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

作者: 滕飞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学科。然而有些教师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死记硬背有关知识点,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很难得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很难形成。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此,文章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二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为例,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创设学习情境

从教师的角度,构建有效课堂时,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学习动力。为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明确重点与难点知识,确定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及内涵;明确全球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能够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评价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应对建议。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打造立体化的教学空间,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各种感官的刺激。这样,学生可以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知识点。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脑思考,学会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与概括,如:分析全球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及挑战。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探究方向,让学生进入深度探究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探究能力,有效达成学习目标。

二、培养独立思维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相关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个人角度转到全球角度,思考全球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响。如可以从全球化对各国政治、文化以及环境等的影响出发,思考文化宣传、环境保护等的重要性,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解决全球化带来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对大数据背景下良莠不齐的信息进行识别和分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重视导学引领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应该重视导学提纲的设计,发挥导学提纲的引领作用。导学提纲要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在内容上要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在方向上要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着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对知识进行适当扩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前,教师可以先拟定相关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是什么?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后结合这些问题对导学提纲进行设计,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和讨论。学生通过查询资料,收集信息,对导学内容进行填充,了解教材内容,锻炼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四、引入时事热点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本课学习内容。但一味学习课本内容,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时事热点,如引入当前的“俄乌军事冲突”等热点内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更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及应对各种挑战的策略。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着力打造有效课堂和高效课堂。教师要着重以导学提纲指引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或引入时事热点,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