键信息,并用箭头将所获信息串联起来,将其制作成思维导图,展现文章内容的发展脉络。例如,本文内容可分成“Save water”“Save energy”“Save trees”“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分为“should”和“shouldn't”两部分。这样的思维导图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清文章内容,不遗漏细节,锻炼他们的归纳和总结能力。除了这种分类方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绘制思维导图。由此,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掌握相关的因果关系和背景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在面对新信息时能够更快进行关联和应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了使文章细节关联图的应用更加深入,教师选择合适的长篇故事,让学生通过合作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完成对文章细节的梳理。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为学生分析多人物或多事件的复杂故事提供建议。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不同的角色或事件看作节点,利用线条或箭头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现人物或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学生合作绘制完思维导图后,教师邀请学生根据制作的思维导图讲解故事内容,使学生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理解结合起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阅读技巧。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如果发现遗漏某个重要的信息,会主动对照文本进行修正,由此提高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这种自我监控的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可见,在教师的协助下,学生能够利用思维导图,将文章的细节和结构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更快抓住文章的重点,掌握文章的主要信息,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脉络,避免在阅读过程中迷失在复杂的语言和细节中。这种思维可视化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有效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思维可视化教学模式为导向,围绕学生的知识水平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将抽象枯燥的文本内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思维能力,促进他们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黄亚萍.思维可视化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4(1):43-46.

[2]孙瑞.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24,24(10):95-97,104.

[3]姚青青.运用思维可视化助力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培养[J].炫动漫,2024(2):21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