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董岩

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0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先进教学模式的引进。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搭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充分利用大单元教学的优势,设计高质量的数学教学体系,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大单元视角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践行意义、践行原则,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大单元教学的可行策略,以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大单元;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董岩(1981—),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校。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这一指导意见与大单元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相符。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重视大单元教学结构的构建和教学理念的融入。以大单元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课程组织与设计的基本导向,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大单元教学的优势,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优化和创新小学数学教学。

一、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整体学习观

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立足单元来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学生在单元学习中,能结合教师设计的单元教学框架学习单元重点知识和技能,形成整体性认知,由点到面地构建知识体系。这一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观。

(二)有助于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

从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助于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单元内课时的共性内容是教师搭建单元教学框架的依据。依托大单元教学进行课程设计,能将单元内所有课时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能在把握课程之间关联的基础上,差异化设计课时目标。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挖掘规律,自主归纳异同,更好地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提高单元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全覆盖

大单元教学设计以单元内容、单元目标为依据。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立足单元教学内容来提炼教学总目标,并将总目标分别融入不同课时,使单元内课时目标和而不同、主次分明,共同为最终的教学效果服务。这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全覆盖,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各个课时的侧重点,确保学生全面、系统地达到数学学习目标。

二、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原则

(一)统整性原则

统整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的教育原则。统整性原则强调建立单元内部教学要素、教学板块、知识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建立个性化的知识网络,形成清晰的学习认知。遵循统整性原则,学生能在单元学习中逐步形成大单元学习意识,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遵循实践性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开展深入实践能巩固与内化单元知识,获得探究学习经验,从而提升自主学习、实践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原则在大单元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教学互动、教学活动的多样性等方面。在实际教学中,遵循多样性原则创设大单元教学模式,能够凸显课时的特征,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设计单元内的多元课程。多样性原则强调教学的个性化、差异化与丰富化,使学生能在单元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三、大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倍的认识”的单元教学为例,探究大单元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

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是大单元教学的首要环节。在大单元视角下,教师需要先深入研读数学教材,准确把握单元内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对单元知识系统形成全面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和实际学情,归纳层次分明、清晰具体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大单元教学目标应涵盖核心素养、跨领域能力培养等多个维度,以确保学生在完成单元学习后能够全面、系统地运用所学内容,形成解决问题必备的综合学习能力[1]。

例如,在“倍的认识”的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在开展单元教学前深入研读教材,提炼单元重点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第二学段学生活泼好动、抽象思维较弱等学习特点,依托核心素养的基本目标,制订大单元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上述大单元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涵盖单元重点知识内容、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品质,且符合第二学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具有层次性与合理性。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能为大单元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

(二)统整材料,构建大单元教学框架

在明确大单元教学目标后,教师需整合单元教学资源与材料,初步构建大单元教学框架。教学框架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流程、活动设计及评价方式等[2]。在统整材料的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教学材料的知识逻辑,确保多元材料既能体现知识的系统性,又能符合单元教学的完整性、全面性要求。大单元教学框架要体现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明确大单元教学框架,能确定单元内各课时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形式,便于教师对课时设计进行细化和补充[3]。

例如,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生活经验,选取与“倍”概念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数学问题作为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教学框架。具体教学框架与所需的教学材料如表1所示。

上述大单元教学框架的设计能确保各课时之间的衔接与过渡自然流畅,形成有机的整体。同时,教学框架涵盖教学目标、重点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学情与学习进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情变化适时调整教学框架和课时安排,确保大单元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实践指导,设计大单元任务活动

在大单元视角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框架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设计一系列指向数学技能培养与知识应用的任务与活动,为学生开展数学实践创造有利条件。任务活动需围绕单元主题展开,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或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和总结。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以指导,确保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逐步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设计任务与活动,教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4]。

例如,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大单元任务与活动。

1.观察活动:让学生寻找并记录生活中体现倍数关系的实例。

2.游戏活动:让学生分组完成一系列倍数运算题,检验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3.项目任务: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与“倍”相关的学习项目(如购物折扣、人口增长等),分析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

4.表达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倍数知识,创作一幅体现倍数关系的艺术作品,并说明其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在完成上述活动与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观察记录表,指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倍数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关系是如何体现“倍”的概念的。教师可以灵活设置竞赛规则,如限时完成、比拼准确率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问题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施任务和活动,教师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单元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回顾,构建大单元评价体系

在阶段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掌握大单元内容。教师可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全面总结与回顾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构建大单元评价体系时,教师需关注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又要涵盖学习态度、方法、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教师可采用口头提问、书面测试、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评价形式,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总结与回顾,构建大单元评价体系,教师能更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5]。

以本单元的教学评价为例,教师可以构建如表2所示的大单元评价体系。

上述教学评价体系以教师和学生为评价主体,以知识理解、方案实施、解题能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为评价维度,采取口头提问、书面测试、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和观察记录等形式。教学评价的实施能全面评估学生在“倍的认识”单元学习中的表现,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调整单元学习策略,提升大单元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学习观,加强课程之间的关联,实现教学目标全覆盖。教师需遵循统整性、实践性和多样性原则,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大单元教学的目标、框架、任务活动和评价体系,继续探索和研究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小芳.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3(12):73-75.

[2]陈蔚蔚.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J].家长,2023(36):19-21.

[3]杨德达.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教师,2023(35):33-35.

[4]卢巧伦.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整体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35):28-30.

[5]张静.基于大单元视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3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