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赏识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作者: 魏转芳

将赏识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 0

【摘要】赏识教育理念倡导以真诚、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尊重、理解、宽容、赞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开展赏识教育,能够让学生积极体验班级管理活动,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文章从树立赏识理念、建设管理队伍、记录点滴进步、善用赏识方法等四个方面,提出将赏识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的策略,以期推广赏识教育,提高小学班级管理效果。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赏识教育

作者简介:魏转芳(1976—),女,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第一中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领域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教育总方向,关注学生全面和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赏识教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赏识教育强调以“赏识”为核心,用赏识的眼光关注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踊跃参加各种活动,实现全面和个性化发展[1]。班主任应当将赏识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班级管理目标。

一、树立赏识理念,转变传统观念

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管理育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素养。但是,部分小学班主任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管理与育人分割开,过度重视管理,忽视育人,导致无法完成自身职责,同时阻碍了学生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针对此情况,班主任要树立赏识理念,转变传统观念,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

树立赏识理念离不开班主任的长期学习。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网络渠道参加线上班级管理培训活动,与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进行互动,共同探讨赏识理念的内涵、实践价值等,建立正确的赏识认知。班主任可以在此过程中学习优秀的班级管理者的赏识教育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提高赏识教育水平。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以赏识教育为主题的专著,如《给孩子最佳的赏识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用赏识教育法培养孩子》等,了解赏识教育的内涵和实施方法,建构正确的认知。随着认知的不断深化,班主任能够树立赏识理念,主动将赏识教育融入班级管理。

二、建设管理队伍,营造赏识环境

管理队伍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助手,其一举一动都彰显了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也影响着班级管理环境。所以,班主任要将建设管理队伍作为融入赏识教育的切入口,并鼓励管理队伍中的成员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践行良好行为,营造良好的赏识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学生,促使他们主动端正态度、践行良好行为,从而推动班级管理有效发展,实现学生的发展。

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根据赏识教育的特点,细致分解班级中的各项事务,设定相应的班级小主人职责表(见表1)。教师应鼓励具备相应特长的学生主动承担班级职责,并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其他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局面,营造赏识环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积分制,记录点滴进步

积分制是一种量化学生日常表现的管理模式,可以清楚地呈现学生的进步之处,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水平[2]。在形成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生会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承担班级管理职责,遵守班级公约。这不仅能营造浓厚的赏识氛围,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班主任可以在尊重学生诉求的基础上,以班级一日常规和班级公约为依据,采取学生表述、班主任记录和整理的方式建立班级管理积分制(如表2所示)。

这样,学生会主动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践行良好行为,提高自身发展水平,推动班级管理提质增效。班主任可以根据积分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赞赏,让班级管理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四、抓住赏识契机,活用赏识方法

建设管理队伍、建立积分制是从宏观上融入赏识教育。在管理队伍、实施积分制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站在微观角度,关注每个学生,抓住赏识契机,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赏识学生。

(一)语言赏识

语言表达是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时常用的管理方式。班主任可以及时肯定、赞扬学生的良好表现,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或进步之处,从而悦纳自己、肯定自己,提升自信心[3]。为了发挥语言赏识的作用,班主任要用清楚、具体的语言表扬学生的优点或进步之处。

例如,在统计学生的日常积分后,班主任发现班级一名后进生的得分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于是,班主任依据积分表分析、了解其进步之处,并当众对其进行表扬:“你本月的得分比上个月多了10分,值得表扬。老师通过对比你这两个月的具体得分情况,发现你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主动回答问题。这值得大家学习。让我们给他鼓鼓掌,也试着向他学习吧。”

又如,班主任发现一名图书小管家每天利用早读前、大课间、午休、放学后的时间整理图书角的图书,分析图书借阅记录册,找到未按时归还图书的同学,主动与他们沟通,了解原因后再决定是否延长借阅时间。基于图书小管家的良好表现,班主任给予其高度评价:“老师平常都会叮嘱大家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相信还有很多同学不知道该怎么做。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树立一个榜样。这个榜样就是我们的图书小管家××。他不仅按照班级公约履行自己的职责,还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整理图书,确保图书角始终干净、整洁。在发现未按时归还图书的情况后,他先了解原因,再做出判断,既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又确保借书的同学能按时归还图书,真正实现图书的‘漂流’。希望大家向这名图书小管家学习,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班主任直接指明学生的进步之处或良好表现,口头赞赏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让其他学生受到正向影响,主动向榜样学习。

(二)动作赏识

班主任可以在进行语言赏识的同时,结合动作赏识,让无声的语言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田,激发学生的动力。

班主任可以在用语言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竖起大拇指,传递对学生的赞许和鼓励。例如,当一名沉默寡言的学生在班会上大胆地指出班级公约的不足时,班主任可以带头鼓掌,并与全体学生一起探讨弥补公约不足的做法,用实际行动来表示对这名学生的肯定。又如,在校级运动会上,班主任发现一名学生在长跑项目中虽然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但他咬牙坚持跑完了全程,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于是,班主任在终点等待这名学生,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并自豪地向他人介绍:“这是我们班的小英雄!”

班主任可以鼓励学生用赏识的眼光发现同学的优点,用动作表达自己的肯定、赞美。由此,学生会耳濡目染地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整个班级会形成良好的赏识氛围,赏识教育也会因此得以深入

推进。

(三)物质赏识

与语言赏识和动作赏识相比,物质赏识更直观、可感。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对物质赏识更感兴

趣[4]。班主任要在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其优点或进步之处,适时给予其物质奖励,调动其积极性。

例如,班主任可以提前利用班费购买一些学生喜爱的物品,如文具盲袋、表扬信、笔记本、玩具盲盒、卡通尺子、便利贴等。在每月统计日常积分时,教师可以依据考核方法,鼓励学生用手中的礼品兑换卡兑换礼物。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运用语言赏识、动作赏识的基础上,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共同决定是否给予被赞赏者物质奖励。在其他学生赞同的情况下,班主任可以让被赞赏者从纸箱中抽取一张抽奖卡,以确定自己获得的奖品。

结语

赏识教育是小学班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通过赏识教育,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优点,积极承担班级管理职责,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由此,学生的管理意识、管理能力能够得到增强,班级管理效果也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所以,班主任要将赏识教育融入小学班级管理。具体而言,教师应树立赏识理念,转变传统观念;建设管理队伍,营造赏识环境;建立积分制,记录点滴进步;抓住赏识契机,活用赏识方法。未来,教师要探索更多在班级管理中融入赏识教育的策略,推动班级管理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馨元.赏识教育视角下小学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4.

[2]盛亚梅.赏识教育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3(26):49-51.

[3]任艳妮.基于赏识教育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实践分析[J].学周刊,2022(34):190-192.

[4]徐敬.浅谈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运用赏识教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