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探究
作者: 杨名芳【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就包括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核心素养指导下,教师可以秉承“体育思政”的理念,将小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充分融合,深入挖掘体育学科思政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此实现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基于此,文章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展开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思政教育;融合
作者简介:杨名芳(1976—),女,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五星坪小学。
小学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小学生后续的深度学习和成长发展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在体育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强化自身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入手,全面优化体育教学策略,将思政教育理念有效渗透其中,在体育教学中体现思政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一、思政教育概述
思政教育,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特的领域,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觉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它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不仅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校日常管理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度,努力提升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1]。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价值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思政视角下的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学生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第二,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体育活动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努力,思政教育的融入,可以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助于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三,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体育赛事和运动精神的宣传,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且体育活动所强调的规则和公平,也能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第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思政视角下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体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体育课程目标,有效落实思政教育
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复杂、教学范围较为广泛,这是融合思政教育的有利条件。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整合思政元素,制订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引领活动高效化开展[2]。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综合发展的视角出发,做好体育课程和思政教育的结合,认真编排教学内容。教师应把“意志锻炼、道德行为养成”的思政教育目标与体育课的目标相结合,选择适合小学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挖掘这些体育项目中所隐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教育资源库,让学生认识到体育对于提升个人素质的巨大作用,全面调动学生体育锻炼自主性,逐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体育课程思政设计需要各方面配合,教师要提升自身思政素养,革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学校相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制度保障,保障各方面有效落实。教师要明确如下体育课程目标:1.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韧性;2.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3.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抗挫折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围绕课程目标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教师可选择田径项目、球类项目、传统体育项目等,将这些资源整合成思政教育库,明确田径类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球类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等,从而有效落实思政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榜样示范力量,积极开展思政教育
教师可以整合体育界的模范人物或成功案例,借助多媒体进行展示,强化榜样示范力量,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有效引领学生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和精神风貌,让学生有意愿展现自我、突破自我[3]。此外,教师作为思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推进者,应当牢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注重言传身教,严格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在开展思政教育的同时,努力给学生展示自己正向的一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以此达到思政教育目的,逐步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例如,小学体育教材中涉及一些体育名人的故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的奋斗历程和成就,或者引领学生分析中国女排在逆境中奋起直追、最终夺冠的故事。教师利用优秀的榜样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和思考核心价值观,了解名人的成长历程、奋斗精神等,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荣誉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要严于律己,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仪表风度为学生做好示范,如上课时做好教学表率,不迟到不早退,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具备娴熟的运动技能和扎实的教学功底,为学生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时穿着得体,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三)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创新思政教育形式
制订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课程,还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对于体育活动的接受程度不同,为了保证体育学科的思政教育成效,教师要立足因材施教视角,创新思政教育形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体育思政课程,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学习[4]。具体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支持,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时,不必过分干预,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分析并解决问题;当学生达到一个小的训练目标后,要及时表扬学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思想状况,再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思政素养水平,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思政教育方案。对于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难度更高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球类等体育项目,旨在激发他们的潜力;对于运动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选择健步走、瑜伽等体育项目,旨在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身体有残疾或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教师应当提供针对性的适应课程,提供必要的装备和指导以减少受伤风险。此外,教师要在课程中强调身体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性,给学生传授关于运动伤害预防的知识,确保学生运动安全,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政素养。
(四)开展创意体育活动,整合思政教育元素
将思政教育融入传统体育项目中,不仅能够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也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体育文化遗产,实现对体育文化的传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具有深远意义[5]。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符且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文化元素,创新传统体育活动,同时将这些创意活动划分成不同的领域,学生可以在体育课堂上随机选择、积极参与,从中获得文化思想的熏陶。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逐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自我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将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创新,如将跳绳、踢毽子、拔河等传统项目进行现代化设计,开发3个不同的创意活动,分别为“智能跳绳挑战赛”“创意毽子设计大赛”“拔河团队协作挑战赛”。比如,“拔河团队协作挑战赛”开展前,教师要设置拔河赛场,标记起点和终点,准备专业的拔河绳索和保护装备,同时为学生介绍拔河的历史、规则和技巧,确保创意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创意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多元化的体育精神中受到文化熏陶,主动将体育精神转化为个人文化修养,锻炼坚定的意志品质,从而提高文化素养。此外,教师还可以在特定时期,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体育活动,如在端午节组织龙舟比赛、在中秋节开展亲子运动会等。节庆体育活动能增强节日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设计团体竞赛活动,有机渗透思政教育
团体竞赛活动是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活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立足思政教育视角设计团体竞赛活动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素质,选择难度适中且有一定趣味性的竞赛活动,组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展开互动。团体竞赛活动开展后,教师还可与学生共同探讨其中与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比如竞赛规则和团队精神,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竞争、合作、友谊等核心价值观。此外,教师还要强化挫折教育,帮助部分难以接受竞赛失败的学生疏导心理压力,促使其重新调整心态,自信地投入后续体育竞赛中。
例如,教师围绕“趣味接力跑”主题开展团体竞赛活动,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根据自身特长和能力,担任不同的角色,如领跑者、接棒者、障碍物绕行者等。教师需要设置接力跑赛道,标记出起点和终点,在场地上投放接力棒、障碍物(如锥形桶)、计时器等必要器材,确保赛道的安全性。比赛开始时,每组成员按照预定的顺序进行接力跑,依次完成各自的赛段,最终成绩以团队表现为准。比赛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团队合作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个人精神文明进行赋分,明确哪些自身行为应该加分或者减分,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入体会合作、拼搏、进取、公平竞赛等思想内涵。
(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提升思政教育质量
合理的评价标准能够准确反映体育教学及思政元素融入效果,便于教师对体育课程进行有效调整,进而构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长效机制,拓宽体育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广度。教师需要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估体系,综合学生体育成绩和思政水平,注重评估学生课堂表现和综合素养,并反思体育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效果,结合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方案。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反思和互评,就教学活动中的突发事件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反思自身在体育训练中的行为,因势利导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指正,帮助学生掌握更加标准的体育动作,确保体育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推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例如,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设置学生基本运动技能考核,还可以适当增加体育课程思政素养考核。教师通过课后提问等形式来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礼仪、规则和体育品格的掌握程度,检验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显性与隐性作用。教师应设计详细的评价量表,从体育技能、合作能力、责任感、纪律性等多个维度,围绕每名学生的表现情况给予个性化评价,对在课程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同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以“接力赛跑”体育活动为例。活动中,某位学生接力时摔倒,负责接力的学生选择先将其扶起来,再拿起接力棒继续奔跑。教师可以予以学生这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行为鼓励和称赞,让班级其他学生学习这一品质,明白友谊在体育比赛中的意义之重,以推动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体育课程在立德树人的视角下,不仅仅是身体锻炼的手段,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要深入探索思政教育方法,有效挖掘小学体育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点,探索出一条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要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让学生在锻炼和比赛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就感,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慧平.小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探究[J].吉林教育,2024(9):44-46.
[2]姜永尧.“体育思政”理念下小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J].田径,2023(5):61-63.
[3]李涛.小学体育教学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刍议[J].贵州教育,2023(2):11-12.
[4]石鹏毅,侯星宇.新时代小学体育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J].未来教育家,2021(12):48-50.
[5]刘祥坤.多元文化视野下思政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融合的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