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历山大探索香菜的千年之旅

作者: 梓菲

在亚历山大探索香菜的千年之旅0
亚历山大的斯坦利桥,坐落在滨海大道东段,是埃及少有的“高颜值”桥之一。当夜幕降临时,它和海岸相映的景色让人叹为观止,被当地人称作情人桥。

据说全球大约有15%的人讨厌香菜,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人太过“矫情”,科学研究显示,人们讨厌香菜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影响。香菜叶独特的气味成分中,82%是醛类物质,17%是醇类物质。人类11号染色体上的“OR6A2”基因属于嗅觉基因,决定着人们对于醛类化学成分嗅觉的敏感程度,这部分基因比较敏感的人,觉得香菜的气味就像油漆一样刺鼻。而位于5号染色体上的“TAS2R1”基因则是味觉基因,这种基因影响着人们对于苦味的接受程度,对于这种基因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吃香菜就像吃臭虫一样。

每年的2月24日,全世界讨厌香菜的人在互联网上“共襄盛举”,庆祝世界讨厌香菜日。据说这个节日源于2001年的这一天,一位美国博主在互联网上对难吃食物的吐槽,结果香菜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于是世界讨厌香菜日就此诞生。而在今年的这一天,我正漫步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感受着这座城市对香菜的“爱意”。

老城区里的埃及“国菜”

亚历山大老城区,巨大的庞贝柱无疑是最醒目的存在,它矗立在塞拉比尤姆神庙(Temple of Serapeum,又称塞拉皮姆)的废墟上,足有七八层楼高。石柱由一整块花岗岩开凿而成,柱身隐隐泛着红色,据说石料采自遥远的阿斯旺地区。公元297年,为了纪念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在亚历山大镇压叛乱而修建了这个罗马柱造型的石柱。尽管经历了1700多年的风霜,石柱依然傲然挺立。石柱旁边,几座狮身人面像散布四周。当地人更多地称它为“萨瓦里”,在阿拉伯语中是“桅杆”的意思,据说阿拉伯人占领这里后,远远望见这根石柱矗立在柱廊的中央,宛如帆船的桅杆,便将它称为“萨瓦里”。而庞贝柱一般是欧美人的叫法,有人说这是因为对希腊铭文的错误翻译,还有人说是因为十字军将士误认为石柱顶端存放着古罗马大将庞贝的骨灰,所以才有了这个称呼。

神庙废墟周围阡陌交通的小巷串联起亚历山大的老城区,漫步其间,便能发现香菜在当地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市场里琳琅满目的蔬菜中,香菜总是占据着一席之地,各种餐馆店铺的菜肴中,也少不了这抹绿色的“身影”和它散发的独特香气。

炖蚕豆(Foul Mudammas)被称为埃及的“国菜”,虽然也有人宣称埃及的国菜是将米饭与通心粉炒在一起的“库莎丽”,但似乎在普通人的心中,炖蚕豆的地位明显更胜一筹。将蚕豆炖烂后搅碎,放入由大蒜、辣椒和柠檬汁制成的辣酱,再淋上一点橄榄油,这道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菜肴,最后的工序是在上面撒上大量的香菜。对埃及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甚至当地人会宣称:没有香菜的炖蚕豆,就像没有盐的地中海。

不同人种对于香菜味道的接受程度更是大相径庭,根据一项调查显示,阿拉伯人只有3%的受访者不能接受香菜的味道,而看似最能吃香菜的东亚族裔,讨厌香菜的受访者居然达到了21%。

消失的风景

沿着老城区一路向北走到海边,古老的亚历山大港承载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也寄托着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自从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兴建港口,它就成为地中海航运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托勒密王朝时期,亚历山大成了东地中海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汇聚了来自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众多船只。

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建立,更是让这座城市成了知识的殿堂,吸引了无数学者前来交流学习。后来,图书馆因为火灾、战乱被焚烧殆尽。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成了新的文明殿堂:这座融合了传统元素和未来主义风格的图书馆不仅是一座新的书籍宝库,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殿堂,经常举办的讲座和文化活动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来到此地,深入了解埃及乃至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悠久文明。

在亚历山大探索香菜的千年之旅1

而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更是如同一颗明珠,为当时地中海上的船只指引着方向。据说灯塔在地震中被毁于一旦。古籍中记载,灯塔足足有100多米高,底部正方形的坚固地基上,八角形的塔身巍然耸立,而塔顶圆柱形的灯火楼上,熊熊火焰终年不息。灯塔的最高处是一面巨大的镜子,白天用来反射阳光,到了晚上则将火光洒向海面,为船只指引方向。

15世纪80年代,人们在灯塔的废墟上修建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卡特巴城堡。这座堡垒历经战乱,荒废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埃及政府将它修缮一新。如今,这里成了亚历山大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穿越千年的香菜之旅

漫步在亚历山大的海边,可以看出环境比老城区要显得“国际化”一些,少了一些“本地人才去”的饭店,多了一些咖啡厅,餐厅的菜品也以海鲜烧烤、香菜羊肉卷等“硬菜”为主。不过不管点什么吃的,店主总会“贴心”地放上一小碟香菜薄荷酸奶酱,用他们的话说,这才是埃及美食的灵魂。将新鲜的香菜和薄荷切碎,与酸奶、大蒜、柠檬汁混合在一起,清爽的酱料散发着独特的香气,为食物增添独特的风味。只有在客人明确要求的时候,店主才会将香菜换成欧芹。

其实,香菜可以引发那么大范围的味觉“对立”,究其原因是它作为食材分布实在太广了,各大洲的美食中几乎都能看到它的影子。关于香菜的原产地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原产自中亚和伊朗地区,有人说原产自地中海地区,不管哪种说法,都不得不承认香菜作为食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距今33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墓穴中,考古学家就发现了香菜的种子。在古埃及的记载中,香菜可以用于解毒和帮助消化;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常用香菜种子作为调料,而香菜叶则作为草药和保存肉品的香料,在今天意大利的一些地方,人们依然保留腌制肉类时加入香菜的传统。在5世纪的一本罗马食谱中,居然有将近五分之一的菜都用到了香菜。根据《博物志》中所载,香菜在西汉时由张骞带回中国,虽然这个说法还存在争议,但在南北朝的《齐民要术》中,就有香菜种植和腌制的具体方法了。最初香菜被称为“胡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忌讳“胡”字,下令将胡荽改名为“芫荽”,也就是今天香菜的常用名。由于气味特殊,香菜在当时还被道教列为“五荤”之一,认为吃了容易招惹“妖魔鬼怪”。新航路开辟后,香菜也是最早移栽于美洲的香料之一,在美洲有广泛影响的墨西哥菜中,香菜也是非常重要的配料。

香菜随着人类的脚步被带到了全世界,有人爱它爱得如痴如醉,有人恨它恨得深恶痛绝,但无论是爱是恨,都不得不承认这株小小的香菜在全世界都留下了足迹。从地中海到丝绸之路,从亚历山大港到新航路……香菜这株“小草”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与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大得多呢。

(责编:昭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