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樽的一封『情书』

作者: 张舒扬

小樽的一封『情书』0

小樽是很懂得浪漫的。

离开那天,我在电车上发了一条关于小樽的VLOG(视频日志)。朋友问:“开头的风铃声是在哪儿找的音效?”我回复说:“那就是小樽的原声,每一盏路灯下都垂挂着两只风铃。”这也是我头一次听到一座城市的原音,没有旋律,没有旁白,像是沁入空气中的量子,只是周而复始地存在着,就已轻轻拨弄着路人的心弦。

檐下风铃 玻璃之城

出租车拉着我们冲上一个近60度的大坡后,停在一栋白色的二层小楼前,这是我在小樽订的民宿,在离港口最近的一面山坡上,面朝大海。大家都太饿了,放下行李准备直奔心心念念的海胆饭。我们沿着那个60度的大坡走下来,眼前两条岔路,一条通往来时的火车站,另一条通往海边。

在那时,我忽然听见了风铃声——丁零,我以为是旁边小朋友的玩具声响,又以为是装饰隔壁店铺的门铃作响。丁零,我抬眼看见一盏棕黑色古朴的路灯顶端伸出两支横杆,各自悬挂着一只玻璃风铃,晶莹剔透、不添加任何色彩与图案的壶型中,一只小巧的铃铛带着它的七彩云带飘落其中。我正迷恋地望着这一对风铃,恍惚间游离一瞬,目光远及,在同一个水平面,那竟是满眼的风铃。原来路边的每一盏灯都牵挂着它的风铃,被风吹散的节奏感,在各自凌乱中又找到了满城风铃声的韵律。

“如果我送你风铃,就代表我爱你。风铃就像你的心,永远因你而跳动。”我想起了这句风铃的寓意。那一刻,小樽触动了我的心。

小樽的一封『情书』1
这家大正硝子馆是由旧仓库所改建的玻璃制品店。
小樽的一封『情书』2
19世纪起,日本民间开始出现一些较大的玻璃作坊。烧制、熔化、吹制、切割、打磨,所有程序皆为手工制作。
小樽的一封『情书』3
19世纪起,日本民间开始出现一些较大的玻璃作坊。烧制、熔化、吹制、切割、打磨,所有程序皆为手工制作。

玻璃之城,这个名字赋予小樽再合适不过了。我们走下来的那条堺町通,满街的硝子馆,仿照着百年前老日式房屋的模样建造,黑色系房檐与屋身矮墩墩地矗立着。橱窗里各式风铃和玻璃制品,像是被收集起来的精灵。每家店门口都有一张配色长凳供游客休息,坐下来望着这条并不喧嚣的商业街,沉浸在阴雨天特有的湿润中,风铃声穿透城市音律,清晰地响在耳畔,突然间会有种回到小时候看的动画片里一休哥坐在檐下伴着风铃思念妈妈的即视感。那是温暖的,却美好得不太真实。眼前的小樽也一样,像无数个瞬间被定格在某一个历史时段,在某种情感交错中,在某一帧心灵画面中。

“妈妈,我也想做风铃。”女儿欢快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

“好啊,前面好像有一家作坊,我们去看看。”

大正浪漫 百年匠心

中文里,硝子是用矿石烧制而成的仿玉制品。日语中,“硝子”一词意味玻璃。19世纪起,日本民间开始出现一些较大的玻璃作坊。烧制、熔化、吹制、切割、打磨,所有程序皆为手工制作。而明治维新后,西洋机械切割工艺随之而来,日本的硝子工艺却依旧保持着“切子”技术,即没有模具草稿、无法机械切割,纯凭手工一气呵成。在上世纪初的大正年代(1912—1926),硝子工艺达到巅峰,因而至今依然保留一个系列名为“大正浪漫”。人们说,“大正就好像明治的尾,昭和的头,这样的时代往往是混乱的,而混乱中可能会有自由与艺术”。

有部纪录片名为《日本匠人》,讲述了很多美妙的硝子故事。有坠入杯底的富士山,随着饮品倒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立体美景,而这其中蕴含的所有工艺必须在几十秒内全部完成。还有匠人用磨碎的牛骨加入其中,使其与玻璃之间出现突然的温差,由此产生乳白色的图案,只为打造怀旧的气息。

据介绍,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硝子工匠,至少需要15年;一只工艺精湛的杯子可能需要十几位工匠协作手工完成。我恍然明白,为什么日本餐厅的玻璃清酒杯每一只都不一样,因为那是每一次艺术创作的心血。匠心,都烧进了玻璃里。

我抱着女儿从大正硝子馆的窗户探望,一阵灼热的火焰气息把我吓退一步。一个巨大的熔炉,冒着火苗与燎烟。技师正扶着体验者的双臂,帮他把粘在一根铁棍上的玻璃颤颤巍巍地从炼炉中提取出来,被烧得金灿灿的玻璃器皿在铁棍长臂顶端溅着火星,满怀初来乍到的不知所措,不知会被锻造成何种模样。

原来体验手工制作风铃是从烧制玻璃开始的。电影《情书》中男二号的职业是硝子工匠,他在玻璃作坊中的场景和如今我眼前一幕完全一样,原来电影是想告诉我们这是如此独具匠心的小樽啊。回国后,那风铃我也一直在想念。大正浪漫,也一直在我脑海里萦绕。玻璃之城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牵挂与念念不忘,也是一种浪漫。

开局即巅峰 小樽的前世今生 

有人说小樽像是一座城市博物馆,运河附近的老城区大多数建筑都是历史文物,保留着一两百年前的样子。我沿着那些路反反复复地走着,银行、仓库、茶馆,它们似乎恰恰能解释为何小樽总给我一种定格在某一个历史瞬间的感觉。

仔细翻看小樽的历史,会惊讶地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在和历史大动脉走着毫无交点的平行线,直到几百年前才突然高速相遇,以至于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也就是小樽的高光时刻。而后,小樽似乎又迅速被历史遗忘了,连尘土都来不及拍落,就被定格在了那个高光的历史瞬间。然而,小樽却坦然接受了这一巅峰与低谷的落差,把曾经的辉煌捧在掌心,继续平凡地自转着。

如果把这一段描述翻译成历史话语,那就是小樽的前世今生。

日本的石器时代被称为绳文时代,随后是弥生时代,文化启蒙开始蔓延,公元7世纪进入续绳文时代。而这一切似乎都和北海道没太大关系,弥生文化甚至没有传播到北海道,因为当时那里还被称为“虾夷地”,土著阿伊努人还在以捕鱼和狩猎为生。直到16世纪,德川家康才把北海道南端纳入日本的管辖领地,并启动通商活动。1869年,明治政府正式将“虾夷地”更名为“北海道”,最南端的函馆作为主要的通商口岸逐渐热闹了起来。明治维新时期,北海道开垦全岛计划正式实行,而设计者是政府从欧美请来的学者和技术人员。

小樽的一封『情书』4
天狗山是小樽的最高点,在山顶可以俯瞰全城,与函馆山的函馆夜景、藻岩山的札幌夜景并称为北海道三大夜景。

1872年,一支开垦船队驶入小樽,在那之前,连探险家都很少来到小樽。而它旁边的札幌当时还只是一片只有熊和狐狸出没的原始森林。

北海道丰富的煤炭资源让这个曾经的“虾夷地”摇身成为工业革命时代的冲浪儿,而小樽作为北海道首府札幌的外港,迅速崛起为北海道仅次于函馆的第二大港口。一战爆发后,北海道又发挥其天下粮仓的作用,增速向欧洲运输农作物。小樽港的货运能力急需提高,于是,填海挖掘运河被作为最终方案开始实施。1923年,全长1300多米、耗时近10年建造的小樽运河正式启用,这个城市的现代雏形随即显现。万国银行、大型仓储、商贸公司开始在运河畔的城市中心林立,小樽也由此迎来了其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一度享有“北海道华尔街”的盛名。

二战期间,小樽同样遭受了空袭,随后又因战后铁路的发展,丧失了港口优势,同时,运河水质也因铁路建设而遭受污染,面临被弃用的危机。小樽市民因不舍运河被填埋而专门成立了声讨委员会,最终运河被当成历史遗物保存下来。万国银行、仓库茶馆也被贴上了历史文物的标签,变身为博物馆、酒店、手信店铺等。

小樽的故事有一种开局即巅峰的宿命感。但巧妙的是,它却欣然接受。如今的小樽定格在了最辉煌的历史瞬间,后辈们满怀着热爱与传承,把一座曾经与世争锋的城市活成了现在风轻云淡的闲情逸致。小樽成了一封给世人的情书,那就是它最美的样子。

我们的民宿有一个大大的露台,可以在山顶俯瞰小樽港。那一夜,我舍不得睡,捧着啤酒和鳕鱼条一遍遍地用目光给入夜的小樽拍全景——于是,我留住了凌晨2点微醺的小樽,又唤醒了清晨4点睡得粉嫩的小樽。当晨曦把海水刷成橘色,我看见一艘巨大的游轮驶入小樽港。这一天,又有几百名游客会来到小樽,而这一天,我也要走了。

二十几岁的时候看《情书》,因为没有失去过,还不懂得遗憾的美学,每每想到小樽总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感。而今离开小樽,体会过放下,学会了告别,带着满满的回忆,我把最深情的一抹微笑留在了小樽的月台。

我写过最美的情书,是你的名字。

(责编:昭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